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客觀的知識立場?---從演化論談起
2007/12/18 23:36:06瀏覽1046|回應0|推薦8

客觀的知識立場?---從演化論談起

()、從知識論談演化論

認識論(epistemology )強調的是對於認識知識的真理有其一定的模式和方法,對於方法而言,所謂的認識,是在對外在事物的一種了解的反省。反省的基礎在於邏輯規則的正確,但是對於知識而言,什麼才叫做,相比於認識論的理論而言,仍然模糊不清,因此如何從知識談到知識論,再由知識論的方法,也就是認識的理論,進一步提到演化論。

因此,本文試著將由經驗主義的立場,去觀察知識的立場客觀性。由十九世紀生物學家達爾文(C. Darwin) 開始,論及生物的生命以及演化,在科學史上,我們是否能夠定義,他所觀察的是否以經驗的歸納,而得出生物演化的規則? 所以本文以演化論為例子,觀察知識立場的客觀性。

()客觀的認識?

經驗主義(empiricism)由英國哲學家洛克(J. Locke)開始,提出認識事物的一套經驗法則。經驗主義的基本立場就是一切知識皆由感官經驗而來,也就是說,經驗就是知識的基礎、知識的開始。我們所有的知識都是由感官經驗而來,而我們的感官經驗會形成什麼樣的知識,則必須由外在世界所給予感官刺激、反應而獲得的。例如:當我看見一朵花是藍色的時候,我看見的是「藍色的」、「花朵」這樣的實際感官所經驗到的經驗。

不過,對於經驗所認識的事物,我們所知道的是這個東西的本質,或者是說我們所知道的只是東西表面的現象而已?這都是我們從外在現象認識得來的。經驗主義也談到客觀真理,但我們不可能追求到客觀真理,如果以經驗主義的立場的話。假如現在A處有一棵樹,任何人看到都知道那是樹,如果經驗主義為真的話,我們一切知識都源自於我們的經驗,因此A處有一棵樹的這件事情,我們認為A處有一顆樹的這件事情源自於我們的經驗,我們經驗的認識就是感官經驗。

因此,對於所謂的認識外在現象,如果真的由現象來去認識一個物質,那麼,經驗主義的立場與唯物論是否有所相同?本文以為,對於客觀知識來說,經驗主義所認識到的,可能是感官經驗所認知道的「客觀」。如此,就經驗主義而言,生物世界的變化,也是否由外在表象的顯現,而經由人類感官所認知?相較於經驗主義,比較能夠觀察到的例子是以「生物演化」最為明顯,因此,接下來試著對演化論提出是否有客觀性的探討。 

()演化論的立場

生物在地球上經歷長久的時間,由少數構造簡單的原始生物,緩慢的演變和繁衍為多種構造複雜的生物之過程,稱為「生物演化」。由於外在改變是物質所影響的,這影響所造成的是物體或物值的內在改變。例如:樹越長越高,長頸鹿為了吃樹上的葉子,改脖子的長頸鹿難以生存,長脖子的長頸鹿吃的到食物得以繼續生存。這是由於外在環境所造成的,為物質改變演化。同樣的,物質演化影響生命或生你結構改變。所以可推論出,只有物質可以影響生物的發展發現。

演化是怎麼來的(達爾文的立場)

1.          物種隨環境的變動而改變。

2.          生物是以長期連續性的進行演化。

3.          生物個體間會有遺傳性「變異」產生。

所以演化是隨機的,我們的感官經驗會變成什麼樣子(例如感覺酸味或是甜味),這些都為了適應環境,而環境變化是隨機的。因此,為了表示我們的感官經驗是如何造成的,環境的影響就非常的重要。而變化會有隨機的問題,因此,生物演化的環境變化不是因為心靈或精神的影響所改變。是因為精神和心靈是內在的行為,而不是內在行為改變,也就是說是外在行為造成改變。而外在行為,就是環境的變化,其隨機的意義,也就成為一種所謂生物演化中爭議性的客觀問題。客觀真理是真的在那個地方也確實有這樣的性質,演化是來自於適應環境以及突變,突變是隨機的,環境的變化也是隨機的,因此追回到最根本處,我們這些知識的起源都是隨機所造成的,也因為如此,我們怎麼可以依照這樣的隨機因素來斷定某一東西是真實真理的。

比方說A(遠古時代)因氣候環境變化演化成BC兩條路徑,這兩條人類演化路徑演化出兩種不同類型的感官知覺,當在同一時間時,BC都在看同一棵樹時因為在世界認識的不同,對於樹的認知也會有所不同,當他們同時表達這棵樹時,所用的解釋一定是不一樣的,但是他們看到的同一個東西在外在世界是一樣的,但是他們得到的感官經驗是不一樣的。

這個命題假如是客觀真理的話,又不能說這兩句都是客觀真理,因為這兩句如果都是客觀真理的話,表示不客觀,因為這兩個點顯然是不一樣的。

()從經驗主義談演化論

    由於經驗主義主張知識都是由外在的感官經驗而來的,外在事物是會改變的,改變的方向是隨機的,因此,生物存在於隨機的環境中進行演化,因不同的外在事物形成不同的變化,所以隨機的變化可能造成不同的認知體系。

    舉一例子:人類為了適應不同環境而演化出不同的膚色及外觀,因此有如下的特點:現代人區分為蒙古人種、高加索人種、黑人種,均屬於同種(Homo sapiens),彼此間都能通婚,並生育子女。因為在外表上的顯著差異,而區分為不同的種族。

例如:(1)膚色棕黑是為了防護赤道太陽光的紫外線傷害而演化出來的保護色。

(2)膚色淺白可使生活在陽光不足區域的人能多吸收日光以製造維生素D

(3)澳洲土著與非洲人的膚色都是棕黑色,但澳洲土著的基因與亞洲人相近,與非洲人則較為疏遠。

如下圖所示:

現代人之種族區分及性狀特徵

種族

蒙古人種

高加索人種

黑人種

分佈

中國人、日本人、 美洲印地安人、 北極愛斯基摩人、 中南半島印度尼西亞人

歐洲、地中海、近東、 北非、美洲

撒拉拉沙漠以南的黑人、 移居美國的黑人

膚色 

黃皮膚

淺色(淺褐、淡紅、白色)

黑皮膚或深棕色

頭髮

平直、頭髮黑色 

捲髮或平直, 頭髮黑色、棕色、金色 

卷髮、頭髮黑色

體毛

稀少

濃密

稀少

眼瞼 

單眼皮

雙眼皮

雙眼皮

唇型

中型

中型或薄唇

厚唇

眼睛 

棕黑色

藍色或灰色

黑色或棕色

乳房

女性乳房較小 

女性乳房呈半球型

女性乳房呈錐形

()結論

感官經驗不是騙人的,而已感官經驗所認識的外在事物,是能夠以感官所認識的基礎而去認知,所以由外在事物的認識上,可以了解到由感官經驗的變化,隨機是必然的。而演化論,透過經驗主義的這一個方式,觀察到生物的演化也可能是無法按照規則演化,而生物演化的發展方向,則可視為隨機的。

( 創作另類創作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elen2004tw&aid=1466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