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4/11 11:34:10瀏覽216|回應0|推薦4 | |
蘋果日報 「草山行館」不是人為縱火便罷,如果是,那便與扁游體制這陣子挑起的「去蔣化」風波脫不了干係。政治上層的擅長是言詞及教唆,下層(包括群眾)的本領則是行動及響應。當陳水扁已經以總統身分斷言蔣介石是「二二八元兇」,並稱準備對蔣進行「歷史懲戒」,則繼高市文化中心蔣介石巨像被大卸二百塊,北市「草山行館」再遭焚毀,便不是意外了。
「去蔣化」、「去中國化」可比有機體的自我切割,或切除已擴散的癌細胞。有機體為此殘廢甚至喪命,都有可能。最好的方式還是學會「控制」及「與病共處」,以待逐漸痊癒。時間是最好的藥物。如果不願等待,而堅持快速切割,其結果絕不是建立「純種台灣」,而恰恰是「連體嬰一屍兩命」。 當年《美麗島》雜誌慶祝忠仁忠義兄弟的切割時,他們從未想過:若是一屍兩命,將會如何?連毛澤東如此罪大惡極(發動「三面紅旗」及「文革」,害死中國無數人),中國都沒有「去毛化」,何況罪惡不及毛澤東的蔣介石?更何況蔣介石已成台灣另一半人的精神圖騰?一個繼承中華民國的新執政團隊,有必要以「新仇」來報復「舊恨」,只為了逞一時之快,讓藍綠及族群的誤會愈結愈深嗎? 「草山行館」如果是人為縱火,在群眾意義上是極易理解的。卡內提的《群眾與權力》一書就說:「群眾最愛破壞房子及物品。」這種破壞「無非是對界線的攻擊」,而「一切破壞手段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火」,「在火燒之後,沒有任何東西還能保持原樣。縱火的群眾會認為自己是不可抗拒的。」 陳水扁在「草山行館」焚毀後,說他「非常惋惜,希望各界以歷史建物的角度看待草山行館。草山行館在蔣介石居住以前就已存在,因此不要劃上等號。」這種說法不只卸責而且故作無辜;如果沒有陳水扁帶頭的「去蔣化」,如何會有高市文化中心的「去蔣巨像」事件(這是台北中正紀念堂去圍牆及去蔣巨像的「替代」)?既有高市文化中心「去蔣巨像」事件,如何不會有「草山行館」的焚毀事件?群眾暴行本來就是這樣擴散的! 滿清末年,一連串殺害教士及教民的「教案」,直接關聯並影響後來的義和團事件。這些「教案」都是由官紳採「揭帖」方式先發難,用謠言捏造教士及教民的「罪行」,暗示民眾起來懲罰,然後無知鄉民就起而行動及響應了。這種方式屢試不爽。 不承認失敗 轉移焦點 《謠言及近代教案》一書作者蘇萍指出:「傳教士的介入導致中國社會權力結構重組,原先官、紳、民的隸屬關係發生了變化。異族的入侵,使原來對立的階層拋開了利益衝突。尋找共同敵人是統治者轉移社會矛盾的最佳手段之一。」 扁政府的「去蔣化」、「去中國化」,有當年清末「教案」及「排外」的影子,為什麼這種宗教及族群的排外總是最易發生在朝代末世?因為「成功本身就是最好的理由,失敗卻要找尋各種理由」,集團及個人皆如此。 作者為資深政論家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