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光緒死於何人之手 謎底大公開 現代科技廓清百年謎案 光緒死因破解全過程
2011/04/04 22:38:17瀏覽3100|回應0|推薦4

現代科技廓清百年謎案 光緒死因破解全過程
光緒死於何人之手 謎底大公開

100年前,即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公元1908年11月14日)的傍晚,北京中南海瀛臺涵元殿內,38歲的光緒皇帝悲涼地撒手人寰。第二天下午,掌控晚清政權達半個世紀之久的慈禧太後也死在中南海儀鸞殿內,終年74歲。

    消息傳出,震驚海內外。那些逃亡海外的保皇黨,一邊為光緒吊喪,一邊大肆聲討慈禧太後與袁世凱,指責他們是謀害光緒的主犯;國內人眾也狐疑滿腹,流言紛紛。

    然而,猜疑歸猜疑,流言歸流言,誰也無法提供光緒被害的確鑿證據,因此,光緒的死因成為歷史上一個無法破解之謎。

    時間進入二十一世紀,一個偶然的機會讓這個疑霧重重的清宮之謎,在光緒死後百年之際終于破解。

    這裏必須要提到一個人,他就是鐘裏滿。

    2003年,中央電視臺清史紀錄片攝制組來到河北易縣清西陵採訪,當時任編導的就是鐘裏滿。

    得知文物專家在1980年曾對光緒帝及隆裕皇後棺槨進行清理,並將部分遺物保存在清西陵管理處的庫房之後,多年來對清史的研究及對光緒之死的興趣,使他產生了探究光緒真實死因、解開歷史謎團的強烈想法。

    于是這部由央視開拍的有關光緒死因的紀錄片,就拍攝了人們測試研究光緒死因的全過程。

    然而,由于這部20集的大型電視紀錄片剛剛進入後期制作,還沒有與觀眾相見,出于保密考慮鐘裏滿只簡單介紹了一下情況。

    當時,在沒有任何把握和依據的情況下,鐘裏滿徵得河北省文物局和保定市文物管理部門及清西陵文物管理處的同意,將光緒的兩小縷頭發送至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反應堆工程研究設計所29室進行測試……此時,沒有人知道他們最終將會發現些什麼。

    雖然鐘裏滿諱莫如深的介紹不能讓前來採訪的記者了解研究的全過程,但清西陵文物管理處主任耿左車關于光緒死後陵墓被盜及遺物的保管情況的介紹,至少讓與會記者確信這個研究基礎的真實可信。

    據耿左車介紹,光緒死後,他的屍體入土後也並未安生。1938年秋,光緒帝後崇陵地宮被一夥不明身份的武裝人員盜掘。盜墓者將光緒棺槨南端的擋板鑿開一個直徑約1米的圓洞;隆裕皇後的棺槨被揭開頂板。棺內的隨葬物品基本上被盜一空。

    1980年文物部門對崇陵地宮進行保護性清理時發現,光緒棺內相對比較幹燥,身穿的衣服尚存,但比較破爛;此外沒有其他衣物鋪蓋等。

    清理完棺內外的遺物和屍骨後,光緒和隆裕的屍骨分別被裝入塑料袋封好,再裝入兩個特制的木箱,然後將木箱分別放進地宮內的兩具棺槨內,最後修復帝後的棺槨。

    為了探究光緒死因,部分光緒和隆裕遺物被工作人員收起,分別標識裝箱,存入清西陵文物庫房。

    從1980年至2003年課題組取樣之前的23年間,這些光緒遺物一直存放在清西陵的庫房內,從沒有任何人觸及。作為破解光緒死因的物證,這些光緒遺物,保存狀況良好、真實、可信。

    頭發成為揭開謎底關鍵

    由于崇陵已重新封閉,不可再開棺檢驗,且年代已久、檢材不足,因此研究工作困難巨大。但課題組運用偵查破案的思維方式,根據信息的產生、傳遞、處理、還原、應用等原理,充分利用“中子活化”“X射線熒光分析”“原子熒光光度”“液相色譜/原子吸收聯用”等一係列現代專業技術手段,通過開展綜合分析、模擬實驗、雙向推理、多維論證等多項工作,對西陵保存的光緒頭發、衣服、遺骨進行檢測和研究,最終破解了光緒帝死亡之謎。

    為什麼要選擇頭發作為檢驗的對象呢?

