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颱風淹水這事
2024/07/29 11:40:13瀏覽54|回應0|推薦4

.

這是三天的颱風假,歷史記錄再加一筆。
是在看著新聞“水漫居家”的時候,也就會想到古早那些年的舊事,是印象深刻的半夜讓父母牽著,一步步謹慎的在泛漫渾水中“逃出家門”。

淡水河是從社子那兒算起,在匯聚之前,各自分別是大漢溪和新店溪。
在新店溪這兒,平常的日子只有涓涓溪流水,但是在颱風的豪雨之下,那就是從烏來坪林而來的山洪。
滾滾濁流的山洪一路從山區直下,過了小粗坑的大彎之後,河床的坡度就緩了,到了秀朗這兒,地勢同時開始呈現河灘平原的狀態,所以從秀朗直到迴繞溪洲的這一大圈,在古早的日子裡,也就成了颱風山洪的“溢流池”。
所以直到台灣光復之前,新店溪流域的大迴彎這個地域是沒有人居住的地方,日據時期,這兒的地名只到秀朗和溪洲,向著河岸就連地名都沒有。

那是民國38年的事,先是百萬人隨著政府動遷到台灣,當中央決定了利用沿著“水線”邊沿之外的土地安置“中央人員”的時候,“水線”內直到河岸邊的土地,也就讓急於落腳的人們做了現實下的選擇。
在這片水線內的土地上,一年能有十個月的太平日子,從早先無人居住的土地,之後地上就是那些“外來人”的“生存”寄託,但也都是簡單的屋宇,是墻壁挨著墻壁的,屋角依著簷腳的,各取所需佔地而建,所以在之後定名為“光復街”的那片“角落地區”,不單是“五花八門”,更是見縫插針似的擠滿簡陋屋宇,因此也就沒有寬直的馬路,而是迴旋扭曲的盡是巷弄,這也就是今天Google地圖上的“光復街”門牌遺痕,會讓人“看不懂”的原因。
但是這片子的複雜天地,卻養活了不少人,也創造出了不少“奇跡”,更包括了成為日後流風的“永和豆漿”。

和頂溪這兒相對映的,則是在秀朗那兒的“大陳”居住區。
但是,那是政府的規劃,用以安置從大陳過來的居民,而不是頂溪這兒的各自求生模式。

(因為是在川端橋下來直到溪洲之間的空白位置,所以從溪洲向著河岸的方向來說,就有這個稱呼《頂溪洲》,到了38年之後,籍之定名為《頂溪》。)


在每年十個月之外的七月和八月,這是台灣的颱風季,天知道是南邊登陸還是北邊過境,當年的氣象報告可不管這個,而就只有“颱風”消息,說的只是“有沒有颱風”,那就更談不上雨勢估計的這些了,“阿彌陀佛”就是唯一的明白!
然後吶,颱風來了,“收音機”的廣播開始“呼叫”,老爸老媽也不用急的,在這種生存條件下的人,枕頭下沒條件藏錢,老大而且老派的“上海皮箱”倒是有一個,另外就是兩個同樣老派的樟木箱子。
說樟木箱子,那還是真管用的,之後還留著了三十年,沒有財寶可放而就只是衣服,因為在背離老家的日頭下,衣服就是財富!

老爸老媽先將木板床上清空打成包袱,之後將吃飯木桌和另外一張工作檯子放在床架上,最後是將箱子和衣服包袱都放在桌面上。其實這也就幾乎是封頂的“天花板”高度了。
說睡覺?
桌子的四條腿下,床板上還有空間的呀!
這是七月八月,說那個晚上入睡的熱,在那個年代裡,別說是空調了,家裡能有個“中廣”的收音機就是個“跩”了,要說還能有一台電風扇,走路就都能有風!
所以吶,和衣直接躺下就是了,連個披毯都不需要的!
而和衣?
這不是將就,而是在這樣的夜裡的重要備戰!

天上的雨以及河裡的水,在這中間沒有時間上的等號,但是在颱風天,這個時間差就沒有多少了。因為強降雨之後的水,沒時間滲入地下就直接的進入了地表匯流的狀態,這一路從烏來坪林的山區出來,也不過就是三個小時,所以從強降雨到山洪呈現並穿過青潭,這個時間可能用不上八個鐘頭。

在那個記憶特別深刻的一次之中,時間應該是民國49年的七八月,那天就是在那台“全真空管”級的“中廣”收音機中,聽的是“中央廣播電台”,說的是颱風消息。
知道的呀,因為外面已經是風雨一片,也就知道必定要“淹水”,只是不知道是什麼時間會氾濫,所以老爸老媽先做了準備。
多事的人去看過了河岸回來說“眼前沒事”,所以那天晚上是一樣的如常說睡覺。
那是到了半夜,是老爸說的,說是他的手就落在水裡給驚醒的,這一驚的趕緊叫了都起床,桌面上的小布包斜綁在胸前,老爸老媽各自牽著抱著的,“一家人”開始“涉水逃亡”!

