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1/01/31 21:40:18瀏覽314|回應0|推薦0 | |
《念佛警策》白語錄 — 44 〈淨土法語〉 明代幽溪法師 北宋楊次公說:「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娑婆有一愛之不輕(離捨),則臨終為此愛所牽。矧(ㄕㄣˇ況且)多愛乎。極樂有一念之不一(向佛),則臨終為此念所轉(導引),矧多念乎。」 愛有輕有重、有厚有薄,有正報也有依報。舉其大要者,則父母妻子、兄弟朋友、功名富貴、文章詩賦、道術技藝、衣服飲食、屋室田園、林泉花卉、珍寶玩物等,不可以盡數呀!有一物之不忘,愛也;有一念之不遺,愛也。有一愛存於心中,則念不專一;有一念不歸於一,則不得往生。或問:「離捨愛可以成就道業嗎?」又說:「離捨愛莫非要於一念,一念可成就道業嗎?」對說:「一念莫不就在於輕愛,只因念之不專一,全由散心異緣使然,而散心異緣則來自逐境紛馳。娑婆世界有一境生,則眾生有一心存。眾生有一心存,則娑婆世界有一境聚緣內搖。心向外奔逸,則心境交馳。愛若塵沙無數,故欲輕離其愛者,莫若杜絕其境。眾境皆空,萬緣皆寂。萬緣皆寂,一念自成。一念若成,則愛緣俱盡滅了。」 又問:「杜絕外境可以成就道業嗎?」對說:「杜絕外境者,非摒除萬有,也不是閉目不觀,乃是對境以了其虛,領會其根本以空其末。萬法本來沒有,其有乃因之於情,故情在物在、情空物空。萬法空而本性現,本性現而情念息。自然而然,非可勉強者。《楞嚴經》上所謂見與見緣,並所想相如虛空花,本無所有。此見及緣,原是菩提妙淨明體,哪有什麼有是、非是呢!所以要杜絕此境,莫若將體物看虛,體物虛則情思自絕。情絕則貪愛自不生起,而惟心現,專念持一便成。是故《圓覺經》上說:「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一去一留,不容轉側。功效之速,有若桴鼓(如槌擊鼓)。」學道之士於此宜窮盡本心。 又問:「離捨愛欲既可聞命,惟一念該如何持來?」對說:「修一念的方法有三,一信、二行、三願。不疑之謂信,若有疑,心不得專一。是以求生極樂,要以敦信為始,遍讀大乘、廣學祖教,凡是闡揚淨土之書,皆要一一參求,悟極樂原是我惟心之淨土,非是它土;了彌陀原是我本性之真佛,非是它佛。此大要有二,悟妙有遍周遍具,以為欣淨之本;悟真空圓離圓脫,以為捨滅之原。 第二,修行者。敦信如目視,修行如足行;信而不行。猶如有目無足;行而不信,猶如有足無目。是故信解既備,應當念佛修行,一如目足兼備,能到清涼之池。行門有二途,一是正行,二是助行。正行又有二法,一是稱名,二是觀想。稱名念佛如小本《阿彌陀經》,七日持名一心不亂,此心不亂有事一心、理一心。 事一心者,若口稱佛名,繫心於佛緣,聲聲相續,則心心不亂。設心緣於外境,攝持令之返還。這樣的工夫須生決定心,斷除隨後的雜念,撥除拋棄世間事,放下攀緣之心,使念佛之心漸漸增長。從漸至久,自少到多,一日、二日乃至七日,定要成就一心不亂而後已!這便是一心,若此則極樂之淨因成就,臨終之正念必然在握,身無病苦,不受惡纏,預知時至,身心歡喜,吉祥而逝,坐脫立亡,親見彌陀,垂光接引,必生淨土。 理一心亦無它別,但於事一心中,唸唸了達能念之心、所念之佛,前世、今生與未來三際平等,十方互融,非空非有,非自非他,無去無來,不生不滅。現前一念之心,便是未來淨土之際。念而不念,無念而念。無生而生,生而無生。於無可念中熾然而念,於無生中熾然求生,是為『事一心』中明『理一心』也。 其次,觀想者,具如《無量壽經》之十六位上首菩薩。觀佛最重要者,當觀阿彌陀佛丈六之身,作紫磨黃金色像,立於蓮花池上,作垂手接引狀;身有三十二種大人相,相有八十種隨形好。作此觀想者亦有事理之別,事相上則以心繫佛、以佛繫心。初觀足下安平如奩(ㄌ一ㄢˊ飾物盒)底,次觀具千輻輪相,如是次第逆向至頂中肉髻,復從肉髻順下至足底;了了分明,無分散意。 