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6/25 11:51:39瀏覽2339|回應5|推薦9 | |
記者 謝柏宏 「我希望你稱呼我為張醫師,而非稱我張董事長」。 基亞生技公司董事長張世忠創業至今已12年,他的公司在生技產業界已經創下不小成就,但張世忠永遠無法忘懷,當初辭去慈濟大學醫學系主任時,來自外部同儕壓力與自己內心的掙扎。 台大醫學系畢業的張世忠,36歲被證嚴法師送到英國攻讀醫學博士,四年後回台接掌慈濟醫學系系主任,成為國內醫界相當耀眼的明星,但他選擇45歲時轉戰生技產業。 張世忠永遠無法忘記,花蓮地方報紙以斗大標題寫著,「張世忠要棄醫從商」,這四個字,至今在他心裡仍感到刺痛。離開慈濟前,張世忠懇請與證嚴法師單獨談了三小時,直到獲得證嚴法師的祝福,他的心緒才逐漸平靜。 張世忠說,進入台大醫學系的第一天,他認定自己已進入全台最高知識殿堂,這一切追求真理而努力打拼,是為了濟世救人這種崇高理想。 「如果我只想要賺大錢,並不需要當醫生,」張世忠這一句話,道盡了全世界所有醫生的基本信念。 所有醫學院畢業生,永遠要記得希波克拉底的誓言「我將不容許有任何宗教,國籍,種族,政見或地位的考慮介於我的職責和病人間。」在希波克拉底的精神下,醫生這一行業絕不能以營利為目的。 但是自98年底開始,在總統府財經小組的共識決策下,政府終於決定推動醫院得以公司化,開啟這一扇窗的,正是國際醫療專區。 衛生署醫事處處長石崇良解釋,為了創造台灣的國際醫療產業,應該允許醫院可以透過股票的公開籌資,以足夠的資金進行大規模的建設。 但是石崇良也坦承,要推動國際醫療的挑戰很大,他舉例,全台醫療人員約有30萬人,他們要如何說服其餘2,000萬人,應該把醫療當產業來推動? 初聽到衛生署將修法讓醫院可以公司化時,民間督保聯盟秘書長滕西華當下直呼「不可思議」,她認為醫療和教育,原本應被列入憲法保障為公共財,政府應全力保障讓民眾不受任何差別待遇,怎麼可以帶頭讓醫院走向資本化? 民進黨立委黃淑英聽到政府將透過醫療專區,允許國際醫院得以公司化,楊淑英第一個反應是,怎麼可能真正成功的區隔。 黃淑英反問,台北市忠孝東路上有很多醫美診所,擺明了都是營利為目的,政府又如何限制這些診所在國際醫療專區外不可以資本化。 黃淑英說,整個社會價值觀,對於醫院的公司化尚未達成共識,貿然實施醫院公司化,只會造成醫療階級的對立。 和信醫院院長黃達夫更是直切反對,讓醫院走向資本化絕對是荒謬的,醫生和病人之間存在高度的知識的不對等,當一名醫生告訴病人,你需花多少金錢來治療,多數病人無從判斷醫生的建議是基於人道與專業,還是基於商業目的。 然而,長年推動醫院公司化的時代基金會執行徐曉波指出,醫生固然不應以營利為目的,但是憲法,卻應該保障醫生以營利為目的的自由。 當民眾將其最基本的生命存續交付給醫院來服務時,能否容許商業化的力量介入,對台灣多數人來說仍然是個持續思考的議題。 專家看資本化 異見多 中研院院士,台大醫學院特聘講座教授陳定信: 如果把醫療當事業,雖然對傳統價值觀造成衝突,但外國人也是人,如何避免醫療資源分配不均,確保民眾都能被照顧才是重點。 長庚體系最高顧問吳德朗: 國際醫療專區規劃的醫院病床數太少,不足以吸引長庚投入,醫院能否公司化的問題,我們以非營利模式一樣可賺到錢,賺到的錢全部投入醫院病人的服務品質。 中國醫藥大學董事長蔡長海: 支持國際醫療專區及醫院公司化,中國醫藥大學也有興趣爭取。 國光生技董事長詹啟賢: 醫院公司化雖然有違傳統醫療價值,但是台灣應該允許不同的價值觀存在。 台大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教授江東亮: 醫院能否公司化的課題,就像台灣應該朝資本主義或社會主義的路線去發展一樣,是一個很難有結論的問題。 新光醫院院長侯勝茂: 推動國際醫療是醫界共同心聲,但規劃設立國際醫療專區的必要性則值得討論。境外人士有時自海外慕名來台,卻發現醫術高超的名醫不見得在國際醫療專區內看診,所以建議在現有的大型醫學中心旁,也開放新設國際醫院,成功機會將更大。 慈濟大學公衛系教授葉金川: 國際醫療的公司型態以營利為目的,中下階層完全感受不到這個制度的好處,獲利的將是財團。 (記者謝柏宏/整理) 【2011-06-24/經濟日報】 |
|
( 知識學習|商業管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