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唯識宗轉識成智─前五識轉為成所作智(一)
2018/08/15 13:20:34瀏覽14256|回應0|推薦1

曾經在一段臉書貼文上看到有人對「轉識成智」這個名詞發生誤解,他以為我們人表面層次的「識」,著意思維用力,就可以硬生生轉成「智」;以致於在表面層次的「意識」上下工夫,最後神識疲憊起了厭倦與我慢之心,反而貢高我慢,到處與人諍論。

壹、轉識成智之層次

轉識成智,是有理論、有層次的,就是將我們凡夫的「八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轉成佛的「四智(成所作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

貳、轉識成智之結果:

「轉識成智」的結果是什麼?

「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稱為「前五識」,轉為「成所作智」;

「第六意識」,轉為「妙觀察智」;

「第七末那識」,轉為「平等性智」;

「第八阿賴耶識」,轉為「大圓鏡智」。

參、轉識成智後之妙用

「轉識成智」之後的妙用如何?

轉五現識,得成所作智相應心。能現成辦外所作故。

轉第六識,得妙觀察智相應心。能觀一切,皆無礙故。

轉第七識,得平等性智相應心。遠離二執自他差別,證得一切平等性故。

轉第八識,得大圓鏡智相應心。能持一切功德種子,能現能生一切身土智影像故。

肆、成所作智之意義妙用

一、基本詞義

本文僅說明什麼叫做「成所作智」?所有的佛學辭典,對這個名相的解釋,講得有點複雜,以致於初學者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

在此,先「望文生義」,藉由《康熙字典》逐字字義,分析出它的意義,只要抓住它的字義,對於複雜的經義就理解大半了!

節錄康熙字典查閱結果:

「成」之字義,就也、畢也;凡「功卒業就」謂之「成」。

「辦」之字義,致力、具也。

「作」之字義,興起也;如「聖人『作』而萬物覩」;又振也,如『作』新民(書·康誥);「作」之另義,造也。

「成所作智」,按照上述字義,可以翻譯成:成就所造作(事業)之智。

另外,「成辦外所作故」,整句可以翻譯成:成就、辦具外境所造作(事業)之緣故。

於是「轉五現識,得成所作智相應心。能現成辦外所作故」整段話的意思,就是說:將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五現識」或「前五識」,轉得「『成所作智』相應心」,能現前「成就、辦具對於外境所造作(事業)之緣故」。

換言之,當「五現識」或「前五識」轉成「成所作智」之後,由於得到「成所智智相應心」,基於這樣的一種「心識」的作用,能夠現前「成就、辦具對於外境所造作(事業)之緣故」,所以稱為「成所作智」。

二、各家釋義

()《佛光大辭典》「四智」、「五智」以及「成所作智」條目

1.成所作智,「前五識從有漏轉為無漏時所得之智,即成辦自他所作事業之智」。

2.再者,「成所作智相應心品」,又稱「成所作智」、「作事智」,係轉前五識所得之智;此智欲利樂諸有情,故能於十方以身、口、意三業為眾生行善,成本願力所應作事。

3.另外,成所作智,蓋「自證」、「化他」之二利應作,故稱「所作」;大悲隨類應同之妙業必得成就,故稱「成所作智」。

()轉五種識得此智慧,能現一切種種化身,令諸眾生成熟善業,以是因緣,名為「成所作智」。─《大乘本生心地觀經》

()成所作智者,謂能遍於一切世界隨所應化應熟有情,示現種種無量無數不可思議佛變化事;方便利樂一切有情,常無間斷。如是名為成所作智。─《佛地經論》卷三

()成所作智,應知成立如來化身。此復三種:

一者身化。

二者語化。

三者意化。

第一身化復有三種:

一、現神通化。

二、現受生化。

三、現業果化。

第二語化亦有三種:

一、慶慰語化。

二、方便語化。

三、辯揚語化。

第三意化復有四種:

