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2/12/24 00:54:30瀏覽303|回應0|推薦2 | |
03 – 學道立權 《論語.子罕第九》載:「子曰: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 雪公說:聖人所說的話,學得了一句,就有一句的受益。但是,既然聞學了,便要力行之,這樣才不辜負聖人垂教後世的心意。〈子罕第九〉這一章,乃孔夫子以「學道立權」四字來曉示學子們,雖然語氣上說「未可」,然而最終目的在於期許「可」也。 常言:治事必先求人才。惟人欲成才,必先求力學;假若有「不學而能成才」者,我從來沒有見識到。聖人與凡夫的差別,就在一個「好學與否」上。夫子曾說:「十室之大的小鄉里,必有像我一般的忠信之人,但此人不見得如我般好學。」夫子門下有三千徒眾,其中七十二位賢哲,獲夫子特別讚許者,便是最好學的顏回。所以說:「有顏回者好學。」《論語》開章即說:「學而時習之」,顯見夫子是如何重視求學這回事呀! 人之本性原乃萬德萬能,只因受一念之迷障蔽,於是變得冥頑不靈;所以,要恢復其本有的德能,必要將迷障去除才可以。去迷的方法,只有求學一途,而求學必要讀書。然而書這個東西,具有形與無形兩種。今天大家所讀的是有形書,而宇宙萬有乃無形之書。是以,往昔各朝開國帝王,比如漢高祖劉邦,常人只知道他沒讀什麼書,但是雖不讀白紙黑字之書,那無形的書卻已是熟讀爛透了。所以當知,凡是聖賢豪傑之人,無不從讀書求學中勝出。 求學不能閉門獨修,獨自修學容易走偏途,所以要依止求教誨於良師,求輔助於益友,這就是共同學習。然而張望這個世間,人人各異其志趣,欲求可以共學之人,真是難能可貴呀!即便可得共學者,也未必可以與之同道。所謂的道,是待人去實踐履行。共學在於求知,知後又能同道而行,就是志同道合,這特別不容易獲致呀!世間同窗學習而後分道揚鑣的太多了,最顯著的例子莫若戰國時期的孫臏與龐涓,二人同於鬼谷子處習兵法,學成後便互相嫉忌,最終彼此相殘追殺。所以夫子說:「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呀! 進一步說,縱使可以與之適道,然未必可與之立。什麼是立?即於同道之時,逢生死利害關頭,也絕對不會改玄易策。世間人平日知交,遇吉凶福禍互易而改志者,多不勝數。千古以來,力求無愧於聖人之言者,可以唐代張巡、許遠之死守睢陽城為代表。如此便可信夫子所說:「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呀!大家若營造一「可與立」之環境,就世間法來說,是真正的英雄豪傑;就念佛而言,必定可以往生。 至於像「權」這一字,我想你們都達不到,而我也不能,只是要當作向學的目標。所謂的權,就是秤的錘子。權對於秤來說,隨著物件的輕重而移位,往來沒有一定,直到均衡為止。若硬將之定於一位,必有害於平準。所以,演繹其義為變化莫測,也就是通權達變。此通權達變,乃能因時制宜,治事恰如其分。若為政府要員,臨難可殉死,亦可茍免求生。若為知名學者,為官有所不為,亦可作為。這就像東漢的貧士毛義,以孝行稱名於世。某天,朝廷的檄令下來,命其為安陽縣令;毛義捧檄返家,喜形於色。當時有一人張奉,向來景仰他的孝行,見聞他任官喜樂不已,不禁瞧不起他。不久母親去世,毛義辭官服喪,三年期滿後,朝廷舉賢良授官,然而他屢屢不應召赴任。張奉讚歎說:「毛義以前任官之喜色,全是為了安慰母親呀!」又如南宋的謝枋得,雖國亡未死也不事奉元朝,即便朝廷令其師留夢炎勸降亦無效。等到母親去世後,朝廷強迫他北上,不得已才前往大都(北京),最後絕食而死。由此觀之,死與不死、為與不為,凡出於通權達變者,無不從容依於中道;反之,沒有不離經叛道的。所以夫子說:「可與立,未可與權」呀!權者,實為濟人利物的大方便法門,得此權變法門,其於世間法,即是聖人;出世法,就是人間菩薩呀! 此四者,乃聖人所示之四種境界,學者須循序而行,其立基於學,登峰在於權。能權雖是聖人之行,但人人皆可以為堯舜,其關鍵全在於人是否好學呀! 感悟:人之好學必於正道,如此立權才能獲致。文天祥赴義前寫〈正氣歌〉,有言道:「孔曰成仁,孟云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為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這才是好學的終極。 淨域--2012.12.23
接下文 04 – 三界如夢境 http://blog.udn.com/huagong0501/7173774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