    原來,頭發是人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可以參與人體代謝並能“記錄”特定時期人體積蓄的某些元素信息。因此,依據頭發不同截段的微量元素含量,可推測不同時期人體微量元素的攝取水平,進而探求微量元素在人體內的變化情況、研究人體與外界環境之間的關係。

    一般成年人發每天約生長0.35-0.5毫米,一個月生長約1厘米,也就是說,1厘米頭發可反映人人體內約一個月的新陳代謝史。

    在研究分析中,為準確檢測和推斷光緒帝死時體內微量元素的情況,研究人員將光緒帝的頭發清洗晾幹,再剪切成1厘米長的若幹截段分別測試,結果發現,光緒帝的兩縷頭發截段中含有高濃度的元素砷(As),其最高含砷量為2404毫克/克,遠高于正常人頭發的含砷量1-10毫克/克,且各截段含量差異很大。

    檢測砷含量嚴重超標

    砷在自然界分布很廣,多以硫化物和氧化物形式存在,主要有雄黃(二硫化二砷)、雌黃(三硫化二砷)、砒霜(三氧化二砷)等,其中砒霜(三氧化二砷)是劇毒的砷化合物。

    為驗證光緒帝的頭發砷含量是否確屬異常,研究人員分別提取了隆裕皇後、一清代草料官及當代人的頭發樣本分別進行同時代、同環境、同性別發砷測試。結果證實,光緒帝的幾處頭發截段中最高砷含量不僅遠遠高于當代人樣本,也分別是隆裕皇後的261倍和清代草料官的132倍。

    為驗證光緒帝頭發中的異常砷含量是否因長期服用中藥雄黃等而導致慢性砷化物中毒所造成,研究人員又將其與當代慢性砷化物中毒的人發砷進行了對比實驗,結果顯示,光緒帝的頭發上最高含砷量是慢性中毒患者最高含量的66倍,且砷分布曲線與慢性砷化物中毒者的砷分布曲線完全不同。

    由此證實:光緒帝頭發中的高含量砷既屬異常現象,又非自身服藥引起慢性砷化物中毒而成。

    那麼光緒帝的頭發的高含量砷究竟從何而來呢?

    為弄清這一問題,研究人員首先進行了光緒棺槨內外等環境取樣與砷元素含量檢測,檢驗結果:光緒帝頭發中的最高砷含量是其棺槨內帷幔碎屑等物品最高砷含量的83倍,是墓內外環境樣品包括棺槨蓋上土最高砷含量的97倍,環境樣品中的砷含量遠低于光緒帝頭發上的砷含量。由此,環境污染的可能被排除。

    接著,研究者又進行了含砷物質浸泡模擬實驗,結果發現,外界的砷化合物不經過自身機體代謝,也可以吸附、滲透到頭發內。由此推測,光緒帝頭發中的高含量砷是由光緒身體內含有高濃度砷的物質沾染所形成。

    隨著研究工作的逐步拓展與推進,在排除了周圍環境物質的沾染後,各種研究數據把光緒帝頭發上的大量砷元素的唯一來源,集中指向了光緒帝腐敗的屍體。

法醫取樣最終確定死因

    光緒屍體是否是沾染其頭發的砷的唯一來源?如果是,那高濃度砷化物是什麼?這些高濃度砷主要存留于屍體何處?其化合物種類和總量是多少?是否能致其死亡?

    為搞清這些問題,研究人員決定擴大檢測分析范圍並依照法醫工作規范取樣檢驗。

    首先,對光緒頭發上沾染的殘渣物進行了重新檢測,檢測結果是殘渣物的砷含量高于頭發。由此,進一步證明了含高濃度砷的殘渣物是頭發高含量砷的來源。

    其次,對提取的光緒帝的遺骨進行了表面附著物的刮取與檢測,結果表明,其中兩塊遺骨(一塊肩胛骨和一塊脊骨)表面沾染了大量的砷,說明這些砷確實來源于腐敗屍體。

    隨後,對光緒帝的隨葬衣物進行了全面係統的砷的分布的檢驗。

    光緒帝的送檢衣物共有五件,其中四件上衣(或外衣),一條褲子。由于年代已久,五件衣物除龍袍保存狀態尚為良好外,其余三件內衣均已嚴重腐爛。

    根據屍體腐敗對穿著衣物侵蝕由內向外會逐步減輕的一般規律,研究人員依次推定出四件上衣由內到外的穿著順序。隨後依照物質吸附和信息轉換還原原理,對接近光緒帝屍體特殊部位的衣物分別取樣,進行了砷的分布的檢驗。

