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長河落日 ─ 楚漢相爭
2007/02/28 11:33:09瀏覽1659|回應1|推薦6

                

     第六章:楚漢相爭

        漢二年三月,漢王劉邦聽到義帝被項王所殺的消息,認為機會難得便大哭一場而為義帝發喪,並派遣使者通告各路諸侯說: 

「當年天下諸侯推舉義帝為共主。今項羽先放逐而後擊殺義帝於江南,可說是大逆不道。寡人親為發喪,諸侯皆縞素。寡人將發動關內軍,並集合河南、河東、河內三地的兵士,南延江漢而下,和諸位侯王一起討伐殺害義帝的楚軍。」

漢二年春,漢王聚集塞、翟、河南、魏、殷五諸侯兵,一共五十六萬大軍,準備往東伐楚。項王聽到消息,立即下令諸將擊齊,而自己帶精兵三萬人南從魯出胡陵。四月,漢軍已攻入彭城,收刮貨寶美人,每天喝酒聚會。項王乃西從蕭,晨擊漢軍而東,至彭城,到了中午,大破漢軍。漢軍敗走,爭先恐後地跳入穀水和泗水兩條河,楚軍殺了漢卒十餘萬人。漢卒皆南走山路,楚軍又追擊至靈壁東邊睢水上。漢軍繼續退卻,很多被楚軍所擠殺,漢卒十餘萬人皆遁入睢水,睢水被漢卒堵塞住而為之斷流。

項王攻破彭城,漢王逃命,被三層楚軍包圍住。突然間大風從西北刮起,一時飛沙走石,白晝變得有如黑夜,楚軍大亂,漢王乘機和數十騎逃逸。劉邦本想逃到沛縣去接應家人,楚軍卻急追而至,搜求他的家人。劉邦的家人已先一步逃亡,沒能和他相見。劉邦在十萬火急的奔馳途中看到他和呂雉所生的女兒魯元公主正帶著她年僅七歲的弟弟劉盈在大風沙裡沒命似地奔跑,急忙叫這對小兒女上他的座車繼續逃命。但楚國騎兵緊追而至,劉邦狗急沒跳牆,卻把自己這對親生兒女推落車下,滕公夏侯嬰趕緊冒著九死一生跳到車下把他們抱上車。就這樣劉邦推下車滕公再抱上車前前後後一共三次。滕公只好勸劉邦說: 

「雖然要緊急趕車逃命,但總不能就這樣拋棄親生兒女吧?」

劉邦終於同意把兒女留在車上。他不但心腸夠硬而且老命夠大,居然就這樣靠著滿天風沙逃脫了追兵,那一對被老爸整慘的苦命小兒女也總算撿回了小命。但劉邦就是找不到父親太公和妻子呂雉。漢王部將審食其陪從太公、呂雉逃命,他們到處找漢王卻反而碰上楚軍。楚軍把他們帶回去上報項王,項王就把他們押作人質而跟著楚軍行動。

那時呂雉的哥哥周呂侯為漢將在下邑駐守,漢王就逃到周呂侯處,在那裏重新整頓士卒。到了滎陽後,各路敗軍會集在一起,加上蕭何遠從關中徵調過來的一些年齡過老和年齡不足的補充兵員,於是漢軍勉強恢復戰力而和楚軍相峙於滎陽。漢二年六月,漢王立小劉盈為太子,大赦罪人。令太子守櫟陽,很多諸侯待在關中的兒子就聚集到櫟陽來保衛太子。漢軍引水灌廢丘,廢丘降,雍王章邯自殺。

項王西救彭城,追漢王至滎陽,這時田橫也整頓齊軍,立田榮子廣為齊王。漢王兵敗彭城,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逃離漢軍而去投降楚軍,齊國、趙國和魏國也相繼背叛漢而與楚和談。漢二年八月  漢王派韓信擊魏。漢軍駐紮滎陽,建築甬道通汴水,以便從敖倉運輸糧草到滎陽。楚漢兩軍在滎陽僵持不下的時間長達一年多。漢三年,項王數次侵奪漢甬道以斷絕漢軍糧草,漢王恐懼,只好請和,滎陽以西歸漢。

項王本來打算接受漢王的和議。歷陽侯范增卻勸說:

「漢軍現在很容易對付,今天如放過他們,以後一定會後悔。」

項王同意便和范增急圍滎陽。漢王深以范增為患,便採用陳平的「離間之計」以挑撥項王對范增的信任。項王使者來見漢王,本來已準備豐盛食物要款待使者。等見到使者時,陳平故作驚訝說:

「我以為您是亞父派來的使者,原來您只是項王的使者。」

說完就把豐盛食物撤了下來,而以粗糙食物招待項王使者。使者歸報項王,項王就懷疑范增與漢軍有私下往來,而削減范增兵權。范增大怒,說:

「天下事已經大定,君王請好自為之。請大王允許我告老還鄉。」

項王同意范增的請求。范增辭行後還沒走到彭城,就病發骨髓而死。失去范增這位有楚南公真傳的傑出謀略家,項羽身邊已沒有可以和黃石公高徒張良以及白水翁門人韓信抗衡的軍師。

韓信先破魏,再和張耳以「背水陣」破趙,再降燕。韓信兵法精妙,每戰皆捷,威震諸侯。降伏燕國後,韓信派遣使者回報漢王,並建議立張耳為趙王,以鎮撫趙國。漢王同意,乃立張耳為趙王。

項王猛攻滎陽。漢將紀信獻計漢王說:

「事態危急,請讓臣假裝成大王去騙過楚軍,大王可以趁機脫逃。」

於是漢王與數十騎從城西門逃脫,出走成皋。紀信乘黃屋車,傅左纛,在被甲二千人跟隨下,從城東門出,楚兵四面擊之。紀信大呼:

「城中糧食已盡,漢王願意投降。」

楚軍都高呼萬歲。項王見到紀信,問:「漢王在那裏?」

紀信回答:「漢王已經逃出包圍了。」

項王燒殺紀信。

漢王離開滎陽時命令御史大夫周苛守滎陽。楚攻下滎陽城後,生擒周苛。項王謂周苛曰:「你如肯歸順,我封你為上將軍,封三萬戶。」

周苛罵曰:「你如不降漢,漢也會俘虜你,你不是漢王的敵手。」

項王怒,烹殺周苛。

漢王逃出滎陽後,南走宛、葉。九江王黥布已叛楚投漢,漢王得黥布的幫助而得以進入成皋。漢四年,項王進兵圍成皋。漢王與滕公再度一同逃命,出成皋北門,渡河走脩武,於清晨時分跑到張耳、韓信的軍中,兩人都還沒起床。漢王便拿走張耳和韓信的印符而直接指揮兩人的軍隊。張耳沒多久前才被漢王封為趙王,漢王即令張耳守備趙地,然後拜韓信為相國,帶領一部分沒有隨張耳出發的趙軍進擊齊國。楚軍隨即攻下成皋,欲往西挺進。漢王派兵堅守鞏地,使得楚軍不得西進。

漢王派韓信攻擊齊國,項王於是派龍且前往幫助齊國以擊韓信。龍且輕敵在先,與韓信隔著濰水兩軍對陣  韓信夜裏派軍隊用一萬多個沙袋堵住濰水上流,然後以一半軍隊渡水,攻擊龍且,詐敗逃走。龍且果然大喜,認為韓信怕他。便渡水追擊韓信。楚軍還在渡水,韓信趕緊下令移走沙袋,大水沖至。龍且軍有一大半渡不了水,韓信隨即急派手下騎將灌嬰大破楚軍,殺了龍且。齊王田廣亡逃走。韓信追楚軍北到城陽,俘虜了大批楚軍。

漢四年,韓信降平齊國並自立為齊假王。派人報告漢王說:

「齊國偽詐多變,是個反反覆覆的國家,齊國南臨楚國,我如不當假王以去鎮壓住,可能局勢無法穩定。願當假王以便宜行事。」

那時,楚軍正急圍漢王於滎陽,韓信使者到,漢王看完報告後大怒,罵說:

「我被困在這裏,朝朝暮暮就等你韓信來助我解危,你居然不來還竟自立為王!」 

張良在旁邊聽到就趕緊過來輕捏了一下漢王的腳,在漢王耳邊低聲地說:

「漢方戰事不利,大王如何禁止韓信自立為王呢?不如因勢利導,對他好一點,使他安分守住齊國。不然會生變。」

漢王懂得張良的意思,就在韓信使者面前故意說:

「大丈夫平定諸侯,就應該當真王,還當什麼假王!」

於是劉邦派遣張良往立韓信為齊王,並且要求韓信發兵擊楚。劉邦和項羽爭王天下的成敗,兵法和陣法都很精湛的韓信是個關鍵人物。當項王聽到龍且軍隊被擊破時,恐怕腹背受敵,也曾派武濊涉前往說服韓信。韓信不願和項羽合作卻接受劉邦封他為齊王,而所以會有這種結果,則劉邦應歸功於張良的運籌帷幄。韓信接受漢王的封王後終於同意出兵,楚漢戰局逐漸轉成對漢軍有利。

那時,彭越渡河擊楚東阿,殺楚將軍薛公。漢王則得到韓信部隊的幫助,欲渡河南。鄭忠勸說漢王停軍於河內。然後派遣劉賈將兵佐彭越,燒掉楚軍的戰備存糧。

彭越攻下梁地,切斷楚軍糧草的供應線。項王在劉邦主力部隊,韓信軍隊和彭越軍隊三面夾擊之下,決定先解除糧草被斷的危機而親征彭越。他告訴海春侯大司馬曹咎等將領說:

「謹緊緊守住成皋城,漢軍如果挑戰,則千萬不要出戰,你們的主要任務是不讓漢軍往東挺進。我在十五天以內一定會殺掉彭越,安定梁地後再回來和各位將軍復合。」

於是項王領兵往東,進擊陳留、 外黃。

外黃剛開始攻不下。數天後,外黃守軍投降,項王怒,準備坑殺所有年紀十五歲以上的男子於城東。外黃縣舍人的兒子年僅十三所以沒在坑殺之列,勇敢地前往勸說項王說:

「彭越強劫外黃,外黃人恐懼,所以暫且投降以等待大王來到。大王一到,竟要坑殺外黃百姓,百姓豈會對大王有歸附之心?這樣一來,從外黃以東,梁地十餘城百姓皆會恐懼,更不願投降大王了。」

項王居然聽從這位十三歲孩童的規勸,赦免所有外黃那些要被坑殺的人。東至睢陽的各縣聽到這個消息後,都爭先恐後地向項王投降。

漢軍果然如項羽所料數度挑戰成皋楚軍,楚軍不願出戰。就使人侮辱楚軍,忍耐了五六天,大司馬曹咎被激怒,渡兵汜水。楚軍渡河的時候,漢軍突然襲擊,大破楚軍,盡得楚國貨寶金錢。大司馬曹咎、長史董翳、塞王司馬欣皆自刎汜水上。大司馬曹咎,以前是蘄縣獄掾,長史司馬欣也是櫟陽縣獄吏,兩人都對項梁有恩,所以項王信任他們。

漢王引兵渡河,攻下成皋,駐軍廣武,就從敖倉運來糧草。當是時,項王在睢陽,聽到大司馬曹咎軍敗,則引兵西還。漢軍才剛包圍住鍾離眛於滎陽東邊,聽說項王來了,因為漢軍一向最怕項王親自領軍,就紛從險路逃走。

項王引軍西進,與漢軍在廣武相遇,相持數月。

楚軍糧食短缺,項王情急之下,便叫人打造一個又高大又的俎,把劉邦的父親太公置在俎上面,告訴漢王說:

「你如果再不投降,我就烹煮你的父親。」

漢王回答說:

「當年我和你項羽俱都受命於楚懷王,還說『約為兄弟』,所以我的父親就是你的父親。你如真要烹煮你的父親,則請你分我一桮羹。」

項王大怒,欲殺太公。老實的項伯又說話了:

「天下事很難說,為得天下的人常常是不顧家人死活的,所以殺太公於事無補,只是增加禍害而已。」劉邦如此耍賴,項王只好無奈地同意。

楚漢相爭久久相持不決,壯丁苦於軍旅,老弱疲於轉漕。項王便對漢王提議說:

「天下所以紛擾混亂多年,都是因為你和我兩人的爭戰不止。我願意和漢王一對一單挑以一決雌雄,以免天下人民父子痛苦不堪。」

漢王笑笑的拒絕道:

 我寧願鬥智而不鬥力。」

項王就下令楚軍壯士出去挑戰。漢軍就派高手樓煩接戰。樓煩騎術精湛,箭不虛發。挑戰的第一位楚軍壯士衝進百步内,彎弓一箭射來。樓煩兩腿往馬腹一夾,身體往後一仰避開了這一箭,隨即也搭上一箭側身電射而出。楚軍壯士第二箭還未上弦就已被樓煩這一箭射下馬來。漢軍歡聲雷動。項王又派二人出戰也都被樓煩神箭接連射殺。項王大怒,親自上場。只見他手提崩天神戟,催動「千里追風」烏騅神駒,像一朵被暴風颳起的烏雲似地急速衝向樓煩。烏騅速度之快讓樓煩吃了一驚,箭剛上弦項王已衝到三丈之外,樓煩正要把箭射出,突然項王瞋目大喝一聲,樓煩胸口如遭雷擊,一大口鮮血往空中噴了出去。眼看項王長戟就要出手,樓煩抱住那匹已經開始口吐白沫的戰馬,死命地衝回漢軍陣地。項王也不追趕。楚軍歡聲雷動。

漢王詫異之下,派人察看楚軍何人擊敗樓煩,回報是項王親自出馬。漢王大驚,在漢軍眾目睽睽之下,只好硬著頭皮走出來,遠遠地和項王對話。話沒說幾句,漢王就開始數落項王的罪狀說:

「懷王約定先入關中者為王,項羽你負約, 只讓我當蜀漢王,罪一。 

矯殺楚國卿子冠軍宋義而自尊,罪二。

已救趙,當還報懷王,而竟擅劫諸侯兵入關,罪三。 

懷王約入秦無暴掠,項羽燒秦宮室,掘始皇帝墓,私收其財物,罪四。 

殺秦降王子嬰,罪五。 

坑殺秦子弟新安二十萬,而讓三位降將封王,罪六。 

將好地封給諸侯將,而遷徙或放逐原諸侯主,令諸侯臣下爭相叛主,罪七。 

將義帝逐出彭城,卻自己建都,奪韓王地,并王梁楚,多自予,罪八。 

使人陰謀殺害義帝於江南,罪九。 

作為人臣而殺其主,殺已投降軍隊,為政不公平,不信守主上的約定,這些都是天下所不容、大逆無道的行為,罪十。 

諸侯跟從我以義兵討伐你,我大可以用一些罪人去擊殺你項羽,我又何苦接受你的挑戰!  

項羽大怒,伏弩射中漢王。漢王傷到胸部,但他為了怕漢軍驚慌,就故意摸著腳說:

「項羽小賊只射中我的手指!」

漢王受箭創臥牀,張良還是請漢王勉強起來走動勞軍,以安定軍心,不讓楚軍乘著漢王受傷的機會而對漢軍發動猛烈攻擊。漢王走動勞軍一結束,因為箭傷頗重急忙騎馬進入成皋城內。

這個時期,漢軍兵多糧足,項王軍隊卻是兵疲糧絕。漢王派遣陸賈去遊說項王,請項王放回太公,項王不聽。漢王復派侯公遊說項王,項王就和漢王訂約,中分天下,鴻溝以西者為漢界,鴻溝而東者為楚地。項王答應了,就放回漢王的父母妻子。漢軍皆呼萬歲。項王已訂約,就引兵東歸。

漢王也欲西歸,張良、陳平說:

「現在漢已有天下三分之二,而且各路諸侯都來歸附。楚卻是兵疲糧絕,這是天亡楚的大好時機,如不趁機攻下楚國就是所謂『養虎遺患』。」

漢王聽從建議。漢五年,漢王追項王至陽夏南方,和韓信、彭越約定會合共擊楚軍。但到了固陵,韓信、彭越的軍隊卻不願和漢王軍會合。楚軍於是大破漢軍。漢王軍退而自守。漢王跟張良說:

「韓信、彭越兩諸侯不履行約定,你有什麼建議?」

張良回答說:

「楚軍將破,韓信、彭越卻沒有獲得分地,所以他們不履行約定並不意外。大王如果能和他們共分天下,他們一定會出兵相助。大王如果不願意,那事情會怎麼演變就很難講了。我建議大王主動提議從陳州以東到海,都分給韓信;睢陽以北到穀城,都分給彭越。然後讓他們各自為戰,則項羽顧此失彼就容易失敗。」

漢王同意,於是派使者通告韓信、彭越說:

「請合力擊楚。楚國如被我們攻破,則自陳州以東到海封給齊王,睢陽以北到穀城封給彭相國。」

韓信、彭越接受分地的提議,就都回報漢王說:

「請大王現在就出兵進攻項羽。 

漢五年,漢王劉邦全面發動諸侯兵共擊楚軍,與楚王項羽決勝垓下。齊王韓信親自率領三十萬大軍從中正面攻擊楚軍,蓼侯孔熙居左,費侯陳賀居右,漢王領軍在後,絳侯周勃、將軍柴武領軍為漢王後衛。項羽的軍隊只剩下不到十萬,手下已無傑出將領。韓信先正面交戰項羽,不利,後退。接著不慌不亂,帥旗一揮,孔熙、陳賀立即分從左右兩翼夾擊楚軍,戰況逆轉,楚兵不利,韓信大軍再乘機挺進。項羽個人雖神勇無匹卻苦於分身乏術而孤掌難鳴,韓信卻是陣法分明指揮從容若定,數十萬大軍進退有序。於是,最後決定楚漢相爭成敗的垓下關鍵之戰,漢勝楚敗,項羽被數十萬漢王大軍團團圍困於垓下。

曾經叱吒風雲,號令天下,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項羽,此刻卻如甕中之鱉,插翅難飛。

垓下平原,大風陣陣吹起,萬面旌旗迎風招展、簌簌作響,長日已是將盡。


( 創作武俠奇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c80188&aid=777649

 回應文章

提琴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重點頗多
2007/03/10 15:19
這一章太長了﹐重點頗多﹐前面想問的問題﹐到了後面全忘了.....

噢﹐記得一個﹕韓信是真的想自立為齊王嗎﹖他是何時起了叛漢之心﹖是不是因為
他看出劉邦其實才幹不如他自己﹖

為何張良這個聰明人願意全心輔佐劉邦﹖(this sort of remind me of Carl Rove and George W. Bu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