剛出門的時候還好,老頭沒印象說水有多深,但是等從屋子的巷弄裡一路盤水走到外面的光復街上,這就不是了,洪水上來的很快,走到了光復街的這個時刻,泛漫上來的水就已經有老頭的膝蓋深。老爸手上抱著一個還拿著了個手電筒,等著這一路上有一腳沒一腳的走到光復街口的派出所前,老頭的褲頭早都已經濕了,而溢流泛漫的洪水,也就只到派出所前面這兒。

派出所的員警全出動,有警員在光復街上幫忙顧著,同時通知了全都走去頂溪國小,那兒有準備好了的避難處。

順便說的,當時的中正橋,那是直接就著川端橋做的擴建,在永和這頭的引道是光復街,而光復街都在水裡。至於橋的台北市那端,那是廈門街,而在廈門街的兩側,一是同安街這兒,另外就是螢橋那兒,也一樣的全是積水。
而中正橋的橋面,既然沿用的就是川端橋的橋段做的兩翼擴建,所以橋面距離洪水面也就沒多少。


但是別以為頂溪國小能好到哪裡去!
從頂溪派出所到頂溪國小畫一條直線直接延伸到永平路底,它的西北側全都是在漫流的範圍之中。
其實當時從豫溪街到永平路底,那兒本來有的一條直貫東西的灌溉渠道,也就和這個範圍有關,簡單的說,就是這條灌溉線向北直到河岸,在日據時期是沒有人居住的範圍。

所以這是到了頂溪國小“避難”,學校的一樓開放了教室,地上鋪設的是整齊的一方方軍用地毯。能這麼做的原因,是因為學校教室的基礎,在建築設計時就算好了離地有八十公分高,學校則是因為永和的人口爆增,而在民國42年創建的。

永和的這個年年淹水情況,那是託了“中央民代”之福,因為年年淹水就在他們的腳旁,而同時中正橋兩端的大步發展,所以決定了要建堤壩,經過慎重的工程評估和計算,兩岸的堤壩高度做了離常時水面八米的標高,這也就不可能再保留川端橋下來的老歷史,原來的中正橋就得拆除,新設計的大橋橋墩就必須和堤壩看齊,是越過堤壩高度的四線“交通橋”,台北市段設計的是重慶南路延伸,也就是後來命名為二段和三段的重慶南路,那麼拆除舊橋改建新橋的初始設計,也就是過河後直接銜接光復街直貫永和市。
但是這個“直貫”的工程計劃,卻也是在“中央民代”的手中,因為各方的“角力”而被完全扭曲,成就的是今天Google所呈現的“彆扭”狀態。

好啦,連著牢騷都說了,反正是要建堤壩,那麼光復街的絕大部分,竟然全都在河堤內,包括了秀朗那兒的大陳新村也都在河堤內,所以先遷人口。

這是說的建河堤,因為畫了河堤線,所以在原先的洪水氾濫區內,就有了“河堤外”的範圍,這個範圍暱稱“新生地”,位置就是今天的保安路到河堤邊的長條,這也就是這塊土地範圍上的路名叫做“新生路”的背景。

光復街這兒的動遷,是政府貼錢給房產擁有人自己去遷建,指定的就是“新生地”上的土地,依著原有房產的大小畫地,所以是指定的位置和大小。同時因為是自行建造,所以五花八門大大小小。
但就在新生地的路口也有一塊整齊的,那是政府建造的“大陳”遷移住戶房屋,當年在秀朗怎麼建造分配的,動遷下還是一樣的做,所以整齊。




------------------------------
(川端橋的設計,離常時水面高2.5米,而新建堤壩的設計高度就已經是8米,所以中正新橋的設計高度就要更高,單憑這個事實,再去臆測川端橋的前世今生就沒了意義。)
(至於堤壩設計的洪峰高度,不知道是怎麼算的,但是民國57年要不就是58年,那年的颱風洪流,站在永和端的河堤上面,看著新店溪的滾滾洪流是會怕人的。黃色的渾濁河水,在兩岸的河堤之中翻滾洶湧,一路奔波的向西而去,河面上什麼都有可能看見這還都不算數,而是看著洪流真正怕人的,卻正是洪流本身的高度,那是距離腳下的河堤面,至多也就只有一米。)

(說的是每天都會看著的新店溪,假日還會赤腳踩上鵝卵石,從蛇籠上面踏過的直玩到河岸,採石挖掘過後的大池子如果是清水,還會涉水進去玩玩,反身看著河堤時就是一種視覺,而在眼前的洪峰之下,波湧的河面竟然都快有河堤高了,那個氣勢和景觀,是看著的驚人,是看著的當下趕緊回頭就跑。)

(不過這樣的景觀,這個世代開始的人就再也見不到了。那是因為在那些年裡,在新店溪的上游並沒有那麼多的攔水壩工程,所以颱風洪流才能夠集中匯聚的在短時間成峰,現在是一座接著一座的攔水壩,在你攔我放的調節之下,也就只剩下嘴皮說說的陳年舊事罷了!)



------------------------------
(永和豆漿是民國40年代,從光復街口的路邊早市攤販起家,之後因為開建新橋及永和的幹道拓寬,而先後落戶成為店面。東邊是博愛到竹林路口的三大家,西邊是忠孝街口到文化路口的一家,合著鼎盛時期是四大家。而將產品多樣化的,始祖是在博愛路口的那一個。)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sueh1951&aid=180855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