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10/12 23:19:15瀏覽1129|回應3|推薦44 | |
新聞以每100人有3~8人的比率,估計台灣至少有20萬個過動兒(ADHD)。但特教通報網中,包含ADHD的嚴重情緒障礙,只有兩千人。 包含學前(小學以前)到高中職,所有教育階段和所有縣市的總計,找到了嗎?共有2842位嚴重情緒障礙學生。 這涉及了鑑定的問題,嚴重情緒障礙又剛好是最難鑑定的類別之一。 以ADHD的教育鑑定來說,鑑定的結果可能有五種: 1.ADHD不專注型----不能專注在學校的學習上 2.ADHD過動及衝動型----動個不停,通常容易起衝突、違背師長 3.ADHD綜合型(不專注&過動及衝動) 4.疑似ADHD 5.非特教生 之前提過很多次,為孩子冠上一個特殊的名詞,會有很負面的影響;但為了提供最適性的教育服務,有個類別名詞,深刻了解這名詞的意涵後,在教育上應該利要大於弊的。 如果是第五類,當然就恭喜啦!不需要接受特教服務。然而之所以鑑定委員們會判定非特教生,很可能孩子在醫院看過診,診斷證明是判定有ADHD的,但經服藥有效,在教育上不需要接受特教服務。什麼意思?就是說只要有任何的教學策略或介入方案是明顯有效的(比如服藥),有診斷證明的孩子一樣不需要接受特殊教育,當然也不會被算進通報網的人數裡頭。 記者特教領域的專業知能不可以太苛求,但顯然撰文者忽略了這點,更困難的是"疑似"的模糊地帶。 就小燈泡教過的、鑑定過的嚴重情緒障礙學生,大約有三分之一是所謂的"疑似生",疑似嚴重情緒障礙。評估時資料不夠全面,不能確定孩子是不是特殊生,常會判定為疑似生,疑似生只要家長同意,是可以接受特殊教育的服務的(為了孩子的成長,通常我們會說服家長讓孩子進資源班)。 疑似生算是很輕度囉?那可不一定。 和正式生的差別,是疑似生只能算0.5個個案,且兩年之內一定要重新鑑定,不然就失去疑似生的身分。特教老師能服務的學生當然有個限定,法令上應該是十位(這學期服務遠遠超過十位),可是疑似生只能算0.5,要釐清孩子到底情緒和學習的問題何在,又一定會重新鑑定(台北市的特教老師要做教育鑑定,像台北縣就不用),接疑似生常讓工作量大增。 級任老師和科任老師更常踩到疑似生這種地雷。正式生可以斟酌減少班級人數(最多五人),也因為資料齊全,老師能很快了解孩子的教育需求;疑似生對班級人數沒有影響,又大多沒有建立完整的評估資料,真正讓教室冒煙的有可能是這些疑似生...... 談這些,並不是強調老師的困境,而是想表達:班上有過動兒,是正常的!疑似生多的是! ADHD是近代的醫學名詞,說不定從古至今,過動的人就是以一個相當的比例,生活在你我之間。當媒體把探照燈照在過動兒或ADHD這樣的名詞上,小燈泡要以微弱的燈光提醒您: 別只想著"治好"他們,或立刻知道最有效的管教方式,孩子最需要的,是接納,而了解他們的想法,是接納的開始。也許他們需要老師多疼一點(他們常是得不到鼓勵的眼中釘),也許他們需要更親密的親子關係。 不論是ADHD還是疑似ADHD,都需要我們去了解他們衝動背後的理由,和更多接納的眼光。 延伸閱讀:天生好動的菲爾普斯-談ADHD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