    檢測數據結果表明:從同一件內衣看,每件衣物的胃區部位、係帶和領肩部位的含砷量都高于其它部位:從穿著層次看,裏層衣物的含砷量大大高于外層;從屍體的特殊部位看,衣物掉落下來的殘渣(胃腸內容物)的砷含量極高。

    這說明,大量的砷化合物曾存留于光緒帝屍體的胃腹內,並在屍體腐敗過程中由裏向外侵蝕衣物,由此造成胃腹部位衣物的高含砷量。

    隨著研究工作的推進,大量砷化物曾在光緒帝體內駐存已被實驗所證實,但具體是何種砷化物以及其總量是多少尚不明確。

    砷化物不同種類具有不同的毒性。因此,研究人員又對光緒帝發中高含量砷的砷種態(即砷價態或形態)進行了分析,採用液相色譜/原子吸收光譜聯用分析法研究不同種態砷的比例關係,結合進行動物小鼠模擬實驗,以判定可能導致光緒帝中毒死亡的砷化合物種類。

    同時,通過衣物、頭發、附著殘渣等對光緒帝屍體中的砷化合物總量進行了仔細測算。

    實驗結果表明:光緒帝攝入的砷化物是劇毒的三氧化二砷即砒霜,而其腐敗屍體僅沾染在部分衣物和頭發上的砒霜總量就已高達約201.5毫克。

    根據相關研究,人口服砒霜(三氧化二砷)60-200毫克就會中毒死亡。光緒帝攝入體內的砒霜總量明顯大于致死量。至此,光緒帝死因終于破解,即:光緒帝係砒霜中毒死亡。其胃腹部衣物上的砷是其含毒屍體腐敗後直接侵蝕遺留所致,而其衣領部位及頭發上的大量砷,則由其腐敗屍體溢流侵蝕所致。

    這次檢測和研究的詳情、方法、數據和結論由鐘裏滿等十三位專家寫成《清光緒帝死因研究工作報告》,結論是:“光緒帝係砒霜中毒死亡。”(來源:河北日報)

戴逸談光緒之死 慈禧是殺光緒主謀

戴逸像:李媛 繪

    核心提示:一百年前的1908年,被囚禁在瀛臺的光緒皇帝和實際統治中國半個多世紀的慈禧太後幾乎同時死去。一個是三十八歲的壯年,一個是七十四歲的老人,兩人在政治上勢不兩立,卻同時死亡,難道是偶然的巧合?這就形成了一個歷史疑案。

    一百年前的1908年,被囚禁在瀛臺的光緒皇帝和實際統治中國半個多世紀的慈禧太後幾乎同時死去。一個是三十八歲的壯年,一個是七十四歲的老人,兩人在政治上勢不兩立,卻同時死亡,難道是偶然的巧合?這就形成了一個歷史疑案。光緒因何致死?人們議論紛紛,但宮廷事秘,都拿不出確鑿的證據。進入二十一世紀,北京市公安局刑事偵查總隊、法醫檢驗鑒定中心會同中國原子能科學院,運用中子活化實驗方法,結合從河北易縣崇陵(光緒陵寢) 提取的光緒頭發、衣物等重要檢材,對光緒死亡原因進行了反復的檢驗和縝密的分析研究,得出了檢驗結論。《清光緒死因研究報告》一文指出:“光緒帝係砒霜中毒死亡”,百年謎案終于水落石出。不過,關于光緒之死,還有一些疑問需要進一步梳理,帶著這些疑問,記者採訪了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清史編纂委員會主任戴逸先生。 

    現在已經能證明光緒是被毒死的,那麼兇手是誰有沒有說法呢?

