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永和、舊事、二三 (2) Land 的定型
2008/10/19 23:40:14瀏覽982|回應0|推薦1

永和、舊事、二三

永和的Land定型




從網資上,可以獲悉古永和的三個行政區名,他們在網資上說了,這些區就是人口聚集的地方。
只是他們沒說,當時除了那些有人口的地方以外,其它的地方都是新店溪畔的河灘荒灘地,每逢颱風就必定被水淹沒。
在這些荒灘地上,多的就是野竹林;另外的或許就是長滿了野生布袋蓮的澤塘,面積大些的澤塘,不會比足球場小!

從今天的地圖看,在台北青年公園的西南角有個馬場町紀念公園,在馬場町紀念公園處跨過新店溪的對岸,在永和岸的河灘處有個喇叭口;然後再挪到永和的福和橋及永福橋中間的福和社區看,在這個位置,想象這裡曾經存在的是河灘區域,是整片的野竹林和無數的布袋蓮澤塘,連接澤塘的是從新店溪來的無數小河溝。

半世紀前,就在這個區域中還存在著一條人工的水道,它從澤塘區引水一直向西北延伸,而馬場町紀念公園對面河灘地上的喇叭缺口,就是這條水道再回流到新店溪的地方。

人口擴張使得永和的田地完全消失,但是這條人工的灌溉用渠道,即使是在1959年之前,也還是可以抓到小魚的,它引進了新店溪的水又再回歸到新店溪。

渠道與永和路垂直交叉而過。永和路向西的沿渠道小路,就是今天的文化街;永和路向東再折向南的沿渠道小路,就是今天的竹林路和豫溪街。

當時的渠道連同岸坡大約有3米寬,而當年的文化、竹林小路的路寬也只有大約34米,而豫溪街就只有約2米寬。

1958年,政府決定要在新店溪二側建河堤,同時間,必須處理劃歸河堤外的人口遷移,因此決定同步填土造地,這就是永和新生土地的由來,也決定了永和今天的土地形狀。

當時的新生土地在二大部分:
第一塊是在永和西北角的狹長區域,就直接簡稱“新生地”,中央的道路命名“新生路”。
新生地的東半部,由政府規劃並建築,安置的是原秀朗地區的大陳義胞,同樣的取名“大陳新村”,所以屋舍整齊;西半側則是安置原光復街的自願移置人口,是按原徵收屋舍的土地面積重劃等大建地自行新建,因此五化八門。

另一塊新生土地則涵蓋了豫溪街以下至河堤的整片“福和”地區。
這個區域的很多填土地,原先之下都是大面積的野生布袋蓮澤塘,是用卡車載運一車車的土石來填澤加高而產生的新區域,填土的高度則是從池塘水面向上一層樓!
包括了今天的永和分局和國華戲院的地下,都可能會發現布袋蓮的“古生物”!

隨後,政府將豫溪街、竹林路和文化街的沿路渠道先後做成地下涵管,使道路的寬度得以加倍。

1962年的永和大戲院開幕,和戲院前空地的文化街口夜市形成,都是在涵管工程完成時發生的。

這是永和定型的第一階段。
在這個時候,除了銜接中和的主幹道“永和路”以外,永和市的其它知名道路都還是68米的小道路,仁愛街、中興街都還只是巷道級的小路。
而“光復街”則如同曇花一現,除了頭段,其餘部分則在經歷了興旺之后,從現實中完全消失!



.





( 心情隨筆雜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sueh1951&aid=2305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