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9/02 13:02:25瀏覽463|回應0|推薦2 | |
山大誦讀班--儒家原典的義教課堂 作者:陶繼新 每逢週五,夜幕降臨,華燈初上,一陣鏗鏘有力的誦讀聲就在山東大學校園的夜空回蕩:「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就是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哲學研究所所長顏炳罡先生主持的儒家原典誦讀班的讀書聲。 山東素稱齊魯之邦,禮義之鄉。兩千多年前,這裏曾是中國文化、學術的中心,齊國的稷下學宮是百家爭鳴的重要場所。在山東這塊文化熱土上,曾產生過孔子、孟子、墨子、孫武、孫臏、鄭玄、王弼、王羲之、顏之推、顏師古、孔穎達、顏真卿、李清照、辛棄疾等文化名人。山東大學是一所百年老校,在這塊熱情漾溢的地方,曾灑下許多名師的汗水。顏炳罡教授就是其中一位,他畢業于山東大學哲學系,留校任教後,長期致力於中國哲學,特別是儒家哲學的教學與研究,出版學術專著11部,在海內外頗有影響,並多次應邀赴韓國、新加坡、臺灣、香港等國家和地區講學,出席國際學術會議。 1996年秋,顏炳罡教授與中國哲學專業的幾位研究生創辦了儒家經典誦讀班。七年來,無論是颳風下雨,還是酷暑嚴冬,顏教授都在每週五的晚上七點,準時趕到誦讀班的教室,與來自不同系科、不同專業、不同年齡和不同知識層面的學生,齊誦儒典,共論古今...... 義務講學:奉獻社會的一種積極行為 顏教授認為,沒有偉大民族精神的復興,就談不上偉大民族的復興,而民族精神蘊含于中國文化之中。傳統經典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而誦讀中華經典尤其是儒家經典,是理解中國文化、弘揚與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方式與途徑。但在商品經濟的今天,許多人似乎將一切都要放到金錢的天平上掂一掂的時候,他的這種義教行為很多人表示不理解。有人說他不識時務,有人說他太過迂腐。對此,他只是平靜地笑笑。他認為,作為一個研習儒家文化的知識份子,奉獻社會是本有之義和自然而然的行為。「一語不能踐,萬卷徒空虛。」(林鴻語)「心中醒,口中說,紙上做,不從身上習行過,皆無用也。」(顏元語)儒家的學問就是實踐的學問,研究這種學問,需要投以全部的精神與整個的生命,不能有絲毫的造作和半點的虛假。他告訴記者:作為一個從事中國哲學教學與研究,尤其是讀了幾年儒家書的人,自己的能力所在,長處所在,就是對儒家文化有點瞭解,並用自己的這點長處奉獻給社會,奉獻給自己所熱愛的學生,奉獻給自己所投身的事業。這是十分自然的事情,沒有什麼可稱道的。他希望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西方哲學、歷史、文學、藝術等專業的學者、教授、專家,也能走出來,為學生義務開闢第二課堂,帶領學生讀幾本不同領域、不同系科、不同文化的原典,拓展學生的知識層面,提高他們的人文素養。 儒家文化是中國文化的精髓、東亞文化的象徵,影響了中國幾千年,而且影響至深、至遠、至巨。他認為,不讀《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等儒家經典,就無法瞭解儒家;不瞭解儒家,就不瞭解中國文化。我們批判傳統也好,弘揚傳統也罷,前提必須是瞭解。一個對儒家文化不瞭解的人,就沒有資格去批判儒家,更無資格去弘揚儒家文化的優良傳統。作為中國人,特別是出過至聖先師孔老夫子的山東之地的文化人,更應當義不容辭地承擔起解讀和研究儒家文化的任務。他認為,儒家文化在剔除糟粕、篩選過濾之後,完全可以拿來為現代文明所用。 近幾年來,顏教授一直倡導儒家文化與現代社會的雙向互動,即站在儒家角度來審視、觀照、批判當代社會,調動傳統精神資源,回應、回答現實問題,關照當代社會;也要站在當代社會發展的角度,審視、觀照、批判儒家文化傳統,豐富、完善儒家傳統,使兩者之間雙向互動,共同發展。開設儒家原典誦讀班,義務講學,是他進行儒家文化研究的一個特殊載體,也是他貫徹自己雙向互動理念的一個試驗。