理一心者。經上說:『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是故汝等應當繫念彼佛。』此義具明微妙三觀,等如《觀經疏妙宗鈔》中所說。然此二種正行,當相兼而進;於行住睡臥時則一心稱名,於趺坐中則心心作觀;行倦則趺坐以觀佛,坐出則經行以稱名。若於行住坐臥四威儀中力修不間斷,必定往生淨土矣! 第二,助行亦有二端。首一,世間之行:如孝順父母、行世仁慈、慈心不殺、具諸戒律等一切利益之事,若能回向西方,無一不是助正道之行。次二,出世之行:如六度萬行種種功德、讀誦大乘、修諸懺法等,亦須以回向心而助修之,此無一不是助淨土之行。此外,更有一種微妙助行,當經歷緣境時處處用心,此如見眷屬當作西方法眷想,以淨土法門而開導之,令其離捨愛欲以專一其向佛之念,永作將來無生眷屬。若生起恩愛情想時,當念淨土世界眷屬無有情愛,欲得生淨土,唯有遠離此愛。若生起瞋恚時,當念淨土世界眷屬無有觸惱,欲往生淨土,必得離此瞋恚。若受苦時,當念淨土世界無有眾苦,但受諸樂。若受樂時,當念淨土世界之樂,無央(中心)無待(邊際)。凡經歷緣境,皆以此意而推廣之,則一切時處無非淨土之助行也。 第三,願者。乘向淨土這一條大船,要以信為舵,以行為篙櫓檣纜,以願為風帆。沒舵則無法指引方向,無篙櫓檣纜則不能運行,無風帆則不能破浪速抵目的地,所以,次行在以明願。第願有通別、廣狹、遍局之不同。通,如古德所立回向發願文;別,則各隨己意。廣,謂四宏(誓願)上求下化;狹,謂量力決志往生。局,如課誦有定時,隨眾同發;遍,則時時發願,處處標心,但須體合四宏,不得師心(自以為是)妄立。大抵上所發之願,別勝於通,通恐隨人之語而轉;別則自己標心,然後隨通文而生決志,雖通而別;若於別文而生濫漫,則別亦成通。又廣勝於狹;廣則發心大,克果勝;狹則悲願淺,獲果劣。又遍勝於局;局則數數間斷;遍則唸唸圓成。如此信行願三法,行之可以期生淨土,速覲彌陀。一切淨土法門,再舉說也不外乎這樣了。」 註: 一、楊次公 名傑,北宋神宗時官居太常,初好禪宗,號曰無為子。元豐八年(1085)十二月,高麗王子兼祐世僧統義天入杭州求法,神宗詔命楊傑為館伴主客學士奉陪義天。他熟習華嚴教典,堅信讀經之功;深信彌陀,鼓吹淨土往生,強調念佛之效。又推崇永明大師《宗鏡錄》,調和禪淨爭議,雖主張「唯心淨土」,卻不執著於心外無淨土之說。其博通釋典、長於論說,為北宋朝廷、文士及僧侶所重,乃當世一儒釋兼通且活躍之佛教居士。 二、幽溪傳燈大師-天台宗十三祖 明世宗嘉靖卅三年生(1554),浙江衢州府西安縣人,俗姓葉,字無盡,號有門,為明代中興天台宗之僧人。少年投禮進賢映庵禪師剃染,後隨百松真覺法師聽講《法華》,學天台教觀。明神宗萬曆十年(1582),問百松大師楞嚴大定之旨,見師瞪目周視,忽而契入旨意,師授以金雲紫袈裟。萬曆十五年,居天台山幽溪高明寺,立天台 大師除宣揚天台思想外,亦兼研禪淨二宗,所撰《淨土生無生論》,融會天台宗三觀之旨,闡揚淨土法門。所著《阿彌陀經略解圓中鈔》,則以天台圓教中道第一義諦,來闡釋淨土教理;其自序中云:「意以極樂依正為妙有,一心持名為真空。微真空而莫能證於極樂之妙有;微妙有而莫能顯於此心之真空。所謂不思議假非偏假,真空不空非但空;合是二者而行之,則圓中圓滿非但中之道成。是故命為鈔焉。」於上所譯〈淨土法語〉一篇,受到明代淨土學者的高度稱讚。世壽七十五,預知時至,手書「妙法蓮華經」五字,高唱經題二回,泊然而寂。 三、四宏誓願 係為「眾生無邊誓願渡。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接第45文 《西方合論》卷六「稱性門」http://blog.udn.com/huagong0501/4878646
|
|
( 創作|另類創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