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1/29 23:46:12瀏覽399|回應0|推薦3 | |
《念佛警策》白語錄 — 42 〈示念佛切要〉 憨山大師 念佛求生淨土一門,原是要了斷生死大事,所以說:「念佛了生死」。今人發心念佛,只因要了生死才肯念佛,直說「佛可以了生死」。惟若不知生死之根本,究竟要向何處念?若念佛的心,斷不得對生死的貪懼,又如何了得生死呢? 什麼是生死的根本?古人說:「業不重不生娑婆,愛不斷不生淨土。」可知「愛根」乃生死的根本。愛根非今生才有,也不是一、二、三、四生有的,乃是自從無始最初有生死以來,生生世世捨身受身,皆是愛慾流轉直至今日。想想從前何曾有一念暫離此愛根呢?如此的愛根種子,積累劫之力而深厚,所以生死無窮。 今日方才發心念佛,只望空求往生西方世界,連愛是生死之根的名字也不知道,又何曾有一念了斷執愛?既不知生死之根,則邊念佛邊徒增生死之根而已!如此念佛與了生死兩不相關,念到臨命終時,只見生死愛根現前,屆時念佛全不得力,如此再怨嘆念佛無驗,後悔就太遲了。是故,奉勸今日念佛之人,當先知愛是生死根本,唸唸要斷除這愛根,其用便能現前。 在家念佛,眼中所見兒女子孫家緣財產,無一件不是衷愛的,則無一事、無一念不是生死活計,似如全身在火坑中一般,念佛時心中愛根未曾一念放得下。愛是主宰,念佛是皮面,如此佛只聽念、愛只聽長。又如兒女之情現前時,回光瞻望者一聲佛號,真能敵得過、斷得了這愛執嗎?若斷不了愛,又如何了得生死呢?只因愛緣多生以來太習熟了。 念佛時才發心斷離愛根,這太生疏又不切實際,因此不得力。若當前對愛之境無法自主,則臨命終時就做不了主。所以,心於念佛之人,首要知道生死大事,要切切斷離生死,要在生死根本上唸唸斬斷,則唸唸是了生死之時也。如此唸唸真切刀刀見血,若不出離生死,則諸佛墮生妄語呀!故在家出家之人,只要知道生死心,便知道生死的時節,哪還有其他更別妙的方法呢! (淨域 2011.01.29) 註: 憨山大師(1545-1623),法名德清,字澄印,明代「四大高僧」之一,俗姓蔡,全椒(安徽)人。明朝自宣宗到穆宗百多年間,佛教各宗派衰微不振,迄神宗萬曆時名僧輩出,形成了佛教在中國重振的景象,憨山、雲棲(袾宏)、紫柏(真可)與蕅益(智旭)四高僧,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憨山大師十九歲出家,到棲霞山學習禪法,又學淨土宗念佛法門,之後雲游各地名聲日隆。萬曆元年(1573)赴五臺山,因喜愛五臺山的神奇秀麗,便以此為號。萬曆十四年,神宗把《大藏經》十五部送給天下名山寺廟,太后將其中一部送給正在東海牢山(青島嶗山)的憨山大師,朝廷在牢山建立海印寺,特請大師主持。萬曆二十三年,大師因「私修」寺宇獲罪,被充軍到廣東雷州,他在廣東繼續弘揚禪宗,並到六祖慧能的曹溪寶林寺說法,主張禪宗與華嚴宗融合,佛道儒三教合一,為當時人們所贊同。大師在粵五年,名滿大江南北。 隨後,大師獲准返回牢山海印寺,著有《法華經通義》、《莊子內篇註》等十餘種,涉及佛道儒三教,其門徒匯編了《憨山夢遊集》五十五卷及《憨山語錄》二十卷。大師於熹宗天啟三年(1623)年圓寂,世壽七十八歲。
接第43文 〈示淨心居士〉 http://blog.udn.com/huagong0501/4841764
|
|
( 創作|另類創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