這雖然算不上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情,然而,一個社會人文精神的傳承恰恰是通過無數的小事來完成的。在某種意義說,現代文化大廈正是由像顏炳罡教授這樣的無數學者共同努力構築起來的,正所謂「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 師生互動:構建「師生兩忘」的教學生態系統 在人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個師道尊嚴的老先生,一個嚴肅而呆板的道德裁判者,其實,這完全是一種誤解。大凡認真讀過《論語》的人,都會從中感受到這位元老人的可親可愛甚至天真。在他那裏,「教學相長」不單單是一種理論話語,更是其教學實踐的真實寫照。他與弟子和樂融通的教學情景,構成了一種流動的教學生態系統。在採訪顏老師的過程中,我總感到他的「師生關係」說裏,也有孔老夫子的教學生態思想在流轉。他指出:現代教學模式最大的弊病,就是師生之間缺少溝通,缺少感情交流,這與中國傳統的師生關係的內涵相去甚遠。他說,教育是一種生活,是由師生共同營造、構築的生活。在這種生活氛圍中,老師和學生共同成長、一起提高,在傳統意義上,這叫「教學相長」。師生之間是一種互動、互感、互通的關係。儘管老師有規範指導的作用,但絕不能過分強化,否則就會導致師生關係的失衡,消解學生思維的活躍性。 在聽顏老師講課時,記者已經充分感受到了這種教育理念的平等意識、民主意識和親情意識。他對原始儒學與現代社會中每一問題的解說,都只是一家之言,學生可以毫無顧忌地質疑與反駁。課堂已不單單是「傳道、授業、解惑」的神聖場所,同時也是百家爭鳴、「童言無忌」之地。師生在全無拘束的狀態中,彼此切磋與相互提高。有人提醒他說,這是否有點「叛經亂道」,可他卻坦然地一笑說,莊子有言:「魚相忘於江湖,人相忘於道術。」「當老師忘記自己是老師,學生忘記自己是學生的時候,教學才真正走進了自然生態的至高境界。」有的學生說,我們走進誦讀班,有經典的力量,更有顏教授的人格魅力。在課堂上,顏教授精神煥發,坦蕩率直,毫無芥蒂,妙趣橫生。這裏有見解,無結論,可爭論,無禁忌。它成了師生共建的一種愉悅生活場,對先賢先哲體認與研究的一方幸福地。 顏教授利用業餘時間主持經典誦讀班,是一種全方位開放的教學實踐,不註冊,不點名,老師沒有報酬,也不計入學校工作量;學生沒有學分,也沒有成績,大家完全是乘興而來,興盡而歸。誦讀班秉承孟老夫子的講學傳統,「來者不究,往者不追」,不問系科,不問學歷,不講年齡,不問性別,來者歡迎,去者不留。他說,要使每一位參與誦讀者,來一次就有一次的收穫。在誦讀班上,我們看到,有大學本科生,還有碩士生、博士生,也有大學助教、講師、副教授,以及離退休教師。數學、化學、生物、物理等系科的學生有之,金融、貿易、法律、經濟等熱門專業的學生也有之,甚至吸引了山東師大、山東藝術學院、山東輕工學院等駐濟高校的學生。授課地點從山大文史樓,到山大新校教學樓,再到山大老校6號樓,幾經變更,但參加的人數卻越來越多。在誦讀班的教室裏,每次都是座無虛席,有時走道裏還要加上十多把椅子。記者深深地感受到,在顏教授主持的誦讀班上,不僅有現代教育的理念,更有中國傳統的書院精神,它是中西教育理念的結晶品。人到此處,便會自然而然地為這種氛圍所感染,為這種特有的教學內容與形式所激動。 山上誦經:創設課外之「課」 顏教授發揚儒家「以文會友,以友輔仁」的傳統,使師生的學問與人格同生共長。他常常帶著誦讀班的同學,走出校園,或登濟南近郊之山,或覽濟南風外之水,平頂山、小華山、鵲山、千佛山、錦秀川、黃河、大明湖等等,無不留下了他們的身影。 一天,顏炳罡老師興之所至,便帶著一些參加儒家原典誦讀班的學生去爬山東大學東臨的華山。草飛鶯長,花香彌漫,大家頓生「風景這邊獨好」的讚歎。顏老師忽然想起為孔老夫子所稱道的曾皙追求的「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的境界,就在一株翠柏之下坐下,感受春風拂面的愉悅。學生們或圍而坐之,或散而站之。何不於此背誦《四書》《五經》?顏老師的突發奇想,得到弟子們的回應。於是,二十多位儒雅之士在山中高聲誦讀,餘韻回轉中,原始儒學的要義也在每位誦者的心中湧動。行經此處的遊人,一個個探奇式地瞪大了眼睛佇足觀望,流露出讚歎、感佩的眼光。自然景觀中,平添了一道人文景觀。 