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不是孩子的思想偏差,而是你無法認同——如何回應孩子「比較特別」的觀點?
2018/11/07 09:18:17瀏覽7797|回應1|推薦18

(圖片來源:https://stocksnap.io/photo/QG8J3FKYVF)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身為家長的你,是否常遇到孩子有些偏執或怪誕的想法,你勸也勸不聽,講也講不動,孩子就是這麼想,甚至準備這麼做,你拿他一點辦法也沒有?特別是,當孩子進入青春期,就會不斷向父母出招,你們的對話會像是:

「我不想唸書了,念再多也沒有用!」

「不唸書,那你要做什麼?」

「做網拍、網紅都好呀!不然當電競選手,現在這個正當道。」

「你好歹也要念到大學畢業,這是基本學歷了。」

「有什麼用?現在大學生失業的一大堆。」

……

講到這裡,你已經想拿出藤條了!又像是,你的孩子總是跟一些「不太正經」朋友混在一起,你告訴他,不是不准他交朋友,可是與那群人出去,很容易惹上麻煩,早日遠離他們才是上策!

孩子回答你:「他們又沒有犯法,做什麼壞事,為什麼要對他們這麼有意見?而且,我已經長大了,我會自己保護自己,你們擔心過多了。不要老是以會不會讀書來當做交朋友的標準,我跟他們一起出去玩,很開心呀!」

孩子說得理直氣壯,你只能搖頭嘆氣:「這孩子怎麼『走鐘』了?」

--

我不喜歡用「偏差」或「錯誤」來形容孩子的思考模式,很多所謂的偏差觀念只不過是非主流,或不被大人世界所認同,而不一定絕對是「錯」的。孩子們的某些想法只不過是比較「獨特」罷了。

遇到這樣的情境,如果你試圖向孩子分析利弊,搬出仁義禮智的大道理,目的在說服孩子,終究會招致更頑強的抵抗。因為,人為了證明自己的獨立性,會設法捍衛自己的觀點,於是,你們的爭辯只會沒完沒了。這在青少年身上,更為明顯。

有句話說,家裡不是講道理的地方——在某種程度,我是蠻贊同的。因為,如果孩子長大了,還願意接受你的某些觀點,不在於你說的多有道理,而在於孩子是否願意信任「你這個人」。

更精確一點來說,家裡是「先談感情,再講道理」的地方,而信任感來自於穩固的關係,也就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連結。

那麼,你一定很想知道,什麼樣的人,會讓青少年孩子信任甚至信服呢?

--

第一,是教主型人物,就是夠酷、夠炫、夠新潮、與眾不同。青少年孩子追求的就是特立獨行,這類的典範人物出現在眼前,很難不吸睛。當然,從他們口中說出的話,全是金玉良言。

不過,時尚教主終究有過時的一天,孩子對他們的信任也常只是短暫的。能讓孩子長期信任的人,還有一個特質,就是當孩子與他們互動時,會感到舒適自在——要不是被充分理解,就是感覺到內心充滿力量。

被充分理解,是「有人懂我」的感覺,滿足了歸屬感的需求;內心感受到力量,是「我是有價值的」的感覺,滿足了自尊的需求。對青少年而言,這兩者「超級重要」。

當孩子長大了,你也老了,你不再是孩子們崇拜的超人或英雄;你只能當個陪伴者,讓孩子與你相處時,能被充分理解,且深感力量。當然,這免不了要下點功夫。

--

有了這些基本認識,當孩子有著一些你無法認同的觀念時,該如何面對與回應,甚至有效引導呢?


(一)善用探問引導,聽聽孩子怎麼說

不論孩子怎麼想,請先放下「偏差觀念」這樣的標籤,試著去理解孩子與你不同的想法的背後,有些什麼考量?發生了什麼事?經驗到了什麼?或者,遇到了什麼困難?