    戴逸:光緒之死,兇手的說法有很多,有慈禧、奕劻、袁世凱、李蓮英、崔玉貴等等。究竟是誰,這當然還可以討論,但是我認為,毒死光緒,最大的可能就是慈禧太後。因為當時清朝的專制體制非常嚴密,權力集中,皇權至上,皇權是最重要的,乾綱獨斷,什麼主意都是皇帝說了算。清朝不像漢朝、唐朝、宋朝、明朝,那些朝代的權臣,像曹操,可以殺掉、廢掉皇帝;唐朝、明朝的宦官和太監都很有權力,有能力把皇帝殺了或廢了。像五代末期時的趙匡胤本來就是個軍官,後來黃袍加身,就可以奪取皇位。但是清朝的專制主義制度最嚴密,沒有人能夠篡奪皇權。當時的皇權掌握在慈禧手裏,不是在光緒手裏,皇權的代表就是慈禧。她能夠下命令,如何如何做,怎麼做,都沒有人敢反對。她的命令可以貫徹,可以執行。其他人都不行,都不能夠下達這樣的命令,要毒死光緒。誰也沒有這個權力,誰也不敢,也不可能做。只有慈禧點頭,只有她能夠命令手下執行這樣重大的決定,除了她,沒有人能發這樣的指令。

    奕劻、袁世凱等人有沒有可能背著慈禧動手呢?

    戴逸:奕劻沒有這個可能,他是遠支宗室親王,是乾隆的後代,到光緒的時候已經是第五代了,他和光緒的關係很遠。原來他的職務很低,後來慈禧太後信任他,封他為親王。他本身也是昏庸無能的人,既不掌握權力,也不掌握軍隊;而且光緒死前幾天,慈禧派他去東陵看自己的墳修得怎麼樣了,因為當時慈禧也病危了,知道自己不行了,就派奕劻去。所以奕劻是不可能的。那麼袁世凱是否可能?袁世凱也沒有可能。袁世凱確實是掌握了軍隊,掌握了新軍六個鎮,就是六個師,在北京、天津這一帶。但是各省的督撫都有軍隊,當時湖廣總督張之洞等人都有軍隊,袁世凱不可能指揮他們的軍隊。袁世凱掌握的軍隊雖然影響力很大,但是不可能控制京城和皇宮。光緒、慈禧死了以後,光緒的弟弟載灃當攝政王,載灃為了給哥哥報仇,奪了袁世凱的權。很快把袁世凱罷免趕走,袁世凱只能回到河南彰德休養去了。可見袁世凱雖然有權,但是他不可能跟清朝的皇權對抗。清朝這套制度,他不可能變動的。

 那李蓮英等就更沒這個權力了?

    戴逸:李蓮英、崔玉貴可能是慈禧的幫兇,當然我也沒有絕對證據說是誰給光緒服砒霜的。但是就是這幫太監,因為這幫太監跟光緒過不去。李蓮英一直照料光緒,當時光緒被拘禁在瀛臺,李蓮英實際和光緒的關係怎麼樣呢?有兩種說法,一種是說他不敢得罪光緒,對光緒還比較客氣。一種說光緒恨李蓮英,光緒有本日記,在日記裏說老佛爺死後,要殺掉袁世凱和李蓮英。這本日記據說被李蓮英看見了,所以李蓮英對光緒惱恨和懼怕。這也有可能。給光緒下毒的究竟是誰,不會有文字的記載,當時知道的人也不敢說。 

    那就只能是慈禧下的命令了?

    戴逸:實際上,誰動手殺的光緒並不重要,但從大的形勢來看,慈禧是主謀,這一點恐怕是沒有問題的,因為慈禧再三表示自己不能死在光緒前頭。1904年,外務部侍郎伍廷芳曾經與日本公使內田康哉談話,內田有一個記錄送回到日本政府的檔案裏。前幾年,我們有的歷史學家發現了這份檔案,內田公使的記載說,他問伍廷芳,如果慈禧先死了,那麼光緒會怎麼樣呢?伍廷芳說這件事很糟糕,光緒很可能會死在前面,北京的宮廷裏面都這樣傳說,希望日本政府能夠出兵把光緒救出來。當時日本在北京有駐軍的,各國在使館附近都有駐軍。當然日本政府是不會幹這種事情的。但是這說明當時伍廷芳就已經知道這個事情了,在光緒死前四年,他就請求日本政府救光緒。後來侍讀學士、起居注官惲毓鼎也提出來這個說法,惲毓鼎是陪著光緒讀書,光緒說什麼話、做什麼事,他都記錄下來。他的《崇陵傳信錄》也這樣說,當時有一次慈禧病了,太監們就說:“老佛爺您病了,皇帝就高興。”慈禧就說我不能死在他前頭。當時太監也是在挑撥他們之間的關係。陪侍慈禧、在宮中生活多年的德齡也有這種說法。

    慈禧為什麼非殺光緒不可?

