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3/27 10:44:39瀏覽340|回應0|推薦4 | |
你理性嗎 ? 感性與理性的差別是 - 理性是冷靜面對事實、就事論事,以吉凶利害為考量,感性則多數憑感覺去處理問題,往往不顧後果,經濟可能是事前理性數學模型的計算與推估,事後經濟活動的結果,那是理性的,但也可能是口號或空想,那是感性的,結果與理想差距會讓人受傷無法平衡,理性與感性的平衡對每個人的生活很有幫助,但如果偏頗一方會出亂子,給社會帶來不安。 先談談蔡英文的參選宣言吧 ! 她說台灣社會過去引以為傲的是階級流動、是均富,但現在已經被「富者恆富、貧者恆貧」的趨勢給取代,這是理性分析的結果還是感性的口吻呢 ? 如果從較長遠的歷史來看,清代的台灣基本上是唐山客與山地族,結果許多彰閩外來客以欺騙手段騙走了山地族的大量土地與生活依賴,再看日本統治台灣階段,連上學都分內地與本地富家的小學校或公學校,台灣的窮困人家哪有讀書識字的機會,大學更是富貴人家的禁臠,平民百姓恐怕是夢想也不敢的事 ( 民進黨的取捨標準是凡事悲情 228 ,有事馬英九負責 ) ,至於蔣介石的戒嚴時期大致上只有外省與本地人之分,但因為戰後的經濟凋敝也較無階級之分,到了國民義務教育的民國五十七年開始,台灣才真正因為就學機會的普遍性而讓階級流動有了活水,蔡小姐應該也是不用考試進初中而享受國中教育的一代,接著台灣的外銷與經濟開拓,及接下來的科學園區產業政策才讓台灣經濟有了新風貌,也讓國民有了政治上的發揮機會,從黨外風起雲湧及民進黨的大量參選,政治人物佔據了大量政治職位,台灣的階級不是哪時候才產生明顯的變化 ? 在地方或中央不就是須靠政治或財團家族,才有機會從政?平民人才何時能有參與政治的機會? 就是因為李登輝為鞏固自己的政治地位,大量結合財團與地方包工程政治勢力,讓台灣的公產大量流入少數集團,而這趨勢在民進黨的八年執政期間,為禍更劇烈,舉國上下交爭利,讓國家財產明顯落入私人口袋,這些事實蔡小姐怎都不檢討呢 ? 所以我認為不是她被矇蔽心智就是黑白顛倒,馬英九執政這三年中,雖然貧富差距和貧窮家戶數都創下了歷史新高,但這不是前面留下的爛攤子嗎 ? 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改正前朝的錯誤都很難了,又怎會馬上有結果,倒果為因的推斷只能讓人懷疑她是否是理性,願意檢討過去,承擔錯誤,真心悔悟,否則口是心非必然給台灣更大的災難。 再來談核電與經濟的問題,歐美的現代科技文明建立在發動機與發電機的基礎,越發達的結果就是石油被高度開發,全球廣建核電廠,如果把石油與核電廠都去除,現代文明勢必回頭,可能大家都需嚴肅面對,你願意嗎 ? 如同 2008 年的全球金融大海嘯導致各國經濟迅速萎縮,國民大量失業,各國政府只好祭出量化寬鬆政策以刺激經濟,但其中也不是沒有代價,基本上就是通貨膨脹,處在許多兩難的抉擇上,不該理性以對嗎 ? 日本核災引發全球反核議題再起,又引發政治人物對反核的明確表態,甚至蔡英文已經大膽聲明如果當選將即刻著手廢除核電廠,雖然已有日本核災這麼重大的災難擺在眼前,不過,該不該反核應該更要理性以對,雖有政治上、情緒上、專業上的不同考量與理由,但重大的問題該聽誰的呢 ? 誰又能最後拍板決定呢 ? 當然民主時代,人民有最後決定權,但是不論反核、擁核,台灣人民幾乎完全欠缺相關專業知識,他們根本不清楚反核或是擁核的後果與代價,更不知道目前核電廠的安全防護足夠嗎 ? 對於一旦核電廠附近也發生規模八、九的超級地震,人們該如何應變,風險與後果該如何承擔更一無所知。 台灣,不論石油、天然氣或煤一概依賴進口,經濟命脈可說是掐在他人手中,除去石油與核電,台灣的經濟將只能靠人力創意或天然資源,大家都同意回歸清貧時代嗎 ? 而核電廠設廠完成後,除核燃料外一切至少是掌控在自己的核電,除了核廢料處理、核電廠除役的成本、外在因素造成核電事故外,核能發電成本遠比火力尤其天然氣發電低廉,對國計民生乃至產業的國際競爭優勢都有極大助益,但問題是到目前為止爭論益發擴大,各類團體各有堅持而且互不相讓,也讓台灣不斷陷入惡鬥的困境。 近年來全球暖化成為公敵,台灣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過高而無計可施,火力發電的溫室氣體與汙染排放量都是數一數二,即使我們不惜鉅資,多蓋幾座大型火力發電廠取代核電,但台灣卻可能變成惡劣的世界公民,不斷增加排放量,影響所及,出口商品可能受到抵制,經濟大受影響。至於水力發電,目前在國內發電比例上仍低,也算是乾淨的電力來源,但問題是水力發電要蓋水壩、發電廠,對生態的破壞嚴重,更重要的是台灣大部分溪流短而陡,稍微可開發的溪流也都已有水壩、發電廠了。台電廿年前想在東部大濁水南北溪處蓋電廠,但效益低而破壞大,最後無疾而終。政府要在南部蓋個水庫,也是一搞十多年還難過關。顯然,水力發電也不是答案。至於風力、太陽能等乾淨的再生能源雖是好方案但是時機還不成熟,現實上這些能源穩定度仍不夠成本也還高,更重要的是台灣地小人稠,找不到廣闊無人、可供「種電」的土地。至於潮汐、地熱等,則更是距離成熟的商業運轉仍有距離。 至於供電的供給面如果難找解答,看看用電的需求面能否人人犧牲一些來降低電力需求,方法包括產業外移、人口減少、限制用電,但今日台灣不是共產的配給制生活條件下,另外就是差別取價,固定的供電但價高者得,或許讓電業自由化也不失為解決之道,但如果真是如此,資本社會的用電貧富階級不就又出現了嗎 ? 又想有電用,又不想犧牲安全,那就需要認真做功課,讓理性思辯出頭,理性的理想條件是絕大多數人民對核電的利害都有足夠的認知,真正有資格在承擔風險與享受利益之間妥善權衡、正確表達其主觀偏好;同時具備足夠的知識及能力在發生意外時以最佳的方式保護自己、減輕損害;並且存在一個真正代表人民利益,不受制於政治立場、意識形態或發電者利益的公正團體,可運用目前存在的最佳專業知識與技術,對每一個核電廠進行嚴密的檢驗與監控,且能隨時提出糾正並貫徹執行。在此情況下,核電的風險可降至最低,而多數人民願為核電之利而承擔此一風險,讓核電與經濟能共存不悖。 理性是經濟社會的基礎,只有理性才能認真看待各種議題的風險與機會,感性可以感動社會的共同感,但是決策卻應該理性評估各方案的後果,成熟的社會必然是要自負後果,看到台灣的言論論壇太多非理性的發言,更多黨派意氣之爭,因此,舉兩個小例想談談理性的重要性,但就希望台灣能存有更多理性的公共政策空間,那才是台灣之福,人民之福吧 !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