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1/04/20 15:43:31瀏覽2514|回應0|推薦3 | |
美玉生煙 - 葉嘉瑩與李商隱
作者:朱玉昌 (漢光教育基金會顧問)
孩子望著月亮尋找廣寒仙子的蹤跡,好奇問著為何「嫦娥應悔偷靈藥」?老人面對傍晚絢麗的落暉,不免感嘆「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膠漆相投的朋儕,常懷「心有靈犀一點通」的溫馨;失戀者,滿心「一寸相思一寸灰」的絕望;遭逢死別的伴侶,傷痛的時間猶待「蠟炬成灰淚始乾」。
凡是熟讀晚唐詩人李商隱詩作的朋友,信手拆句,一生際遇皆得順勢呼應。正因詩句跨越時空,具有人生無處不相通的魔力,無論學識與身分,讀者鮮少不為悱惻流麗的辭藻所吸附而沉吟其中。自宋元以來,李商隱無疑是華人文學史上最「療癒」人心的超人氣作家。
迄今,李商隱遺留的詩作,在唐代詩人裡相對豐碩,依據當代權威學者劉學鍇與余恕誠共同編撰的《李商隱詩歌集解》考證研究,撇開存疑及誤入的作品,實作共計五百九十四首,這些作品歷經千年洗禮,除政治詠史、抒懷詠物、應酬唱和等題材外,最為後世議論及傳誦的,皆是讀來浪漫卻又難辨是否真纏綿的「愛情無題」詩。
由於「愛情無題」系列,貼近人性情感精髓,句句刻骨、字字成淚,在成詩背景上,李商隱蓄意淡化本意不多作解釋,又在商隱粉、愛情迷、研究學者各執己見中,逐漸形成唐詩史上一起最撲朔迷離,意見最為紛歧的「詩謎」謎團。也才有金代文學家元好問總結「詩家總愛西崑好,獨恨無人作鄭箋。」的百年慨嘆。
愛詩人都相信,一位詩人,可以開一方天地;一首詩作,能夠理一番氣象。李商隱創造的詩謎,顯然打破了解詩的思考慣性,即使史學家用尊重史實的治學精神努力還原詩作的原意,終究無法證明其正確性,或許李商隱營造詩謎的意圖,只是把答案留給讀者自行詮釋。關於這部分研究,中國古典詩詞研究巨擘葉嘉瑩先生,便採取西方「詮釋學」(Hermeneutics)的觀點,合理強化自我解讀的行徑並破除了追尋原意的迷思。
葉嘉瑩針對李商隱的「詩謎」分析:「因為你不是那個作者,你永遠不會回到那個作者的原意裡邊去。」所以,沒有一個人可以找到這個作品真正的原始意義。她借德國詮釋學大師伽達默爾(Gadamer)的「詮釋循環」理論解釋李商隱的詩作:「我們自己絕對不可能回到李商隱本來的意思,我給它的詮釋是我,透過我的意識給它的詮釋,從我到作品,最後還是回到我自己來了。」
葉嘉瑩進一步贊同伽達默爾所區分的「本義」(meaning)與「衍義」(significance),質疑作品原來的意思究竟是什麼?她確認這是永遠不會再找回來的。因此,在自己的著作《美玉生煙:葉嘉瑩細講李商隱》中,超越屬於詩謎本義的限制,全部回歸個人所給予的衍義,對應詩謎,多作純粹的字義詳解與用典欣賞。
在看似簡單的字義解說中,葉嘉瑩始終本著史實考證的基礎而賦予詩謎衍義上切合本義的題旨,如膾炙人口的〈燕台〉四首,成詩早於認識「柳枝小姐」之前,以考證後的「時間序」一掃前人混淆時空的幾種追愛之說,她認為〈燕台〉組詩沒有具體的情事,完全是一長串美麗形象和聲音的描述,李商隱只是藉由繽紛的意象來表達追求結果不如人意的感傷。
葉嘉瑩因兒時偶然讀到李商隱的〈送臻師〉「苦海迷途去未因,東方過此幾微塵。何當百億蓮花上,一一蓮花見佛身。」從此便與李商隱結上不解之緣。讀《美玉生煙:葉嘉瑩細講李商隱》,明白的豈止有李商隱生平的成長、愛情、職涯與創作,更清楚的是他的影響力,先不論影響了何人?至少陪伴了葉嘉瑩,詩作也療癒了葉嘉瑩一生。
葉嘉瑩的「夢中得句」巧妙地與李商隱融為一體,看《美玉生煙》,也等於看了葉嘉瑩半自傳的回憶。若說李商隱是「療癒」文學的建構者,那麼葉嘉瑩肯定是運用西方理論重新解構李商隱的第一人。 |
|
( 創作|文學賞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