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12/27 22:55:00瀏覽805|回應1|推薦5 | |
朱熹是主張整全人格教育的,他把教育看作是形成人格,培養德才兼備之人的一種精神活動,在培養人格、務求個性全面發展出人的意義和價值,並在教育實踐中充分發揮審美教育的特殊功能,和德育、智育、群育及體育有機的相互配合。 審美教育的意義 審美教育不僅是人的思想形象的教育,而且是人的感情形象的教育。審美的教育對人的影響是廣泛的,多方面的。它培養人對現實的審美態度,使人能夠充滿感情地對代人生與社會。經由審美的教育也可以淨化受教育者的及鑄造它的人格,潛移默化地影響他們的整個精神面貌,促進人的個性人格的全面發展。 審美教育有助於人的審美價值定向的因素,是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的紐帶,是個人社會化的橋樑。受過審美教育的人,能掌握欣賞、理解和創造美的價值,能判斷什麼是美,什麼是醜;能在別人不能夠發現美的地方發現美,能創造出大自然中所沒有的美。 群育主要是探討人倫的關係,德育是修養道理,智育起開知能,而美育則動之以感情,審美感受的突出特點是帶有濃厚情感因素。且審美教育的領域是非常廣的,包含自然、社會、藝術以及人自身都可以作為審美教育的對象。 朱熹美育的形成 所謂「游於藝」、「興於詩」以及「人文以化成天下」的思想,就是指審美教育在培養整全人格與改造社會風俗習慣的目的。審美教育是一種與美的動感相結合的教育,它不僅影響人的感情與理智,而且能夠陶冶人的整個心靈,對人的社會責任感、合群能力與道德情操的培養都有特殊的作用。 (「游於藝」的「游」是指娛樂,「藝」主要是指「藝術」但不限於藝術,包括「技藝」在內。射箭、駕車、書法等……都能使人的心智獲得自由的欣賞與創造活動,也都可以引起情感的愉悅與獲得精神上的滿足),受教育的人每日皆「游」於「藝」就會在掌握客觀世界的規律性中領悟「理」的奧秘與使身心獲得自由。
朱熹美育的教材 藝術是美的集中表現,優秀的藝術作品,是人類創造審美文化的結晶,它充分體現了藝術家自由創造的才華。 朱熹重視審美教育其實與他熱愛藝術是有關的。他在藝術方面的造詣是非常深的,是為愛好很遠的教育家,詩歌、散文、音樂、書法、繪畫等等……,他都精通;朱熹匯納了中國古典文學兩大源流的魄力,傾注畢生心血,撰注《詩經》與《楚辭》,史詩經文化系統與楚辭文化系統得以融合,開拓一條文藝批評與審美教育的新路。 《詩經》與《楚辭》中蘊含著真、善、美,朱熹的貢獻就在於突破漢唐儒者以「經」學來看待這兩部名著的觀念拘束並恢復文學作品的本來面貌。朱熹除了親自撰注《詩經》與《楚辭》外,還曾計畫編寫一部詩歌集作為審美教育的教材,他在平時的教學中多次強調,藝術教育在陶鑄人格方面的特殊作用。 朱熹美育的指導原則 朱熹美學教育的指導原則是儒家的「仁學」。以「仁學」為核心的審美教育思想具有鮮明的人本主義精神。朱熹是從「內聖外王」相統一的觀念來闡述「仁學」思想的,從「仁」是人生的生命價值所在。「仁」不是物質價值,它不像水、我的價值一樣與人的生活利益直接相關,可以滿足人的生活需求;「仁」是精神價值是「心之德,愛之理」。 藝術與社會 朱熹強調「怨」與情感表現的關係,但又認為情感的表現應符合「中和之美」的原則。朱熹認為,狂熱的情緒衝動是不利於個體感情和諧,健全發展的,因此,通過藝術的交流來協調人們的社會情感,使個體與社會群體和諧、協調的發展,是朱熹審美教育思想的主要特徵。 結論 以美育作文人格整體的目標,培養全人的教育,落實精神文明的提升,促進社會祥和。美育活農捨本逐末,泥於小節,而應該起精神力量、拓展恢宏眼界的人生大道。 追求美的人生,現在社會越趨繁忙,生活腳步快速,功力取向為主,比取當初朱熹的物質生活,現代人似乎什麼都有,然而,最缺乏的反而是心靈的美感,而那才是真正快樂的泉源。精神層面的空虛與貧乏,使社會問題一觸即發,如何使人能進於真正玩滿的、喜樂的、自由的意境,是現代人必須思索的問題。「人文的美譽思想」可以說是朱熹美育思想在現代所具有的價值。 參考資料 《中國哲學思想史-宋代篇上冊》 羅光著 台灣學生書局 《中國哲學思想史-宋代篇下冊》 羅光著 台灣學生書局 《孔孟月刊》 87年9月 朱熹的美育觀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