一、決擇意化。

二、造作意化。

三、發起意化。

四、受領意化。

成所作智能起如是三業化用,此化三業即是化身。應知此中以用顯體,非此三業即是智體,但是智上所現相分。成所作智增上緣力擊發鏡智相應淨識,令現如是三業化用,自亦能現。當知四智一一能起一切作用,就強多分說平等智起受用身;成所作智起變化身;妙觀察智觀察一切自相共相,陀羅尼門三摩地等;大圓鏡智能現一切諸法影像。如一一根取一切境非無強用,此亦如是。─《佛地經論》卷六。

(五)成所作智者。謂能示現從覩史多天宮(按:即「兜率天宫」)而沒乃至涅槃。種種佛事皆得自在。─《攝大乘論釋》卷九

(六)四成所作智相應心品。謂此心品為欲利樂諸有情故。普於十方示現種種變化三業成本願力所應作事。如是四智相應心品雖各定有二十二法能變所變種現俱生。而智用增以智名顯。故此四品總攝佛地一切有為功德皆盡。此轉有漏八七六五識相應品。如次而得。智雖非識而依識轉識為主故說轉識得。又有漏位智劣識強。無漏位中智強識劣。為勸有情依智捨識故說轉八識而得此四智。大圓鏡智相應心品有義菩薩金剛喻定現在前時即初現起。異熟識種與極微細所知障種俱時捨故。若圓鏡智爾時未起便無能持淨種識故。有義此品解脫道時初成佛故乃得初起。異熟識種金剛喻定現在前時猶未頓捨。與無間道不相違故。非障有漏劣無漏法但與佛果定相違故。金剛喻定無所熏識無漏不增應成佛故。由斯此品從初成佛盡未來際相續不斷。持無漏種令不失故。平等性智相應心品菩薩見道初現前位違二執故方得初起。後十地中執未斷故有漏等位或有間斷。法雲地後與淨第八相依相續盡未來際。妙觀察智相應心品生空觀品二乘見位亦得初起。此後展轉至無學位或至菩薩解行地終或至上位。若非有漏或無心時皆容現起法空觀品菩薩見位方得初起。此後展轉乃至上位。若非有漏生空智果或無心時皆容現起。成所作智相應心品有義菩薩修道位中後得引故亦得初起有義成佛方得初起。以十地中依異熟識所變眼等。非無漏故有漏不共必俱同境根發無漏識理不相應故。此二於境明昧異故。由斯此品要得成佛依無漏根方容現起。而數間斷。作意起故。此四種性雖皆本有而要熏發方得現行因位漸增。佛果圓滿不增不減盡未來際。但從種生不熏成種。勿前佛德勝後佛故。大圓鏡智相應心品有義但緣真如為境。是無分別非後得智。行相所緣不可知故。有義此品緣一切法。莊嚴論說大圓鏡智於一切境不愚迷故。佛地經說如來智鏡諸處境識眾像現故。又此決定緣無漏種及身土等諸影像故行緣微細說不可知。如阿賴耶亦緣俗故。緣真如故是無分別。緣餘境故後得智攝。其體是一隨用分二。了俗由證真。故說為後得。餘一分二准此應知。平等性智相應心品有義但緣第八淨識。如染第七緣藏識故。有義但緣真如為境。緣一切法平等性故。有義遍緣真俗為境。佛地經說平等性智證得十種平等性故。莊嚴論說緣諸有情自他平等隨他勝解示現無邊佛影像故。由斯此品通緣真俗二智所攝於理無違。妙觀察智相應心品緣一切法自相共相皆無障礙二智所攝。成所作智相應心品有義但緣五種現境。莊嚴論說如來五根一一皆於五境轉故。有義此品亦能遍緣三世諸法不違正理。佛地經說成所作智起作三業諸變化事決擇有情心行差別領受去來現在等義。若不遍緣無此能。故然此心品隨意樂力或緣一法或二或多。且說五根於五境轉不言唯爾故不相違。隨作意生緣事相境起化業故後得智攝。─《成唯識論》卷十

( 興趣嗜好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obart10110&aid=114187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