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讓我們對十九世紀法國號的發展做個簡單的回顧吧!
2016/02/13 10:06:55瀏覽2789|回應0|推薦1

講完了布拉姆斯,也是時機來回顧一下法國號這個樂器在十九世紀的發展了。

從自然號到按鍵號

如同過去在文章中提到的,在海頓、莫札特乃至於貝多芬的時代,所使用的法國號就是自然號,隨著作曲家所指定的調來選擇適合的調管(crooks),所能夠吹奏的音侷限於自然泛音,如果遇到自然泛音之外的音,就以右手在號口裡的變化來吹奏,那樣的吹奏技巧叫做手塞音的技巧(hand-stop technique),但是由於手塞音產生的不同的音色,造成許多的限制,在樂團的合奏或是重奏的時候就很難有吹奏主旋律的機會,因此「能夠與其他樂器一般,吹奏出完整的半音」一直是演奏者的夢想。

終於,這個夢想越來越近了,首先是人們嘗試著將主要會用到的調管串聯在一起,用特別的方式來調整,但是,想當然耳,一方面操作不易,一方面太重了,這樣的樂器就只能在歷史舞台上短暫的串場一下,直到1815年,一家萊比錫的音樂期刊報導了史多澤(Heinrich Stölzel)的新發明,在樂器上安裝按鍵(valve),見證了這個樂器即將進入新時代,而到了1818年,史多澤聯合了另外一名音樂家Friedrich Blühmel的共同研發,得到普魯士皇家標準局的認證,正式推出新的樂器按鍵裝置,從此樂器的發展一日千里,樂器從安裝一支按鍵到第二支按鍵,到了1830年左右,第三個按鍵也安裝了,也是在同一時期,人們開始研究從按鍵到轉閥(rotary valve ),很快的大約在1832年,轉閥也出現了,除此之外,1839年一位巴黎的樂器工匠叫做François Périnet,根據史多澤的發明設計出活塞按鍵(piston valve),同一時間,另外有一套系統-維也納號按鍵系統(Vienna valve),也發展出來了,今天我們所熟悉的維也納號(Vienna Horn)就是採用這樣的系統。總歸起來,從1820年到30年代之間,總共發展出三套按鍵系統:第一是活塞、第二是轉閥、第三是維也納系統。到現今,法國號主要在使用的是轉閥的系統。

最後到了1898年,德國的師傅Ed. Kruspe經由一位當時著名的演奏家George Wendler的協助,設計出全世界第一把雙排號(double horn),擁有現在型式的法國號終於誕生了。這個樂器的特點,就是將一把F調的樂器與一把降B調的樂器結合在一起,享有同一個吹管與喇叭口,利用拇指的轉閥將吹出來的氣流導入F管或是降B管內最後再經過拇指的轉閥送到喇叭口。這樣的發明也帶動了其他的跟隨者,像是我們所熟悉的Alexander兄弟,SchmidtKnopf等等製造師傅,紛紛推出相似模式的雙排號。

除此之外,有一款樂器系統叫做補償系統(compensating system),這個名詞聽起來好像很可憐委屈,事實上,這個系統的發展比雙排號系統要早起碼三十年了。基本的概念是以降B調的按鍵系統與管長為基礎,另外有拇指鍵負責將管長延長成F調管的長度,因此當拇指按下去時,氣流會透過原本的降B管再經過延長的F管放送出去,這樣的設計博得許多原本習慣使用降B調樂器的演奏者喜愛,並且它的重量還比較輕,1864年在法國,Gautrot Marquet兩位就以système équitonique獲得專利認證,而在英國,也是在1865年由Brooks獲得專利認證。

講了那麼多,相信各位如果不是學習這個樂器的,可能被一堆名詞弄得七葷八素的,什麼按鍵哪?轉閥啊?活塞啊?再加上這個調那個調的,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啊?其實不用緊張,基本上,吹樂器的原理就是嘴唇的震動產生聲音,透過氣流送入樂器的管子裡面,最後喇叭口好像揚音器一般將聲音擴大傳播出去,而這些按鍵就像是水管的閥門一樣,會把氣流引導到不同的管子裡,而不同的管子長度影響到不同的音高,下次如果有機會看到有人在吹號,不妨走進一點,仔細觀察那些樂器的結構,搞不好就會恍然大悟,原來這裡面學問那麼多。

不過研究歸研究,最後還是要回到現實面,樂器製造師傅們那麼努力的研發,作曲家還有演奏家、指揮們是賞光還是不賞光呢?那就留待下回再說了。

( 休閒生活音樂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ornman1965&aid=46680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