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文化的厲害傳說中,還夾雜著實物。有人說海寧陳家有乾隆親筆題寫的兩塊堂匾,一塊是“愛日堂”,一塊是“春暉堂”。“愛日”也好,“春暉”也罷,用的都是唐朝孟郊詩“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這一典故。乾隆若不是陳家之子,談得上報答父母如春暉一般的深恩嗎?若照此說來,乾隆便是朝臣陳世倌的兒子,他竟完全成了一個漢人皇帝了!果真如此,則清朝自乾隆以後的皇室,就成了漢滿混血血統了。說乾隆是一個被偷換的漢家男嬰,最早提出這種說法的是晚清天嘏所著的《清代外史》,書中一個醒目標題便是《弘歷非滿洲種》。
弘歷是乾隆的名字。這本書還說,乾隆知道自己不是滿族人,因此在宮中常常穿漢服,還問身邊的寵臣自己是否像個漢人。應該說,這本書是沒有什麼根據的。在為反清排滿大造輿論的晚清時期,極力詆毀清朝皇帝,大力渲染清宮秘聞是常事,這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帶有濃厚的政治氣味。但這些帶有感情色彩的發泄決不等於就是事實。就在反清排滿者製造清宮秘聞硬說乾隆是以鳳換龍的漢家男孩時,又有小說家出來湊熱鬧。
首先登場的是名噪一時的鴛鴦蝴蝶派大家之一的許嘯天。1925年在上海出版的許嘯天名著《清宮十三朝演義》,從愛新覺羅始祖布庫裏雍順,一直寫到宣統大婚。關於乾隆家世,書中說:乾隆原是陳閣老的兒子,被雍正妻子用掉包計換了來,乾隆長大後,從乳母嘴裏得知隱情,便借南巡之名,去海寧探望親生父母,但這時陳閣老夫婦早已去世,乾隆只得到墓前,用黃幔遮著,行了做兒子的大禮。許嘯天編寫的雖是百年前的乾隆故事,卻融入了上海灘十里洋場的韻味,再加上文筆如行雲流水般的自然生動,因而十分投合市井小民的胃口。隨著《清宮十三朝演義》的風靡一時,乾隆是海寧陳閣老之子的說法更是不脛而走,廣為人知。這便是俗文化的厲害!
近些年來,有關乾隆是海寧陳家之子的傳聞仍然接連不斷地闖入文藝作品,其中影響最大的便是武俠小說大家金庸的《書劍恩仇錄》。金庸就出生在浙江海寧,從小聽的就是有關乾隆的種種傳說,他的第一部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便是緊緊圍繞著乾隆的身世之謎展開的。在金庸的筆下,當時江湖最大的幫會——紅花會的總舵主于萬亭秘密入宮,將乾隆生母陳世倌夫人的一封信交給乾隆,信中詳述當年經過,又說他左腿有一塊朱記。待於萬亭走後,乾隆便把幼時喂奶的乳母廖氏傳來,秘密詢問,得悉了自己的家世真情:當年,陳世倌的小孩被抱進雍親王府,“哪知抱進去的是兒子,抱出來的卻是女兒。陳世倌知是四皇子掉了包,大駭之下,一句都不敢泄漏出去”。金庸在書中還寫到了陳世倌的三公子即所謂的乾隆的親弟弟陳家洛。陳家洛繼于萬亭之後成為紅花會會主後,期望激發哥哥乾隆的漢族意識,共同成就恢復漢家天下的宏業,而熱戀著陳家洛的回部香香公主則犧牲了自己的愛情,身侍乾隆,欲助自己戀人一臂之力,不幸事敗自刎,葬于“香冢”。金庸的小說精彩紛呈,使乾隆是海寧陳家之子的說法傳得更廣了。
傳說這麼多,傳聞這麼廣,乾隆究竟是不是海寧鹽商陳閣老的兒子?首先讓我們看看,把乾隆是海寧陳家之子的故事寫得出神入畫的金庸先生是怎麼說的。金庸曾老老實實地告訴癡心的讀者們:《書劍恩仇錄》中所謂的乾隆的弟弟“陳家洛這人物是我的杜撰”。
