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11/04 20:17:26瀏覽452|回應1|推薦8 | |
這兩天在翻《賴聲川的創意學》,今昨兩天慢慢的看完了七~十章。如同在聽一個睿智的人說話,雖看得吃力,卻倒也在這連日的雨天裡給自己撫平了浮躁。
創意,在這本書裡被高頻率地提及,而我感觸最多的卻是賴聲川傳達給讀者的重要資訊:這個資訊不只被應用於藝術創作上,更多地,他啟發到人們如何去用心看世界的哲學思考。這是我從書中得到的印象最深刻的啟發。 一個真誠的藝術家的創作過程是他向觀眾傾訴的過程,是情感和智慧的自然外露,是一個輸出的過程,而這個過程的前提,是之前的海量積累。 “一個輸出、一個輸入,創意必須有來源,這來源是自己心中的累積,心所看到、所感受到的一切。”——p86第九行。 這就是賴聲川引導我們怎樣去看世界的動機。很喜歡這句話:作家Antoine de Saint-Exupery說: “如果你想造一艘船,不要抓一批人來搜集材料,不要指揮他們做這個做那個,你只要教他們如何渴望浩瀚的大海就行了。” 那麼,怎麼去用心看呢?賴聲川強調,放下“自己”,撇去成見,試著讓自己心平靜下來,漸漸進入“忘我、出神”的狀態中,讓自己心中飽滿建立起的角色自己去跑、情節自然去流動。那應該是一個複雜卻又很自然的過程。這本書裡,引用了不少智者的話,我很喜歡,禁不住抄下來分享。 一行法師說:“如果我們能放下自己,非常仔細地觀看任何東西的心,它會揭露自己。” 放下自己。我很喜歡這個片語,看到這四個字的時候,我觸動了一下。這四字訣映照了佛家所謂的“貪、嗔、癡”三念,想到自我二字,筆者腦袋裡跳出的是:好 惡、偏見、執著,再努力想想:還有經驗,習慣......然而,這些喜惡、和為了順應環境而總結下來的規則是正確的嗎?誰有權利來判斷這些所謂的正確?標 准到底有沒有它存在的價值呢? 我們一生下來就無從選擇地來到這車水馬龍的現世,捲進時光的旋渦裡,本身就被限制、被各樣世俗觀所障,我們看到的事物太容易被別人貼上各式標籤,經過了無數加工才被呈現在眼前,如何能看到它原本的模樣呢? 宗薩欽哲仁波切說:“你是用不偏頗的眼光純淨的觀看事物本來的面目嗎?還是受了老師、朋友、敵人、書籍、報紙、廣告、電視、音樂、宗教、文化等無數的影響,而戴上了有色的眼睛看待生命?” 究竟什麼使我們可以真正看到呢?即使,在我們學會可以單純地去看時,能不能不帶上各種個人色彩的情緒和偏見? 想一想,我理解的是:閉上眼睛看,換句話說,我看不透它,就乾脆不去看,我選擇等待。風水流轉,如果它願意,總會呈現出一個結果來給我。Let it be!畢竟,這種消極樂觀的態度一定程度可以避免自己鑽進牛角尖。而賴先生有更好的方法,他的“如是觀”中提到,“試著去看見事物的原貌”。這與佛道禪修 法內觀有很相近的意思:首先,讓心靜下來,穩定思緒才有可能看到自己的心,看到判斷機制,才有可能下手改變這“看”的機制。回歸到單純的源頭。 而“如是觀”建立在放下的功夫上,要掙扎著擺脫偏見,帶著這種“看”的能力,去積累和創造。 看得真吃力,寫得也很吃力,看來,我還是要先花時間靜下心來去慢慢體會這本書上智慧的話呀! 附:網路上搜到賴聲川的經典作品《暗戀桃花源》的海報,做得很炫啊! 再附:赖声川在书里提到的玛格丽特(Rene Magritte)的绘画就直接挑战我们的视觉,挑战我们如何看的方式,是一个很棒的案例。我google了一些片片,给你们看,真的很奇特: 比如说,在一幅烟斗的画上,她还贴上“这不是烟斗”的标签,直接引导人重新改变感官体验事物的方式。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