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12/12 23:14:04瀏覽7079|回應0|推薦1 | |
The Creation Die Schöpfung 創世紀 Joseph Haydn 創世紀為海頓的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一部作品,這部神劇被稱為西方音樂史的三大神劇之一,全曲分為三個部份,第一部份描述聖經創世記中第一到第四天的創造,第二部份描述第五第六天的創造,第三部份則為亞當夏娃的對話。編制為獨唱群(分別擔任天使長加百列、尤瑞爾、拉斐爾以及亞當、夏娃),合唱(扮演天使群的角色)以及樂團。 1. 寫作背景 1790年,海頓離開了工作了三十年的埃斯特哈薩(Esterháza),搬到維也納居住,在維也納的時期,海頓接受薩勒蒙(J. P. Salomon)的邀請,兩度訪問倫敦,第一次是1791年到1792年之間,並且接受了牛津大學的榮譽博士的殊榮,第二次從1794年到1795年,這兩次的倫敦之行對他的創作造成了重要的影響,1791年的韓德爾音樂節,海頓坐在西敏斯特大教堂的觀眾席中聆聽了韓德爾神劇的現場演出,受到極大的震撼,目睹了英國上上下下對於這位音樂家的崇敬,相較於海頓自己,前半生的工作都為了要娛樂一個家族,顯得微不足道。因此萌生了想要寫一首如同彌賽亞一般偉大的曲子的強烈慾望。他曾徵詢了一位當時居住在倫敦的法國小提琴家與作曲家的意見,此人隨即拿出聖經對他說:「拿著!就從最開始著手!」我們並不知道海頓是在何時得到創世紀的歌詞,一般相信當海頓第二次離開倫敦,返回維也納時,已經透過薩勒蒙得到這份歌詞。 2. 歌詞: 創世紀的歌詞內容來自三方面,第一是根據聖經創世紀第一章到第二章第三節,關於上帝創造天地的敘述;第二是來自於英國詩人米爾頓(John Milton)所寫的史詩「失樂園」(Paradise Lost);第三則是聖經中的詩篇。 這份歌詞原本是以英文寫成,原始作者可能是林立(T. Linley),原本是為韓德爾而準備的,但是不知何種原因,並沒有被使用,最後展轉透過薩勒蒙之手交給海頓,海頓返回維也納之後交給Gottfried van Swieten斯威頓爵士,將其翻譯改寫為德文。 3. Baron Gottfried van Swieten斯威頓爵士 斯威頓爵士出生於1733年,他的一生在西方音樂的發展上佔有一席很重要的地位,他曾經是奧地利派駐柏林的外交官,返回維也納之後成為皇室圖書館的館長,他是非常熱心的藝文愛好者以及贊助人,也是一名業餘的作曲家,在他維也納的居所,每週日都會有音樂家的聚集來一起研究巴哈以及韓德爾等人的作品,海頓以及莫札特都曾經是座上賓,並且在此受到極其深遠的影響,他也是貝多芬早期的忠實贊助人,貝多芬並且把交響曲第一號題獻給他。除了創世紀,海頓的另一部神劇-「四季」,也是由他提供歌詞。 海頓將創世紀的英文歌詞委託斯威頓爵士翻譯以及改寫,斯威頓爵士不但翻譯,並且在音樂上提供海頓許多的建議,其中有不少為海頓所採納(這與韓德爾的彌賽亞從譜寫到預備演出,歌詞預備者詹能斯完全不知情的情況極大不同),在譜寫過程之中,只要海頓完成了某一首單曲,斯威頓就會首先拿到抄好的譜,然後交給一個小樂團排練,再將心得告訴海頓,斯威頓爵士在創世記的譜寫以及演出上佔有舉足輕重的角色。 4. 結構 在翻譯的過程中,斯威頓爵士十分尊重原始英文作者的格局,套句他自己的話,他只是「為英文詩套上德文的外衣」,少部分的修改只是為了音樂上的進行以及表達上的需要。原始的歌詞在結構上分為三段,第一段包括了上帝創造的第一到第四天,第二段為第五以及第六天,第三段則描述了亞當夏娃的感恩以及兩人的愛情。原始的作者在每一天的創造過程中呈現了如此的寫作手法: A. 創世紀經文的敘述,以過去式寫成,作為朗誦調(recitative)的使用。 B. 關於前段經文的註解,以現在式寫成,可做詠嘆調(aria)或合唱。 C. 過去式的敘述,作為朗誦調來介紹接下來的合唱。 D. 天使的感恩讚美大合唱。 其中第三、第五以及第六天,因為有多次的創造程序,A、B兩首重複出現後,C、D兩首才出現。至於第一天以及第二天,在神劇中的安排與以上提到結構不同,一般認為出自於斯威頓爵士之手,為了要在音樂上有平衡的效果。