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3/17 10:57:25瀏覽664|回應0|推薦0 | |
《念佛警策》白語錄 — 66 〈念佛要旨〉 清代 徹悟大師 吾人現前一念能念之心,全真成妄,全妄即真;終日隨緣,終日不變。一句所念之佛,全德立名,德外無名;以名召德,名外無德。能念心外,無別所念之佛;所念佛外,無別能念之心。能所不二,生佛宛然。本離四句,本絕百非;本徧一切,本含一切;絕待圓融,不可思議。蓮宗行者,當從者(這)裏信入。 一切眾生,本來是佛。真心本有,妄性元空。一切善法,性本自具。但以久隨迷染之緣,未斷元空之妄,未證本有之真。善本具而未修,佛本是而未成。今欲斷元空之妄,證本有之真,修本具之善,成本是之佛,而隨悟淨之緣者,求其直捷痛快、至頓至圓者,無如持名念佛之一行矣!以能念之心,本是全真成妄,全妄即真。所念之佛,亦本全德立名,全名即德。能念心外,無別所念之佛;所念佛外,無別能念之心。能所兩忘,心佛一如。於念念中,圓伏圓斷五住煩惱,圓轉圓滅三雜染障(煩惱、所知、貪瞋癡);圓破五陰(色受想行識),圓超五濁(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圓淨四土(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淨土),圓念三身(法身、報身、化身);圓修萬行,圓證本真;而圓成無上妙覺也!一念如是,念念皆然。但能念念相續,其伏斷修證,有不可得而思議者矣!以是全佛之心,念全心之佛,實有自心果佛,全分威德神力,冥熏加被耳!一句佛號,不雜異緣;十念功成,頓超多劫。於此不信,真同木石。捨此別修,非狂即癡。復何言哉!復何言哉! 當念佛時,不可有別想。無有別想,即是止。當念佛時,須了了分明。能了了分明,即是觀。一念中止觀具足,非別有止觀。止即定因,定即止果。觀即慧因,慧即觀果。一念不生,了了分明,即寂而照。了了分明,一念不生,即照而寂。能如是者,淨業必無不成。如此成者,皆是上品。一人乃至百千萬億人,如是修,皆如是成就。念佛者可不慎乎! (2011.03.17) 註: 一、徹悟大師(1741-1810年) 清代佛教高僧,河北豐潤人,俗姓馬,名際醒,字徹悟、訥堂,號夢東。廿二歲時病悟人生無常,禮河北三聖庵榮池法師出家;翌年,於岫雲寺依恆實律師受具足戒。遍習圓覺、法華、楞嚴、金剛、唯識等教義。後主持萬壽寺、廣通寺,提倡「禪淨雙修」。嘉慶五年居紅螺寺,講述淨土宗教義,名揚萬里,時有「海內淨土首推紅螺焉」美名,世稱紅螺徹悟。嘉慶十五年圓寂,世壽七十,著有《示禪教律念佛伽陀》、《徹悟禪師語錄》等,為蓮宗第十二祖。 二、離四句,絕百非 離四句是「離有、離無、離亦有亦無、離非有非無」四句。絕百非,乃從四句裏出百種。 何以要離四句呢?因為眾生執著有,所以離有一句;有的眾生執著無,所以離無一句;有的眾生執著亦有亦無,所以離亦有亦無一句;有的眾生執著非有非無,所以離非有非無一句。又因四句再出四句成十六句,演變三世成四十八句,已起未起成九十六句,加上根本四句成百非。 三、五住煩惱 此乃佛學的名相,即常言的「見思、塵沙、無明」三類煩惱。五住由三類演開來,見思煩惱有四住。見煩惱叫一住亦稱見惑,為「見一切處住地」,它非俱生,而由分別生出。思煩腦亦稱思惑,有欲界、色界、無色界三住地,此三界統稱為「愛住地」,煩惱是俱生的,為無始劫來的習氣(貪瞋癡慢疑等)。四住合起來是煩惱障,通稱為見思煩惱。 塵沙、無明合為一住,即「無明住地」,是根本,屬於所知障,亦稱五住無明或五住煩惱。五住破盡,得如來果地。阿羅漢只破了四地,所以不能出三界。塵沙比喻多,無明是根本,根本無明破一品,超越十法界,所知障就開始破了。
下接第 67 教專仗佛力 http://blog.udn.com/huagong0501/4997049 |
|
( 創作|另類創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