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4/01 11:33:12瀏覽420|回應0|推薦6 | |
季氏旅於泰山。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 對曰:「不能。」 子曰:「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 [語譯] 季孫氏在泰山祭祀。孔子告訴冉有說:「你能不能挽救這件違背綱常倫理的事呢?」 冉有說:「不能。」 孔子說;「真是悲哀啊!泰山的高度是外表的高度,卻不如林放的內在的德性高。」 1.冉有正擔任季氏的家臣。 2.旅祭泰山,這本是天子、諸侯的祭禮。 3.這段對話是說:有形、看得到的地位及名利,都不如品德來得高。 [讀後心得] 論語的這一段記載感覺好像我們看電視劇一樣,胡亂轉台,正好轉到一齣沒有看過的連續劇,不知道前面演些什麼,就看到了孔子對他的學生冉有說,你能夠挽回拯救這個局面嗎?然後冉有回答,不能。孔子又說了,真是悲哀,難道泰山會比不上林放這個人嗎?看了這段對話實在看不懂有什麼好看的,趕快又轉到別台看有沒有好看的節目。我以前讀中學的時候有一門課,叫做中國文化基本教材,第一本就是論語,但這套教材裡面的內容都是經過刪減過的,像論語內容都是ㄧ段一段的,有些讀起來就會像這一段一樣莫名其妙看不懂,其實論語不能夠從中間去讀的,要從頭讀,我們如果從八佾篇一開始就讀,對當時所發生的事情去解讀,就知道孔子當時為什麼會講這段話了,然後這段話其中的智慧就會容易明瞭。我們現代人因為沒有耐心去這樣瞭解,所以學校的教材,只好選ㄧ些容易看懂得來教,這些話不需要有當時的歷史背景,就容易講的通的。 這一段的季氏與前面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是同一個人,在孔子的那一個時代,魯國有三大權臣,孟孫、仲孫、季孫這三個權臣,因為政權都操縱在他們的手上,所以國君都拿他沒有辦法。泰山在當時人的觀念認為泰山有神明,國家的領袖政治太平了,就會到泰山去祭告天地,也就是「封禪」,到泰山祭告天地只有國君才可以的,季家到泰山說是要去打獵,實際上是想要造反,到泰山祈求神明的保佑。孔子是頭腦清楚的人,知道神明是如何產生的,智慧正直的人,死而為神,泰山乃東獄之神,既然智慧正直,怎麼可能會幫助季氏造反。難道神明會比不上林放這個人?林放之前有請教孔子什麼是禮的根本,表示這個人本質還不錯,但還比不上神明。所以孔子藉此打了這樣的一個比方。 不用說是當時的季氏頭腦不清楚,生處在現代的我們一樣不清楚,之前我們臺灣流行大家樂、六合彩、玩股票,大家都擠到廟裏求神拜佛保佑重大獎,賺大錢。神明知道賭博是不對的,怎麼可能會幫助你去犯錯。就算會賺大錢中大獎,也是這個人過去生中所種的因緣福報而已,福報享盡了就沒有了。神明可一點都幫不上忙。這一段所引申的智慧就在此。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