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12/16 06:56:55瀏覽138|回應0|推薦0 | |
20141216 我讀《女性主義神學家素描》「史蒂文森-莫斯納」 (下) 史蒂文森-莫斯納提出,「必須先發展一套以女性為中心的『普遍認知意識』,即以女性的角度看其生命的遭遇,再收集不同女性的生命經驗,尋找出普遍女性的心路歷程,從而深度地理解女性生命的軌跡」,因此才能「有效的幫助女性」,「表裡一致地活現自我」,「發展出一套性別共融的人類經驗理論」。 她稱許另一位女性心理學家Carol Gilligan在其《In a different Voice》書中的倡議,即「女性必須先曉得自我關懷,並在向他人提供關懷時,也顧及自身的需要及意願,以致能達成互動和平衡的相互關懷,而不再剝削個人自身的需要。」 她舉出路加福音第10章「好撒瑪利亞人」的故事,說明這位「撒瑪利亞人並沒有把自己所有的倒空給其他人,也沒有取消行程或自我否定,以致當他安心把陌生的負傷者交給店主後,能專心繼續完成個人的事務,之後才再回來跟進那人的情況。」可見「關懷他人與照顧自我的需要,並不必然互相排斥。」這就是活出健康的愛鄰舍如同自己的真義:「我所有的是屬我的,但我所有的足夠與人分享。」 史蒂文森-莫斯納強調,「提供關懷的人並不應為了關愛他人而淹沒自己,使得女性的內在自我關係以及外在人際關係,得以平衡和健康的發展。」由此建立的牧養模式,才能有效的幫助女性,「建立每個獨特的神民,使她們」真能「愛神、愛己、愛鄰舍」。同時她提出女性牧養的另一原則,就是要與不同的單位合作,像耶穌比喻中的「旅店」,作為關懷牧養的支援。 作者談到婚姻的失敗,在華人社會多半源自偏差的兩性關係觀念,就是史蒂文森-莫斯納提出的「性別意識盲點:男性視『你所有的是屬我的』,女性視『我所有的是屬你的』。」因此史蒂文森-莫斯納認為,「對『關係』的重構」,可以「讓女性自愛和自信地先肯定『我所有的是屬我的』,再以健康和互動的態度處理『關係』,衡量自己所有的是否『足夠與人分享』,不再自我漠視並作無辜的犧牲。」 該文提到在教會事工的發展上,應「開展女生分齡牧養,為女性提供適切不同年齡層級的牧養教育及關顧。」同時也應如史蒂文森-莫斯納所建議的,檢視教會關於牧養神學與牧養實踐之間的漏洞,作整全的反省與重構。 作者在文中提到「牧養不同性取向者」時,談到耶穌對井旁的撒瑪利亞婦人,「並沒有作任何道德判斷,只把活水灌注到她的生命中,讓她也成為一個活生生的見證」,這的確正是聖經上耶穌對我們的示範。但這卻並不表示在祂沒有自己的道德原則啊!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