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11/23 17:55:45瀏覽2783|回應0|推薦1 | |
何謂神劇 神劇是一種大型的音樂作品,因為它具有戲劇的成分,所以類似歌劇,但是與歌劇不同的是,歌劇有舞台、背景、道具等等,神劇則是由說書人(或是朗誦者)陳述劇情,合唱的腳色很重,演出形式主要是音樂會形式,絕大部分的神劇內容是宗教性的。它的來源可以追朔到教會的特殊節期中的禮儀劇,在日課經中有朗誦、歌唱的特殊表現方式。這又可能與受難劇(Passion)的來源相似,但是受難劇的演出主要在受難週,內容以福音書中基督受難的過程為主。而直接與神劇有關的來源則是一種經文歌加上旁白的演出形式。它的英文名字是oratorio,是因為這類作品的首次演出在教會的祈禱室(oratorio或是 oratory)之中。這就要提到一位十六世紀的義大利教士-聖斐里博(Filippo Neri 1515-95),他在1551年成為一名教士之後,有一群平信徒固定的在他居住的地方聚集,一起禱告以及討論信仰的問題,這樣的聚會持續了三年之後因為人數的增多,而將聚會的地點移到教會的祈禱室(Oratorio),斐里博在聚會中特別加入屬靈頌歌(Laude Spirituale)的歌唱,其中不少的歌是由另一名教堂音樂家專門為這一群會眾寫作的。1575年,教宗貴格利十三世認可了這一群信徒的聚會,稱之為祈禱信眾(oratory congregation),並且賜給他們一個新的教堂,這可說是神劇的濫觴。 神劇與清唱劇 不少的中文出版品會將清唱劇與神劇兩個曲種混搖不清,因此常常看到稱oratorio為清唱劇,稱cantata也是清唱劇的狀況。事實上,cantata主要是一種歌的組曲,就是將許多首獨唱或是合唱的組合在一起的形式,它或許會表達某一主題,但是比較沒有戲劇性,早期的華人音樂學者無法找到確切的名詞,所以寧願直接音譯,稱它為「康塔塔」,而我認為稱之為清唱劇也不錯,至少,我個人認為,稱oratorio為「神劇」比稱之為「清唱劇」更貼切。 自十六世紀到十九世紀,西方音樂家為神劇這個樂種寫了無數的作品,但是論及規模、寫作的內涵、它的代表性以及創新,深深為後人所喜愛的,首先提到的還是韓德爾的彌賽亞。 彌賽亞 1. 彌賽亞之時的韓德爾 彌賽亞的作曲家-韓德爾出生於現在德國境內的哈勒,大半生卻是在英國度過,在移居英國的前二十年,他以創作義大利文歌劇而深深的得到英國愛樂聽眾的喜愛,但是到了他歌劇創作的後期,由於英國本土歌劇的興起,他的歌劇票房受到極大的威脅,甚至劇院關門,財務瀕臨破產,並且他的健康也發出警訊,1737年四月,韓德爾中風,但是憑著個人堅強意志力,六個月後近乎痊癒,而在這一段連續的打擊之後,韓德爾開始轉向對神劇的寫作,1738年開始寫作「掃羅」,1739年發表「出埃及記」(日後改名為『以色列人在埃及』)。 2. 彌賽亞的誕生 「韓德爾說他在下一個冬天會沒事,我希望能說動他可以完成另一個為他準備的聖經經文選輯作品,並且為了他的益處在受難週演出。我希望他可以盡他所有的天才與技藝在其中,使其超越過去所有的作品,因為這次的主題無與倫比,這個主題是彌賽亞….」 這段文字指出了彌賽亞的開始醞釀,也看到詹寧斯原本的期待是,韓德爾可以花個一段時間來仔細用心的譜寫這首無與倫比的巨作,不但可以在受難週演出,也可以對韓德爾的處境有所益處。 但是實際的狀況卻是,韓德爾應邀到愛爾蘭演出,出發前,他已經完成了彌賽亞的譜曲,而且整個進度如下: 開始譜曲於 這樣的簡單敘述已經足以讓我們為彌賽亞這首曲子譜曲的迅速感到驚訝,事實上,驚訝的不只是我們,提供歌詞的 彌賽亞的演出 韓德爾的彌賽亞寫作於1741年 韓德爾於十一月中抵達愛爾蘭,隨後開始一連串的演出,之後於次年1742年的四月,彌賽亞正式在都柏林首演,這個演出可說是盛況空前,這是一個慈善音樂會, 挾著在愛爾蘭的勝利,韓德爾回到倫敦試圖要演出彌賽亞時,卻遭遇到挫敗,1743年三月的倫敦首演演出場面冷清,之後的幾次倫敦演出也是同樣難堪,這樣的冷清一直到1750年在倫敦的慈善醫院的演出才獲得轉變。歷史學者在探討彌賽亞倫敦首演失敗的因素,主要不是音樂上的,而是有個人主觀因素在其中,簡單來講,就是「聖經經文怎麼可以在劇院演出?那是褻瀆。」這件事又要從查理˙ 文獻顯示詹寧斯將彌賽亞的歌詞交給韓德爾之後沒多久就離開倫敦了,等到十一月回到倫敦的時候,很驚訝的發現到韓德爾不但寫好了曲子,已經離開了,甚至準備在都柏林首演這首曲子。雖然韓德爾事後曾經寫信給詹寧斯,告訴他都柏林的演出是如何的成功,他似乎不太滿意,1743年一月,詹寧斯寫信給一個朋友提到:「他的彌賽亞讓我十分失望,如此的匆促,他說要一年的時間在這個上面,以至於會成為他的曲子中最棒的一首,我不再將任何聖樂作品交付到他的手中,以免被他蹧蹋….」彌賽亞的倫敦首演在籌備時引起了非常多的反對聲浪,報上的批評聲音不斷,連英國國教的教會裡也有反對的聲音,學者懷疑,開第一砲的可能就是詹寧斯本人。 這些事情也引起現代學者的討論,因為傳統上有這麼一說,就是倫敦首演時,英王喬治在場,聽到「哈利路亞」大合唱的時候感動不已,起立致敬,於是形成後世每次聽到哈利路亞就站起來的傳統,其實,以當初那麼嚴峻的情勢,皇室是不方便出現在這樣的場合的,並且也沒有任何的官方文獻或是報章消息證明英王曾經蒞臨過的紀錄。而這個傳言是根據倫敦首演三十五年後的一封信,寫信的人回憶起當時的情境提到的。所以基本上學者對於這個講法是持保留的看法。 以我個人以為,彌賽亞的偉大不在於有誰曾經蒞臨就證明它的偉大,由於它本身的雄偉壯大,音樂本身的細緻美好,本來就值得世人不停的傳唱。每年聖誕節的節期,歌唱彌賽亞已經成為古典音樂界的傳統之一,其實不只聖誕節,彌賽亞也適合受難復活的節期中演唱,因為它裡面提到的不只是彌賽亞的寓言與降生,更提到了彌賽亞的受難與復活,以及將來必要來的彌賽亞國度的降臨。至於這位 |
|
( 休閒生活|音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