他並且聲明:“歷史學家孟森作過考據,認為乾隆是海寧陳家後人的傳說靠不住。”金庸還俏皮地說:“歷史學家當然不喜歡傳說,但寫小說的人喜歡。”金庸說的是實話,歷史學家孟森考證認為,乾隆是“以女易男”的說法根本靠不住,所謂的“公主樓”根本就不存在。至於人們所說的海寧陳家的房舍中有“愛日堂”、“春暉堂”兩塊皇帝御書的匾額一事,孟森首先肯定確有其事,但考證的結果是,兩塊匾額都是康熙御書賞賜的,分別是康熙三十九年(1700)和五十二年(1713)根據陳家在朝中做官的侍讀學士陳元龍、陳邦彥的奏請,題寫後賞賜其父母的,而不是乾隆寫的。還在20世紀初期,一些滿族人對街談巷議中關於乾隆是漢人的說法就十分反感。當時有個叫富察敦崇的旗人,專門寫了一本《皇室見聞錄》,他在書中質問:“以雍正之英明,豈能任後宮以女易男?”書中談到,皇孫誕生,按例王府要立即差派太監,先到內奏事處口頭上報,再由宗人府專門寫摺子奏報皇上,以備命名,豈能拖了幾天甚至幾個月還沒有申報的?若是雍親王府已按時申報生的是女孩,又怎能過了幾天又改為是男孩?由此一點,即可證明傳說的謬誤。
再看看清宮檔案的有關記載。所謂的陳閣老,也就是陳世倌,在乾隆六年(1741)升任內閣大學士不久,就因為起草諭旨出錯被革職,乾隆斥責他:少才無能,實不稱職。如此一點情面不留,別說是生父,就是普通的前朝老臣也很少受到這樣的奚落。更重要的是,根據清朝皇室的家譜《玉牒》記載,乾隆降生時,雍正的長子、次子雖然已幼年早死,但第三個兒子已經八歲,另一個王妃過了三個月又添了一個兒子。而且,這時的雍正才三十四歲,正當壯年,他怎會在已經有一個八歲的兒子,另一個王妃又即將臨產的情況下,急急忙忙偷偷摸摸地用自己的女兒去換陳家的兒子,這于情于理都是說不通的。再退一步講,那時的雍正連自己都不知道能不能登上未來的皇位,又怎麼知道陳家的兒子就是個有大福的人?至於乾隆為什麼六下江南,有四次到海寧,而且每次都住在陳傢俬園,據檔案記載,乾隆南巡到海寧,主要是視察耗資巨大的錢塘江海塘工程。當年,康熙也曾六次南巡,但只是到杭州。到乾隆時,海潮北趨,海寧一帶潮患告急,而海寧大堤一旦衝破,蘇州、杭州、嘉興、湖州這一帶全國最富庶的地區勢必被淹,到那時將會嚴重影響國家的稅收和漕糧的徵收。乾隆從“海塘為越中第一保障”的認識出發,四次親臨海寧,檢查海塘工程,終於建起海潮屏障魚鱗石塘,其中有的地段至今完好,仍然起著擋潮防患的作用。而在當年乾隆巡視時,在偏僻的小縣海寧,實在找不出比陳傢俬園更體面的接駕的地方。乾隆在陳氏家園住過四次,但對陳家子孫卻一次也沒有召見過,更談不上傳說中“昇堂垂詢家世”的事了。
乾隆的身世說完了。透過大內檔案,我們看到,所謂乾隆是山莊醜女所生,或者本是陳閣老兒子的民間說法,都是站不住腳的。作為野史,這些說法都很傳奇,很有吸引力;作為戲說,也可以寫進小說拍成電視劇。但可惜的是,都沒有史實根據,都不能當成歷史事實來相信。關於乾隆究竟生在哪的問題,是在北京的雍和宮,還是承德的避暑山莊?檔案文獻向我們披露,乾隆自己一直強調是生在雍和宮,嘉慶和道光雖然一開始曾持避暑山莊說,但後來又都堅定地改為雍和宮說。而持避暑山莊說的人也沒能提出強有力的證據。這樣,是否可以說,從乾隆到嘉慶再到道光這三朝的檔案最終證實:乾隆皇帝生在北京的雍和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