孔子與弟子「游乎緇帷之林,休坐乎杏壇之上,弟子讀書,孔子弦歌」的教學情景,常令顏教授嚮往不已。自華山誦讀之後,顏教授便有了與弟子們再去他山的誦讀之行。每到一山,他們就會尋找一個景色清幽之處,盤坐于山石之上,或背誦儒家經文,或談論古今文化,為青山綠樹增加一點人文色彩,為往來遊人傳遞一些儒家文化,則成了顏老師這種山上之「課」的意外收穫。山上誦讀是一種校外不確定式教學模式,大自然的風光美景,有助於涵養性情,啟發靈感。環境一變,師生的教與學都有了全新的感覺,常有教學靈感的產生,也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學員感受:一種精神洗禮 山東大學心理學教授王益明先生曾為93級哲學系的同學作過兩次心理測試,第二次測試竟然與第一次測試有著驚人的差別,同學們的心理素質在一個學期內明顯提高。通過調查,他發現變化的原因在於同學們都參加了顏教授的儒家原典誦讀活動。王教授大為感慨,他對顏炳罡教授說,以前我們對儒家思想對人格的形成作用重視不夠,儒家原典誦讀是一種很好的活動,一定要堅持下去。 顏教授認不清誦讀班所有學員,因為這一群體是流動的。但所有成員不僅認識顏教授,而且都對他留下了終生難忘的印象。他們在這裏學到的不僅是知識,還有人生的哲理。在採訪中,記者聽到不少學員說,每週一次的誦讀學習,無異於一種精神洗禮。 說起顏炳罡教授的義務講學,山東大學2001級哲學專業學生王洪霞感慨萬分。她說,顏教授對於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情深深地感染著每一位學員。她自稱屬於「冷漠的一群」,但參加顏教授主講的誦讀班後,卻漸漸被顏教授的激情所感動。她說,沒想到自己也有一腔熱情,更沒想到在這個誦讀班上為顏教授所點燃。她說自己自幼生於農村,從小讀書不多。自從進了誦讀班,才知道《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竟是如此的巍巍壯觀,才知道具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抱負對自己成長的重要性。她說,我是在這個班上下定決心勤奮讀書、報效祖國的。 山東大學外國語學院鄭培源同學自言「枉為孔子的老鄉」,《論語》也只是在這個誦讀班上方才讀起。但自從踏進這個班的第一天起,他就與之結下了不解之緣。他說,在這個特殊的地方,由這樣一位道德文章俱佳的教授來教這樣一本書,這在他一生恐怕都是不多的完美經歷。他說,顏教授可愛至極,「瀟灑有齊風之勇,厚重有魯韻之魂,幽默有沂蒙之妙。」他認為,有的人極力追求物質享受和經濟利益,不顧他人利益和道德影響,沉緬於自家獨有的「美好」與「溫馨」之中。孔子倡導仁、義、禮、智、信,講究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發展。認真學習孔子的儒家文化,對於提升公眾的道德意識,促進社會的共同發展,都有著巨大的現實意義。 顏教授告訴記者,他辦這個誦讀班,既是為了帶動學生讀書,同時也是為了教育自己,用這種方式逼迫自己靜下心來,認真讀幾部中國文化的原典,誦讀班成功開辦,並且堅持了這麼多年,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結果。他再三強調,儒家原典的誦讀得到校、院有關領導的大力支持,還得到了不少老專家、老教授的幫助:山東大學的丁冠之、周立升等老教授都前來講學、輔導,做報告;王新春教授、越衛東博士、陳堅博士等等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山東社會科學院陳啟智教授也前來與學生共讀原典,開設講座;研究西方現代哲學的劉傑教授與同學展開對話、交流,使儒家經典誦讀增色不少。弘揚儒家傳統,振奮民族精神,在齊魯大地上讓儒家的源頭活水繼續流淌下去,這是顏教授矢志不移的追求。他說,自己願與一切對中國文化有感情的學人、社會賢達、青年學子等等一同努力,一同成長。 此文寫就,夜已很深了,推開窗戶,看著滿城燈火,耳邊仿佛又響起誦讀聲: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中國教育報》2003年8月26日第5版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