大人可以帶著好奇,透過一連串的探問:「怎麼說呢?」、「會這樣想,一定有你的理由吧!可以與我分享嗎?」、「最近發生了什麼事,讓你有了這個想法?」、「你這麼想多久了?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去深刻理解孩子。

記住,語氣保持和緩,才不讓人有著「被盤問」的感覺。而當孩子陳述時,只要靜靜地聽就好了。這麼做,一方面能幫助你蒐集到更多與孩子有關的訊息——通常是孩子遭遇到困境了;另一方面,孩子也能感受到被大人充分理解。


(二)把問題丟還給孩子,讓孩子告訴你他的計畫

接著,一樣保持溫和的態度,問問孩子:「那麼,接下來,你打算怎麼做呢?」,提出各種假設問題,讓孩子去思考:「如果發生了這樣的事情,你會怎麼辦?」、「如果結果不如你的預期,你會如何因應呢?」

別忘了,這麼問,仍是在理解孩子的想法,而不是在潑孩子冷水,更不是傳達出「看衰你」的訊息。這麼做的用意,是幫助孩子在心平氣和之下,更縝密地思考自己的想法的合理性,增進自我覺察。所以,不評價、不否定、不給建議、不講道理,是最高指導原則。


(三)將回應聚焦在情緒感受

很多時候,孩子獨特想法的背後,常是因為生活中遭遇困境,而期待被關注與理解。像是,不想去上學的孩子,常是在學習過程屢遭挫敗,無力感持續累積,或者在學校裡有著不愉快的經驗。又像是,喜歡與「不正經」的朋友耗在一起的孩子,可能是在學校裡不受歡迎,交不到知心好友,或者在家中感受不到肯定與支持。

此刻,大人便可以將回應的焦點,放在孩子身處困境中的情緒感受上。例如:「我知道你在讀書學習上一直感到很無力」、「你很擔心功課一直沒起色,會令我們失望」、「你一直覺得很孤單,不被理解,是嗎?」

通常,孩子的某些想法看似不切實際或荒唐無理,事實上是在傳遞出內心深沈的無力、委屈、挫敗、不安、恐懼或生氣。


(四)說出孩子內心的需求

躲藏在情緒背後的,是一個人內心深處的需求。例如,人為什麼會生氣,可能是沒有受到重視——自尊的需求未被滿足;又例如,人為什麼感到孤單,因為不受歡迎或不被接納——人際歸屬的需求未被滿足。

大人可以在回應孩子的情緒感受後,順勢說出孩子內心的需求。例如:「原來,你一直想要有好的課業表現,但卻無能為力,其實,你是很希望被重視,不想被瞧不起,是嗎?」、「我感覺得出來,你是多麼期待有人可以接納你,真正理解你。」、「你也很渴望成功,有一番好表現,讓爸媽滿意的。」


(五)告訴孩子,你很樂意與他討論

前面四個步驟,就是在鋪陳出一條能讓孩子感受到被充分理解,以及有更多力量的道路。一旦這條路徑打造出來了,便可以針對孩子的想法內容,進行理性討論了。

你可以徵求孩子的同意,分享你對這個議題的觀點,也可以說出你的經驗,或者舉別人的例子。記得,討論的目的是交換觀點,擴大孩子的思維廣度。而不是藉機批評孩子的想法,甚至讓孩子感到更難堪。

最重要的是,請傳達出一份訊息:「我很重視你的想法,也很樂意與你討論,如果你願意的話,隨時都可以來找我。」

(本文撰寫於2018年11月7日)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

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在經歷將近十年的學校輔導教師生涯後,決定離開校園,走入廣大的社區,服務更多的群眾,偉大的助人夢正要展開!

演講/課程/工作坊邀約申請連結:https://goo.gl/FxHc7i

E-mail:heng711@hotmail.com

FB粉絲專頁: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著作: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圓神出版,2017)

《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究竟出版,2016)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eng711&aid=119479391

 回應文章

Jung
2018/12/02 13:32
如果一個19歲男孩因為在考體能自覺被主考官誤會,
被刷掉沒過,當下心想揍那位。
事隔二個月,忽然想到,說如果再遇到那位,
要揍他。
身為大人,聽到他的委曲,
也隱藏這男孩把失敗的歸因於別人,
如何處理這男孩偏差的想法和歸因。
(Joshua0007@gmail.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