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說貓晬語
2012/10/26 17:35:40瀏覽254|回應0|推薦2

       

        兒時家住台北鄉下,那是一處百來戶人家聚居的宿舍區,偶爾會有流浪貓跑到我們家裡來。

      只要貓性好、夜裡不吵、又會捉老鼠,我媽基本上會收留;供些剩飯剩菜、拌些魚湯肉湯給牠們吃,但我媽絕不讓我們兄妹摟抱這些貓。因為這些貓,都帶寄生蟲或者身上長著貓蝨。後來有些流浪貓長住下來,成為我們兒時的玩伴。而大多數流浪貓,都只路過而已,總是不久就不知去向。在老媽印象中,貓兒成天舔舐著毛皮,看來很乾淨,可畢竟是「畜生」,不留意時,還會跳上餐桌,或在廚房偷吃東西,所以,我媽對貓的總體印象並不好,根本不想主動飼養。這使得我從小到大,與貓相處的經驗其實不多,對於貓兒,也談不上有多大的愛憎。

      然而我的妻子,卻是從小養貓。待字閨中到現在,養過不下二十隻貓了吧!豐富的飼養經驗,使她打開話匣子,就滿口是「貓經」。我在她的要求下,勉為其難地養了兩隻貓。

      說起我們家這兩隻貓,一隻名叫「咪」,是個小公貓。原產於歐洲,屬「短毛摺耳貓」。另一隻喚作「喵」,是母貓,也屬外來種,寵物店說是原產於美國的「短毛捲耳貓」。 「咪」的身裁修長,圓臉小耳,活像隻小豹,卻無豹子的「英氣」;一雙淺琥珀色圓眼,使牠顯得稚嫩可愛。黃褐色的背脊,白色的肚皮;左腹還有魚形花紋,活像自己就帶著一條魚。牠三隻腳白色,另一隻卻是黃褐色,有如穿錯一隻長襪!都4歲了,只4公斤重;輕巧的身子,使牠彈性特佳,能從地面輕易跳上56尺高的書櫃。

      至於「喵」呢?原為寵物店用來繁殖幼仔的成貓,不知年紀到底多大?恐怕已超過6歲了;店家靠牠努力生產,到底讓牠懷過多少胎,恐怕老闆自己也搞不清。我原先飼養一隻小公貓,正是牠生產的,不幸兩年前自公寓九樓墜地而死。妻子難過極了,跟寵物店老闆商量,能不能買回牠的母親;因為牠倆實在長得太像,簡直一個模子塑出來的。寵物店原已經營不善、都快倒閉,老闆當然樂意把不會有人要的母貓賣給我們。

      這隻「喵」,有著一身灰白色的短毛,夾著深黑斑紋;一對招風耳、斜斜的三角眼,使牠看起來土氣,卻很討喜。牠拼命吃、拼命吃,使過度生育、顯得鬆散的肚皮已被脂肪撐滿,現在體重已經7.7公斤,直逼8公斤大關,胖胖躉躉的身子,是隻典型的大肥喵。喵初來我家時,咪表現得很有「風度」。牠東瞧瞧、西瞧瞧;前聞聞、後聞聞,然後作勢揮出貓掌撩撥,不料喵只是文風不動,「貓視眈眈」,然後瞬間重重發出一聲貓吼:「嚇!」就嚇跑了咪。經過這麼一過招,便江山底定了。咪從此臣服在喵的威嚴下,牠東舔舔、西舔舔,活像個小太監;而喵則使出一副老佛爺的姿態,坦然接受小李子的侍候。

      有一天夜裡,客廳突然傳來嬰兒的哭聲,我與妻子都醒來探個究竟。原來是鄰居太太在婦產科醫院生產,晚間把嬰兒帶回家。兩隻貓都神經兮兮地跳到窗邊傾聽,然後學著發出嬰兒的啼哭聲,學得維妙維肖,真是讓我們啼笑皆非。妻子決定將計就計,要兩隻貓開始學叫媽。她耐心地做口頭示範,連續好幾個星期、也不知叫這兩隻貓多少聲媽,終於在某日清晨,兩隻貓使出貓掌、輕敲臥室的門,我們家小公貓,咪,竟然會發出「媽媽」的叫聲!妻子樂不可支,連忙各賞一罐鮪魚罐頭。從此,咪會叫媽。

      妻子從事兒童鋼琴教學,自己也得每天練琴。咪有本事跳到琴台上,就在琴聲中打盹。不過,當妻子用力彈出琶音時,咪一定會跳開。因為琶音比較吵。這時,牠馬上會到我的桌邊,成為我的書僮。牠就在我書桌一角,靜靜躺著打盹。那喵見狀,也一定要跳到我的膝上,跟著靜靜躺臥。

      妻子說:「你對狗兒示好,狗兒會覺得這個人一定是世界上最好的主人!你對貓兒示好,貓兒只會覺得自己一定是世界上最好的貓,所以主人才這麼愛我!」

      的確,貓其實很有個性,當牠不想被抱時,一定會掙扎著逃開;當牠想親近你時,卻鐵定黏著你不放,在你周邊磨蹭不停。 養貓的好處,還不止是有貓的地方絕無老鼠;其實養貓之後,我們廚房的蟑螂全都不見了。因為晚間如有任何蟑螂膽敢出現,準被這一對寶姊弟逮個正著,然後被玩到生不如死為止。所以我們家的蟑螂,也都集體逃亡了!

      貓的存在,應是造物者送給人們最佳的禮物吧!牠倆使我變得心思細膩、行止柔和。看著兩隻貓那種無辜、卻充滿情意的眼神,總覺得世界上還有什麼動物比貓更可愛?兩張看似缺少變化的貓臉,卻如此充滿蘊涵。我終於體會到養貓的樂趣。

      入冬了,妻子懷中抱著咪,我的膝上坐著喵。當我們四雙眼睛都盯著電視看節目時,我的心中與手中,同樣感覺溫暖。  2010.11.05    原載百度網:「韓孟子的藝文空間」)

( 心情隨筆雜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amenzu001&aid=6985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