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6/21 12:48:57瀏覽1679|回應0|推薦1 | |
國際醫療 海外行銷搶客源 四小時健檢過程中,張大為完成256切低劑量電腦斷層掃瞄、無痛腸胃鏡檢查;等待健檢過後,接下來的行程將前往北投溫泉、陽明山土雞城、台北市春天素食餐廳美食。 張大為告訴新光健檢公司總經理洪子仁,大陸的高階健檢中心預約時間動輒二至三星期,他只能到小型健康中心進行抽血、驗尿等簡單工作。 台灣推動國際醫療,從2007年啟動,衛生署成立「醫療服務國際化專案管理中心」,由私立醫療院所協會主持,中心執行長吳明彥介紹,包括建立台灣國際醫療網、邀請國際導覽出版商,針對台灣整體醫療服務進行推廣。 截至2010為止,外籍人士在台就醫人數11.5萬人,創造產值1億美元。 只不過,相較於亞洲各國爭相發展國際醫療,衛生署長邱文達坦承,歷經四年,台灣成效並不顯著。 新加坡2007年就服務了42萬名外籍病患,泰國2009年更服務了200萬名外籍病患,兩國都創造了12億美元收入。 台灣能否順利發展國際醫療產業,醫院的資本化、公司化是一項根本障礙,但這卻直接挑戰醫界傳統濟世的價值觀。 政務委員朱敬一是公開提倡「國際醫療專區」首位專家,2009年4月,朱敬一喊出「推動國際醫療最好能一國兩制」,強調特區內醫院應公司化、營利化,才有利於對外招攬病患。 去年7月,朱敬一在中研院院士會議的演說中公開砲轟,國內都把醫療當志業服務,醫療不應產業化的思維,是台灣醫療國際化無法落實的原因。 朱敬一問台大醫院,是否發展國際醫療?台大醫院回覆,教學為重,不可以賺錢為目的;同樣問題去問尹書田醫療財團法人的尹衍樑,得到的是「醫院濟世救民,不要談賺錢」。 縱使如此,在行政院院會的支持下,衛生署自去年2月正式推出國際醫療專區的規畫,將開放桃園航空城或中南部特定地區,透過醫療法修正,讓國際醫療專區內的醫院,得以公司化及股票上市。 自今年3月起,為了讓國際醫療專區可順利成行,行政院將醫療法兩項需要修正的條文送到立法院環衛委員會審查,但未獲朝野立法的通過。 民進黨立委黃淑英在4月22日的公聽會中質疑,國際醫療專區的設立,一方面會造成醫療階級化更加嚴重,二是造成醫學倫理與醫療品質的瓦解,連醫師公會也在這一場公聽會上持反對立場。 儘管立法院的反對聲浪不小,衛生署立場,然自5月分在北、中、南部向醫界舉辦三場說明會,原本期望醫療法修正案能在5底正式通過,參與說明會的吳明彥說,與會的醫界人士贊成與反對聲浪各半。 台灣的醫療究竟應支持產業發展,推動國際化?或者固守民眾衛生安全的本分,避免更多商業化介入?不只是醫界、財經官員,對於一般民眾來說,後續的討論才正要開始。 【2011/06/21 經濟日報】@ http://udn.com/ 設立國際醫療專區 評估四地點 行政院所規畫的「國際醫療專區」,自去年8月推出,要透過BOT(興建、營運、移轉)方式,選擇高鐵桃園站附近設立,整個專區除了要設立200床以上醫院之外,也要結合四星級旅館,總投資金額20億元以上。 衛生署醫事處處長石崇良說明,高鐵桃園站土地僅是國際醫療專區第一個據點,由台灣高鐵公司提供近六公頃地主導開發,但是依桃園航空城的條件來看,還可以再增設另一座國際醫院,估計全台約有三到四個適合發展國際醫療的地點,包括高雄義大世界、高鐵台中烏日站及彰濱工業區,都是可評估的位置。 推動「國際醫療專區」重頭戲,是完成醫療法第4條及第90條修法,允許專區內國際醫療機構得以公司型態營運,並能引進國內外法人(不含大陸)入資且得公開上市。 不過,為避免國際醫療專區設立後,將對台灣醫療資源造成磁吸效應,衛生署不僅限制專區內醫療不得收健保,今年起更提出兩大重點,一是專區內的醫院公司若有獲利,必須提撥兩成給健保,另一是醫生在專區內的公司兼職,將設時數上限。 依照行政院目標,推動國際醫療專區後,能吸引海外人士來台接受服務4萬5,558人次,吸引民間投資40.8億至46.3億元,創造產值109.9億至123億元。 |
|
( 知識學習|商業管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