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永和、舊事、二三 (7) 文化街口的夜市
2008/10/22 12:34:24瀏覽1108|回應0|推薦3

永和、舊事、二三

文化街口的夜市


如果,
華西夜市算“貴婦團”,士林夜市屬于“少年家”;
從中華路到南六合、北三和的屬于“在地派”,廟口夜市屬于“海派”;
那麼這個曾經存在而又早已走入歷史的文化路夜市,就可以屬于“藝術派”。


文化路口的夜市,背抵著“永和大戲院”。論規模不算大,論消費人群,就更和今天的成名夜市談不上,但是特色十足!
時間是在19621972年間。

從永和路口開始是連著幾個的水果攤,這些水果攤不止是全年無休,每年的臘月底,更是連著一星期的通宵營業。
在那個年頭裡,想要全方位的品嘗紅五爪、要欣賞紅富士,就是這裡了!

有二個賣米粉湯的,鍋裡的段米粉和油干,豬腸、肚肺的,演奏出今天真的聞不到的香味。而賣炒米粉的,一個大竹框,裡面一半是米粉,另一半是油麵,配的是貢丸、魚丸湯。

水餃的專賣家,連包帶煮的共是6位老會仔,手中飛轉的擀面杖加三口大鍋子,除了水餃還是水餃,從下午起市到晚間十點,水餃沒停過的往鍋裡跳。

除了賣圓形彰化肉丸的外,還有個賣三角丸的,半透明的外皮和彰化肉丸相似,只是它包成了三角形狀,帶著三條合口的中線,真好看的。

有個賣冬瓜茶的在地老板,每天下午2點前后,就看見他那個超大的鍋子,滾滾冬瓜湯汁不斷的將鍋蓋頂開,透出二絲香甜味道的熱氣到周圍空氣中。除了清香濃郁的青草茶那些,從來就沒搞懂的是他賣的“地骨露”,還有個叫什麼“水”的,忘記啦!

有個賣上海生煎包子的,他賣的那個和今天馬路邊處處都是的“生煎包子”是十足的二碼子事,“上海生煎包子”的個頭只有乒乓球大,餡料也是唯一的只有一種。
(和今天上海賣的生煎包子是一個調調,只是上海的生煎包子是底朝上,而文化路的那個生煎包子是面朝上。)

當今天的油炸臭豆腐不再飄香十里時,“臭豆腐”就是虛名!
當年文化街口賣油炸臭豆腐的有二個,其中的一個老板真的是“硬到骨頭裡”。弟兄來要他出點銀兩他嗤之以鼻,幾個小兄弟就幫忙掀了油鍋,熱油潑過了他的右手,造成他的右手肌肉有些萎縮,更糟的是神經自主的陣顫,讓他右手掌會不停的抖動。
但是這個老會仔骨頭繼續的硬著,出院以後,他就硬是用他顫動的右手拿鉗,繼續的賣他的臭豆腐。每次坐在攤前,看著他右手中的鉗子,在抖動中直率的進入油鍋夾起一片豆腐,既不會戳破也不會夾破,哈~ 準!
這就是他的人生的態度!

夜市拐角靠近巷弄口的有個麵攤,前後這多少年啦,他依然就只賣一種麵:大魯麵!一個人裡外的能讓鍋子沒停歇!

賣大腸麵線的推車,每天下午2點後就先去街底的社區兜一大圈,二個小不點跟著媽媽推車後面忙,家裡竟然還有四個更小的;等下班時分夫妻再到文化街口加入夜市中的行列,第三年就換到夜市旁的店面裡經營啦,是自己的店面啦,全靠了大腸麵線的貢獻。

夏天賣剉冰、冷飲的攤子,換季就賣花生紅豆圓仔湯。其中有個攤子是對姐妹花的,隔年換季就不賣花生湯而改了賣起鹹湯圓。

說起湯圓,這裡有個店攤,是一對老會仔夫妻經營的。
那個時候“明星戲院”旁也有個賣湯圓的店叫“九如”,但是半夜攝影棚收工時,葛小寶那些影星會開車去的,倒經常是文化路這對夫妻開的店攤。招牌名點就是“芝麻湯圓”,但是像他們那樣的芝麻湯圓,今天已經吃不到了!
(因為那些食材中,真正的“綿糖”已經買不到了,而板油,面對莫名其妙的高膽固醇質疑,也沒人敢用啦!那麼,道地的美味“芝麻湯圓”,當然也就要從歷史中消失的!)

忘了說,那對姐妹花,長的還真標緻的。
姐妹花對自己有著不同的自信,沒去當觀月,而是在人潮多的時候,很高興的唱起了“賣湯圓”的歌!

南來北往的四海都有攤,但是唯一賣著湯圓而又高歌“賣湯圓”的,也就只有那對姐妹花!



.
( 心情隨筆雜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sueh1951&aid=2305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