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5/10 15:36:26瀏覽4040|回應2|推薦21 | |
大安樂齡繪本閱團的第四堂課,傑克老師以林良先生(我很喜愛的作家)寫的《爸爸捕魚去》短文做讀稿練習。 《版本一》 天這麼黑,風這麼大;爸爸捕魚去,為什麼還不回家?聽狂風怒號,真叫我們害怕!爸爸!爸爸!我們心裡多多麼牽掛!只要您早點回家,就是空船也罷! 我的好孩子,爸爸回來啦!你看船艙裡,裝滿魚和蝦,努力就有好收穫,大風大浪不用怕,快去告訴媽媽,爸爸已經回家。你看有多少? ~民國68年《爸爸捕魚去》~ 《版本二》 天這麼黑,風這麼大;爸爸捕魚去,為什麼還不回家?聽狂風怒嚎,真叫我心裡害怕!爸呀!爸呀!我們多牽掛!只要你平安回家,就算空船也罷! 我的好孩子,爸爸回來了,滿船魚和蝦,你看有多少?賣了魚蝦買米布,全家大小得溫飽。爸爸不怕累,只要你們好。 ~民國55年《爸爸捕魚去》 民國59年《只要您早回家》~ 《版本三》 天這麼黑,風這麼大;爸爸捉魚去,為什麼還不回家?聽海濤狂嘯,真叫人心裡害怕!爸呀!爸呀!我們多牽掛!只要您早早回來,便是空船也罷。 我的好寶寶,爸爸回來了!魚蝦和蚌殼,你看有多少?賣魚買米布,大家可溫飽,爸爸不怕累,只要大家好。 ~民國49年《漁家》~ 《版本四》 天這麼黑,風這麼大;爸爸捉魚去,為什麼還不回家?聽海濤狂嘯,真叫人心裡害怕!爸呀!爸呀!我們多牽掛!只要您早早回來,便是空船也罷。 我的好寶寶,爸爸回來了!魚蝦和蚌殼,你看有多少?我的好寶寶,你可吃一飽,爸爸雖辛苦,只要寶寶笑。 ~民國39年《漁家》~ 傑克老師收錄作家林良寫的《爸爸捕魚去》短文將歷年來的沿革做整理與回顧,做朗讀的範文。讀著、讀著,我像是回到童年,穿著白衣吊帶籃裙坐在教室和同學跟著老師朗讀,當時,並不知道這篇短文的作者是誰,只記得這首詩一直到長大以後還朗朗上口也一直很喜歡這篇有押韻的短文。 再次研讀這篇短文,文字的鋪陳與節奏,腦海有了深刻的畫面。內容隱藏一位爸爸為了養家不怕辛苦在惡劣的氣候下捕魚,孩子面對掃著無情的狂風肆虐的黑夜,無助的思念與擔憂爸爸的安危,是一幅動人的畫面。 老師提到,這首詩從39年到68年某些字句改版,反映當年的時代背景、經濟狀況與社會風氣。 其中第二段爸爸對孩子的話,變動最多。 其中最明顯的更改就是原來的作品「媽媽」的角色原本不存在,直到68年版本出現的文句「快去告訴媽媽 爸爸已經回家」。據說,為了迎合當時女性意識抬頭,注重兩性平等的社會風氣,刻意的加入「媽媽」。 其實,我倒覺得不需刻意在短文加入「媽媽」來證明兩性平等,因為當我讀這篇短文時,雖然媽媽不在文句內,但我可以感受到媽媽其實是在房間或在客廳對爸爸是否平安歸來牽腸掛肚,又或者媽媽燒完菜,正在餐桌上等爸爸,已過了用餐時間好久好久,飯菜都涼了,肚子雖餓卻吃不下....,也或者這個家庭是單親家庭,母親可能離家出走或是過世...。 「媽媽」不出現在短文裡「直白」表述,「留白」更讓人多了許多想像空間。 除了「媽媽」,還有39年版本,我的好寶寶,你可吃一飽.....,當時民生物資缺乏,是否意謂三餐中能有一餐求得一飽就很好。 還有39年版的第一段,其中第五句「聽海濤狂嘯」對孩子而言,可能過於抽象,所以在55年的版本改為「聽狂風怒嚎」對孩子較能理解。 有學員請教老師,55年版本「聽狂風怒嚎」到68年版本改為「聽狂風怒號」,其中「嚎」改為「號」是什麼用意。 老師說,「嚎」較陷於情緒性字眼,「號」可以引射為「號角」可以形容聲音的廣度。 聽到學員的提問,我也忍不住請問老師,林良先生從39年的創作到68年之間不斷的改版,全是經由林良先生親筆更改還是由國立編譯館的編寫課文小組的人做更改? 老師笑著回答說:「這可能要請問林良先生了,我也不知道─」(或許老師認為我提了一個大哉問。〉 還有,從39年版爸爸對孩子說「魚蝦和蚌殼 你看有多少」到「你看船艙裡 裝滿魚和蝦」是否可以看得出來,魚穫量從一般的魚船到具備船艙的大船,隨著時代演進,魚量也增多。 在68年的版本加入一句爸爸的話「努力就有好收穫」看來是爸爸對自己的砥礪與間接對孩子的鼓勵,增加面對人生挫折的正面效應。 接著老師請我們一人分別試演孩子與爸爸,詮釋這篇短文。提醒我們需注意孩子與爸爸的年齡可能的聲音和語調。 透過練習,聲音的展演,讓這篇短文賦予的情境氛圍更濃烈,畫面更深刻動人。 傑克老師除了當場試範一位10歲的孩子與快50歲的爸爸,還特別秀了一段孩子可能是腦痲或智能不足,他們因天生的缺陷,咬字非常吃力與辛苦。不愧是廣播界的資深配音,若不是理智告訴我正在上課,彷彿真的聽到一位腦痲的孩子非常吃力的說出對正出海捕魚的爸爸無盡的關愛。 這堂課,好像經歷一場穿梭時光隧道的「課文故事」! |
|
( 心情隨筆|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