至於第三段,原始作者的寫作源自於米爾頓的史詩,翻譯者並沒有作顯著的修改。 有如此在結構上嚴謹的歌詞作後盾,海頓的譜寫可說是助益不少,海頓可以盡情的將他在交響曲以及歌劇寫作的長才,並且結合了他新近所認識的韓德爾式的合唱寫作手法發揮在這首新創的神劇之中。 這首神劇的分段與它的歌詞一般,分為三段,前兩段的長度相當,第三段則略為簡短,而從整體來看,全曲剛好被平均的分為七個群組,每一個群組都是以大合唱做結束: 第一大段之中,第一天與第二天的創造之後是一個亮麗的大合唱,第三天的創造之後,見證了陸地與植物的創造,天使唱出帶有賦格的大合唱。第四天的創造之後則是高昂的三重唱與大合唱「諸天述說」,並且以此結束第一大段。 第二大段之中,第五天的創造被仔細的描述,之後三位獨唱與合唱團帶來另一段頌讚大合唱。第六天的創造高潮是人的被造,因此頌讚部分特別安排了三個樂章,由合唱開始,緊接著三位天使長的重唱,最後進入以雙賦格寫成的大合唱結束第二大段。 第三大段之中,天使尤瑞爾簡短的朗誦調之後進入亞當夏娃的二重唱,在這首二重唱之中,兩人目睹創造的美好而發出讚美,並且與合唱的頌讚穿插,成為一個群組,最後一個群組則是以亞當夏娃的愛情二重唱為主,最後以序奏加雙賦格的大合唱結束全曲。 5. 寫作與演出 創世紀的譜寫在音樂上的成就可說是無與倫比,這不得不提到海頓在埃斯特哈薩(Esterháza)三十年的工作經驗,海頓在1761年進入埃斯特哈奇(Esterházy)家族的皇宮內工作,原本的工作地點在艾森城(Eisenstadt)。1766年埃斯特哈奇(Esterházy)的活動重心由艾森城搬到新近完工的夏宮,稱之為埃斯特哈薩(Esterháza),直到1790年,海頓都在這個近乎孤立的皇宮中工作,在這個皇宮裡面建有兩個大型的音樂室,兩個劇場(一個演歌劇,另一個演布偶歌劇),每個禮拜要製作兩場歌劇,另外每週也有兩場音樂會,海頓寫作的曲子包括了各類室內樂、宗教樂曲、交響曲以及歌劇,其中還包括了至少五部布偶歌劇。這些豐富的經驗無疑的為他在創世記的寫作下打下紮實的基礎。沒有任何的資料顯示海頓何時拿到原始的英文歌詞,以及斯威頓爵士何時開始翻譯的工作,或是海頓何時開始譜寫創世紀。但是一封寫于1796年的信引起了人們的注意,1796年十二月15日,貝多芬的老師阿布瑞茨貝格(Johann Georg Albrechtsberger)寫信給貝多芬,裡面提到:「昨天海頓來訪,腦袋裡還環繞著一部大型神劇的想法,這部神劇他想要稱之為『創世紀』,並且希望盡快完成它。他隨手彈了一段給我…..」創世紀的主要譜曲工作應該是在1797年之間,並且在同一年秋天的時候完成了初稿。到了1798年 之後創世紀就被經常的演出,它成為維也納音樂生活中,每年降臨期以及四旬齋的必備曲目。海頓親自指揮的演出持續到1802年,到了1808年 6. 海頓的信仰 在西方的諸多作曲家中,海頓可說是非常虔誠的天主教徒,他的信仰來自於他的家庭,母親甚至希望這個孩子將來成為一名神職人員,六歲的時候,海頓的親戚拜訪他家時注意到這個小孩在音樂方面的天才,因此希望說服海頓的父母能讓海頓隨著他離開家鄉去深造,海頓的母親原本拒絕,最後讓她改變心意的原因之一,是這位親戚提出來,如果這個小孩子將來決定從事神職工作,音樂教育將是很大的幫助。在海頓一生的創作生涯裡,敬虔的信仰一直是他重要的動力,他自己承認,作曲在他來說是很困難的一件事,他常常需要祈禱來尋求靈感,他視自己的音樂才能為上帝的恩賜,如同巴哈的作品中留下的簽名,海頓在曲子的開頭會寫下In nomine Domini(以上主之名),曲子完成後,他會恭敬的寫下 Laus Deo(讚美上主)。譜寫創世紀的這段時間,可說是海頓一生中最快樂以及最豐富的一段時間,他全神貫注的工作在表達他的本性中最深處的力量,這是他從來沒有過的,在他而言,每一部作品都是一個創世紀,表達了對天父的讚美以及感謝,而現在他可以毫無拘束的在如此大規模的作品中做同樣的事,寫作這部神劇時,他覺得被提升,與他的創造者緊密的連結:「我從來沒有如此敬虔過,在寫作創世紀時,我每天跪下,禱告祈求上帝賜力量在工作上。」 |
|
( 休閒生活|音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