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1/02/20 13:24:48瀏覽430|回應0|推薦0 | |
《念佛警策》白語錄 — 49 〈持名念佛歷九品淨四土說〉 明代 蕅益大師 若欲速脫輪迴之苦,莫如持名念佛,求生極樂世界。若欲決定得生極樂世界,又莫如以信為前導,願為後鞭。信得決,願得切,雖散心念佛,亦必往生。信不真,願不猛,雖一心不亂,亦不得往生。 云何為信?一者,信阿彌陀佛願力;二者,信釋迦文佛教語;三者,信六方諸佛讚歎。夫世間正人君子,便無妄語,況彌陀、釋迦、六方諸佛,豈有妄語?此而不信,真不可救。故 云何為願?一切時中,厭惡娑婆生死之苦,欣慕淨土菩提之樂。隨有所作,若善若惡,善則迴向求生,惡則懺願求生,更無二志,是名為願。信願既具,則念佛方為正行,改惡修善皆為助行。隨功力之淺深,以分九品四土,纖毫不濫,只須自己簡察,不必旁問他人。 謂深信切願念佛,而念佛時心多散亂者,即是下品下生。深信切願念佛,而念佛時散亂漸少者,即是下品中生。深信切願念佛,而念佛時便不散亂者,即是下品上生。念到事一心不亂,任運先斷見思、塵沙,亦能伏斷無明者,即是上三品生。故信願持名念佛,能歷九品,的確不謬也。 又信願持名,消伏業障,帶惑往生者,即是凡聖同居淨土。信願持名,見思斷盡而往生者,即是方便有餘淨土。信願持名,豁破一分無明而往生者,即是實報莊嚴淨土。信願持名,持到究竟之處,無明斷盡而往生者,即是常寂光淨土。故持名能淨四土,亦的確不謬也。 問曰:如何持名能斷無明?答曰:所持之佛名,無論悟與不悟,無非一境三諦;能持之念心,無論達與不達,無非一心三觀。只為眾生妄想執著,情見分別,所以不契圓常。殊不知能持者即是始覺,所持者即是本覺。今直下持去,持外無佛,佛外無持,能所不二,則始覺合乎本覺,名究竟覺矣。 問曰:既始覺合本,則當下即常寂光,如何亦說往生?答曰:若達當下即常寂光,又何妨說箇往生?蓋往即非往,非往而往;生即無生,無生而生。文殊、善財之生西方者,此也。咄哉男子!無措思惟。 (2011.02.20) 註: 一境三諦又名圓融三諦或不思議三諦,即真、俗、中道勝義三諦圓融於一境的意思。天台宗說:「諸法無自性,謂之空;因緣所成,謂之假;即空即假,謂之中。」如此三諦之理融洽於一境,三即一,一亦即三,圓融無礙,謂之「一境三諦」。 一心三觀又名圓融三觀、不可思議三觀、不次第三觀等,是天台宗圓教的觀法。天台宗說:「宇宙萬有,都具有空、假、中三種諦理,而這三種諦理又互具互融,空即假中,假即空中,中即空假。」若於一心之中如是作觀,即謂之「一心三觀」。 真諦即是空義,是一切平等歸於大空、歸於空義,不可得,一切法歸於本不生,歸於一個「阿」字。假意是可以幻顯無量相,且無量法界有無量眾生,隨心可以立無量法;所以,眾生所造的業,起無量生、無量相、無量業報、無量種性,個個不同。一證無量剎種,於大法界中數不盡,乃是不等觀。是以,不等觀是俗諦,等觀是真諦;真不離俗,俗不離真,即謂事不離理、理不離事。真空為理,妙有為事,事事無礙。事不離理,謂一切生滅中,本不生滅;理不離事,謂不生滅中,能起無量生滅。生滅即是不生滅,不生滅即是生滅。因不著於生滅,所以不住生死;不著於不生滅,稱為不住涅槃;不住生滅,不住涅槃,謂中道勝義。
下接第50 〈刻寶王三昧念佛直指序〉 http://blog.udn.com/huagong0501/4906504
|
|
( 創作|另類創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