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牛肉麵的事
2008/09/11 21:56:25瀏覽581|回應0|推薦5




早期,名號響亮的牛肉麵是遠東百貨旁的桃源街,之後多了永康街上寶宮戲院旁的一處。

半筋半肉面的第一個招牌,就是在永康街的那個麵店,嬌真的說,永康街店,是她的的牛筋麵比她的牛肉麵名聲大。

而第一個賣台灣牛肉麵出名的麵店,是桃源街上的其中一個,那是因為到了紅火一片的時候,桃源街上都已經有四面店招啦!

誰是桃源街上第一個牛肉麵招牌?

這個問題比今天的“誰是第一個太陽餅”更難弄,因為今天的桃源街上,道地的牛肉麵店就只剩一個!而老板,誰還知道是不是同一個的? 



至於台灣牛肉麵的起源處,則有可能是永和光復路口或是松山虎林街。

1950年代的中期,永和竹林路到光復街口的“豆漿燒餅”店和攤子已經連成氣候。

每天清晨,從永和上中正橋的右側路邊,特別是光復街轉上中正橋的那個折叉區域,就都被這些售賣的攤販和用餐停靠的三輪車給擠滿了。

然後,這些三輪車夫再到竹林路去搶客人。

同時期的虎林街,也有這些豆漿燒餅店攤的,但是客戶的主流群不同,重要的是,所形成的市場規模也不同,最終,也沒形成“永和豆漿”的氣勢。 



但是基于同樣的市場理由和消費族群的特性,在這二個地方就同時衍生出最早的“老會仔”麵攤。這些麵攤主要就是麵條和水餃。

麵大約就是三種:陽春麵、大魯麵和麻醬麵;水餃就是一種了,道地手工的白菜豬肉水餃。這些麵攤的共同特色是“滷味”。這個特色一直延續到1990前後才日漸勢微,到了今天,則只剩下點輟而已。

當年的滷味基本三件是:海帶、豆干和滷蛋;

然後必需要有的是:花干、豬耳朵和豬頭皮;

有名堂的再加上:牛腱肉、沙肝、毛肚和千層牛腸。 



但是,這個時期“大同電冰箱“還不是一般人的家庭設備。

所以“滷味“的存在學問,就正是因為它的符合沒有冰箱的那個年代的條件。

因為要有滷味,所以滷味的維持就必須要具備滷鍋的技巧。滷其它東西的滷鍋容量大而粗糙,而滷牛肉和內臟的滷鍋容量就比較小而精緻。

至於麵碗裡的湯,在那個時期標準的都是燉煮一大鍋的骨頭,今天好像除了在鎮江的碎肉麵店外,已經看不見誰家還在燉煮一大鍋的骨頭湯了。



之後有個老會仔,將他家滷鍋裡的牛肉和滷湯一起上了麵碗裡,這就是台灣牛肉麵的濫觴,再進而形成使用專鍋先炒後燉,而定型為“紅燒牛肉麵”。

是誰先啟的,當然就真沒的考據了,反正是有牛肉麵名稱的那天,光復路口和虎林街這二個地方的麵攤,就都已經可以吃的到了。

所以,台灣牛肉麵,從牛肉到湯,自始就都從屬於“滷”的特色而直到今天依然不帶麻辣。從這裡也可以明確的知道,它和四川甘肅地區基于驅寒而衍生的麻辣特性是完全無關的。 



到了1960年代中期,桃源街的牛肉麵出名時,牛肉麵已經相當普及了。等永康街的牛筋麵出名,這都已經是1970年代后期的事,這個時期風行的是刀削麵加牛肉餡餅的店,但是“滷味”的份量依然重要。

而同時期,台灣開始有了比較量化的海外移民,其中有許多人選擇了去海外華人較多的地區開中式餐飲,所以,海外華人社會中的牛肉麵和同步的牛肉餡餅,和台灣人移民海外是有直接關聯的,而和更早期的其它任何歷史無關。

所以,今天不止是揚名四海,而是四海開花的“牛肉麵”,就是道地、正宗的“台灣牛肉麵”! 



回過頭來看今天的台灣,口味五花八門的牛肉麵四處有人嘗試著要獨樹一幟,竟然還有號稱獨門“無牛肉味”的中藥材配方牛肉麵!

牛肉麵湯沒有了牛肉味,這和奶油蛋糕沒有了動物性奶油有什麼區別?

大陸滿街的合成奶油製的奶油蛋糕,和街口那個中藥配方的牛肉麵,你要選擇那一個?



我選擇回家來碗泡麵!


.

( 心情隨筆雜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sueh1951&aid=2210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