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十四萬,一條人命
2009/12/13 11:32:12瀏覽463|回應0|推薦3

十四萬,一條人命
(12/13/09 Taiwan)

最近一個女藝術家的自殺案件,聯合晚報報導了內幕:這個藝廊的女主人,向地下錢莊借了14萬,但是每個月要還21萬。她還不出來,就自殺了斷。14萬一條人命,太不值。天底下那有這種高利貸? 這是浮上檯面的。還有許多不為人知的。

說實話,我認為我們應一起來關心因為被高利貸討債逼死的女畫家的後續發展:政府是否願意真正拿出魄力嚴辦高利貸地下錢莊,送這些地痞流氓去唱綠島小夜曲?政府應不應該檢討一個事業本來有成的女性為什麼不能用合理的利率貸到臺幣十四萬?不是一百四十萬,是十四萬。簡直不可思議。
(地下錢莊大概有其存在的客觀條件,但是利潤應合理化。哪有借十四萬,每個月的利息高達二十一萬。這哪有天良?)

好像有點臭屁?但是你如果不關心自己的社會,誰來關心啊?

逼死女畫家 地下錢莊落網 | 重案追緝 | 社會新聞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SOCIETY/SOC1/5300782.shtml

去年高雄有個年輕人向地下錢莊借五萬,半年後已經還掉三十萬,但是還沒還清。最後去搶郵局。這是什麼社會?銀行為什麼不能借五萬給一個年輕人?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我們的警察人員中有不肖份子包庇地痞流氓,最近的新竹市警察包庇毒販只是冰山之一角。世界的警察都有欺善怕惡的壞份子(而且不少),但是政府不能因為這樣的警察,就放棄了公義的施政。是時候嚴懲為非作歹的地下錢莊了。

【附圖說明】

這是我今年7月在日本神戶照的相。我照的時候並沒有注意到摩天輪的燈光是藍的,也沒有注意到交通號誌燈是紅燈(其實有一個是綠燈)。結果照成我們國旗的顏色。不賴吧?

我把聯合報的社論轉錄於下(聯合報諸公:這是善事,應該可以通融我轉載你們的社論吧?)

錢莊殺人:畫廊老闆自殺暴露的惡行

最近很多人注意到「借錢十四萬,月息二十一萬」的新聞標題,這是一則地下錢莊殺人的故事。十一月初,一名畫廊負責人陳綾蕙燒炭自殺。警方這兩天破獲了一個地下錢莊,逮捕了在另案中涉及放高利貸之後暴力討債、押人索款的嫌犯,也才使陳綾蕙因「借錢十四萬,月息二十一萬」而被逼上絕路的悲慘情節曝光。

借款十數萬元就逼死一條人命,「實在太狠了」,連警方都這麼說。但這難道是罕見個案嗎?是新近才有的事嗎?多少年以來,陸陸續續、且從未間斷地,在台灣各地上演著地下錢莊和討債集團脅迫尋常百姓的故事,被逼得上吊跳河、鋌而走險、家庭離散的,不知凡幾。今天只因陳綾蕙在藝壇的知名度而使此一新聞引起較多注意而已。

地下錢莊放高利貸,多半違反了刑法的重利罪;若再加上討債公司使用暴力手段討債,則還涉及了恐嚇取財及傷害等罪。這些說起來明明就是不法行為,正常人誰敢、誰願意去惹這種事上身?但網路上、報紙的小廣告裡,輕易就可以找到貸款的途徑,連電線桿上貼著、路口車陣裡發送的傳單,都可以見到廣告在問「你需要借錢嗎」,可見這種小額融資的需求和供給是多麼普遍。但其中屬合法業者的比例有多少?台灣地下金融組織及活動如此興旺,正可見合法金融機構的功能出了問題。

何以致此?緣由起於台灣公權力不彰和法治不健全的市場環境。我們習慣上說「法網恢恢、疏而不漏」,但實際狀況卻是「法網密而大漏特漏」。政府法令多如牛毛,讓人無所適從,但監理和執行的能力很差,管制常常忽鬆忽緊。就算如合法的金融機構,為搶占市場,利用控管鬆散,擺個路邊攤,未經任何信用審查程序,也敢隨便發卡。但一旦卡債問題嚴重,輿論齊聲批評,政府便忽然出手干預,甚至連信用卡利率上限也要管制;如此一來,可能致使銀行轉向緊縮手段,把許多真正需要小額貸款者逼向地下錢莊。

尤有甚者,連正牌銀行將卡債委外交由討債公司處理的例子也不少,所以有卡債族怒指銀行有如合法的地下錢莊。銀行本是政府特許行業,公權力該管時不管;待問題坐大,政府突然出重手干預,反而又把市場的正常需求推向地下機構的深淵。

有人從授信過度寬鬆的銀行裡,以現金卡借到他還不起的錢;有人因走投無路,踏上了地下錢莊的賊船,其結果卻可能殊途同歸。「以債養債」形成社會問題,也反映出政府、合法金融機構、地下錢莊之間彼此牽連的惡性循環。其實,反向的例子也不少,從早年的鴻源案,到前立委鄭余鎮父子最近被控以互助會名義吸金行詐財之實,都是在一般民眾想「多賺點利息」卻不願投向合法金融機構的情形下,造就了這些金錢「地下化」活動。這些所謂的民間互助會,因為其「地下」性質而缺乏合法保障,投資人初始嚐到一點甜頭,到最後血本無歸,也幾乎成了一種常態,但前仆後繼從不乏人上鉤!

有人沒錢而去找地下錢莊,有人想賺高利而去參加民間互助會;民眾明知地下機構缺乏保障,寧捨「正途」而不為。這一來反映政府取締不法不力,二來可見合法金融機構的功能與市場需求有落差。同樣的問題、同樣的道理,經輿論和學者專家反應經年,改善的程度卻有限。台灣各地的銀行分行密集度,直如便利超商,卻何以鴻源案發生近二十年後,今天仍有鄭余鎮父子涉嫌互助會詐欺的案情?何以地下錢莊的受害者累計不計其數,此時此刻仍有人繼續受害?這是長年的現實民怨,也是政府亟待解決的問題。

【2009/12/14 聯合報】@ http://udn.com/


( 時事評論社會萬象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euristic&aid=3583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