    戴逸:慈禧太後戊戌變法之後就很想殺掉光緒。當時有一種說法,戊戌變法的時候,康有為他們有個計劃,調袁世凱的軍隊包圍頤和園,把慈禧太後劫持下來,甚至殺掉慈禧太後,這樣來推行變法。這一點,我們歷史學家一直不大相信,認為這是清政府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但是大約在二十年以前,楊天石先生又在日本發現了一本書——《詭謀直紀》,這本書是譚嗣同的朋友、維新派成員畢永年所作,描述百日維新期間七月二十七日至八月初六他在北京的活動與見聞。其中說到譚嗣同要畢永年當包圍頤和園的總指揮,要把慈禧太後抓起來殺掉。後來變法失敗,畢永年逃到日本,寫了這本書。在袁世凱告密以前,清政府下命令只是抓康有為和康廣仁他們兄弟兩個人,沒有說要抓譚嗣同。譚嗣同是一個人去跟袁世凱講,要包圍頤和園,劫持慈禧太後。等袁世凱告密以後,隔了幾天再把譚嗣同他們抓起來的。慈禧一聽要殺自己了,這是不共戴天之仇,所以“戊戌六君子”抓起來以後,沒有經過什麼法律程序,就把他們殺掉了。清朝政府殺人一般有一定的程序,而且皇帝要秋審,凡是地方上要殺人的,皇帝要一個個親自看,有的人要死,就勾一下——勾決;有的人可以不死的,就不勾,不勾是緩刑。這六君子沒有經過秋審的程序,抓到以後審都不審,馬上就殺掉,作為緊急情況特殊處理的。可見慈禧對這些人恨之入骨。 

   這是你死我活的政治鬥爭,慈禧也是要先下手為強。

    戴逸:因此慈禧在戊戌變法之後,因為與自己的性命有關,一定要把光緒廢掉,不讓他當皇帝。怎樣能夠除掉光緒呢?她有這樣一個計劃,就是制造謠言,稱光緒病重,在慈禧政變之後的不久,就以光緒的名義發布了一道詔書:招全國名醫進京,給光緒看病。詔書中光緒說,他從四月份以來,身體就一直不好,現在越來越重了,所以要各省的督撫找當地的名醫進京來看病。當時詔書一出,輿論嘩然,因為四月份正好是百日維新開始,所以那時的光緒皇帝正是意氣風發,精神非常好,在搞新政,發布上諭,推動變法。八月又發詔書說自己在變法期間身體很不好,這個馬腳就露了。這是慈禧的話,這是為殺光緒做輿論準備,當然不會說是殺掉,說他病死的。當時輿論大嘩,上海的一千多紳士、商人上書,要求保護皇上。後來慈禧把端王載漪子溥雋立為大阿哥,就是皇太子,就是準備要換一個皇帝了,讓溥雋做接班人,當時接班人都已經進宮了。慈禧徵求幾個著名的督撫的意見,張之洞不敢說話,劉坤一說:“君臣之份已定,中外之口難防”,天下人的嘴很難防。外國人知道這個事,來幹預了,要派醫生進宮,要看看光緒身體好不好,是真病還是假病。慈禧拒絕,不讓外國醫生來,但是外國人非要給光緒看病不可,實際是不同意她廢掉光緒。慈禧也怕外國人啊,只有讓法國醫生進宮看病。法國醫生說光緒身體很好,沒有病。戊戌政變之後慈禧做了這麼件事,弄得很尷尬,所以她很恨外國人,後來利用義和團殺外國人,這也是原因之一,因為外國人讓她沒能殺成光緒。

    光緒身體確實也不好,但是也不能突然就這麼死了,這也沒法交待。所以在全國招醫生,在全國造輿論,說皇帝病重,以後說他病死了就順理成章,不過她的這個計謀沒成功。當時的力量不僅僅是慈禧單獨的皇權了,有牽制皇權的力量了,一個是老百姓以及地方上的勢力已經相當大了。太平天國以後,地方督撫的勢力相當大,他們不敢造反,不敢有大的動作,但是你要殺皇帝,他們不同意了。老百姓,特別是新式的商人起來反對,還有外國人也不同意慈禧廢立。

    後來醫生給光緒看病,慈禧都派人監視。醫生給光緒開的藥都不是重藥,是平和的藥,慈禧對醫生就很不滿意。後來歷史學家研究的清廷檔案中的這些脈案,都是醫生在慈禧的影響下寫的,我懷疑有不可靠的地方。 

    如果光緒不死,重新執政,能否挽救清朝的滅亡?

    戴逸:如果光緒重新執政,這個問題很難說。歷史學家面對的是歷史事實,解釋這些事實。沒有發生過的事情,歷史學家很難回答。當然也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這個問題,就是從清朝滅亡來講。可以說,在甲午戰爭、戊戌變法以後,清朝的滅亡不可避免。甲午戰爭以後,亞洲這麼個大的國家——中國,竟然被日本打敗了,力圖自強的洋務運動也垮臺了。清朝的腐敗、頑固,不能適應世界的形勢,這一點是非常明顯。當年,甲午戰爭以後的民心已經發生了變化,很多當時的人對日本的侵略非常憤慨,對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十分不滿,反對清朝的投降、賣國,要求變法,這樣就會有戊戌變法。可是戊戌變法的機會也錯過了,又被以慈禧太後為代表的守舊派撲滅。失去了最後一次機會,所以完全暴露了清朝政府的不可救藥。慈禧親政以後也打不過八國聯軍,簽訂了辛醜條約。外國人撤退,她又回到北京,重新坐上最高的位置,也搞新政,本身雖然也做了些改革,開工廠、練新軍。但是當時革命浪潮已經起來了,廣大人民參加革命運動。孫中山剛開始搞革命的時候沒幾個人跟他,因為當時人們都寄希望于清朝政府,希望洋務運動、維新變法還能夠挽救中國,走上近代化的道路。到了戊戌變法失敗以後,愛國的、反政府的民心已經如大潮洶涌,不可阻擋。無法挽救這種形勢,任何個人,包括光緒,也不能改變這種趨勢了。清政府搞的新政效果恰恰相反,比如訓練新軍,到辛亥革命的時候,就是新軍出來造反,武裝起義;新政派了很多留學生到日本去留學,這些留學生都變成了革命黨,結成同盟會;新政培養了很多資本家,資本家要求實行君主立憲,也反對清朝。所以清政府已四面楚歌。新政培養了自己的掘墓人,為自己的滅亡準備了條件,歷史的浪潮已經不可阻擋了。

?日本當時的政治環境,全國一心一意要富國強兵。中國當時的環境,不可能出現一個推行全國改革的領袖。實現改革,不是改革者個人單獨創造出來的,而是改革條件成熟,改革要求很迫切,改革的環境形成以後,才會產生一批幹練的改革派和一個成功的改革領袖。是時勢造英雄,而不是英雄造時勢,這是兩者之間的關係。最根本的事情,是改革的環境、改革的氣氛、改革的社會條件,這樣才能有成功的改革。當時中國的舊傳統太深厚,不像日本,改革條件還沒成熟,光緒個人即使能力很高,也不行;能力再強,也不行。如果衝不破傳統的阻礙,改革是成功不了的。指望清朝,中國不可能富強。如果光緒不死會怎麼樣,當然復雜的局面不好說,但是前途怎麼樣,是可以說的。

光緒的生死已經不能改變歷史的進程了。

    戴逸:清朝的滅亡,已經是大勢所趨,從大形勢看,中國的前途,在光緒死的時候是一片茫然。中國的現代化路程,還非常曲折,非常漫長,非常困難,而且不是一個人能完成的,甚至不是一代人能夠完成的。即使光緒一個人不死,這樣一個政權,清朝難道會不亡嗎?當時中國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推翻一個腐敗無能的政權。沒有解決政權問題,靠光緒一個人再來一次改良已無可能。後來孫中山接過了清朝這個爛攤子。他也沒有最後完成現代化。袁世凱為首的北洋軍閥,仍然是阻礙中國前進的絆腳石,孫中山也沒法衝破他們的阻力。我們到今天,搞的還是現代化,為實現民族復興和現代化而奮鬥。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olly333&aid=5052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