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12/21 21:16:02瀏覽571|回應0|推薦1 | |
教觀綱宗科釋序文 教觀綱宗科釋序文 大教東漸弘宣義趣者。 大教東漸弘宣義趣者。 代有其人。 代有其人。 自魏至晉。 自魏至晉。 略從敷揚。 略從敷揚。 而教義未備。 而教義未備。 由宋迄陳。 由宋迄陳。 南北諸師。 南北諸師。 而紛然興起。 而紛然興起。 或祖承名匠。 或祖承名匠。 或思出神衿。 或思出神衿。 遂判一代聖教而為頓漸不定。 遂判一代聖教而為頓漸不定。 更於漸中或分二時三時。 更於漸中或分二時三時。 乃至五時之殊。 乃至五時之殊。 或立四宗五宗。 或立四宗五宗。 以及一音之異。 以及一音之異。 或述疏通經。 或述疏通經。 或宗經立論。 或宗經立論。 莫不自謂握靈珠而揮彌筆。 莫不自謂握靈珠而揮彌筆。 奚知競共執瓦礫以作至寶。 奚知競共執瓦礫以作至寶。 以權礙實。 以權礙實。 將偏害圓。 將偏害圓。 如來設化之道。 如來設化之道。 反因以隱晦。 反因以隱晦。 而出世本懷之旨。 而出世本懷之旨。 更難以窮究矣。 更難以窮究矣。 不有聖智。 不有聖智。 孰能並群言之蕪塞。 孰能並群言之蕪塞。 而彰聖教之旨歸乎。 而彰聖教之旨歸乎。 唯吾聖祖天臺大師。 唯吾聖祖天臺大師。 靈山親承。 靈山親承。 大蘇妙悟。 大蘇妙悟。 了法無遺。 了法無遺。 昭若天日。 昭若天日。 依龍樹之心傳。 依龍樹之心傳。 循法華之妙旨。 循法華之妙旨。 立五時八教。 立五時八教。 判釋東流一代聖教。 判釋東流一代聖教。 罄無不盡。 罄無不盡。 俾權實理彰而偏圓立辨。 俾權實理彰而偏圓立辨。 使一代教觀、悉歸於正。 使一代教觀、悉歸於正。 故梁內翰雲。 故梁內翰雲。 治世之道。 治世之道。 非仲尼則三皇四代之制。 非仲尼則三皇四代之製。 寢而不彰。 寢而不彰。 出世之道。 出世之道。 非大師則三乘四教之旨。 非大師則三乘四教之旨。 晦而不明。 晦而不明。 柳宗元雲。 柳宗元雲。 去聖逾遙。 去聖逾遙。 異端並起。 異端並起。 唯天臺大師得正其傳。 唯天臺大師得正其傳。 以是言之。 以是言之。 有尊大師為東土迦文者。 有尊大師為東土迦文者。 良有以也。 良有以也。 大師滅後。 大師滅後。 弟子章安。 弟子章安。 結集遺言。 結集遺言。 編為部教。 編為部教。 自成一家。 自成一家。 不與他同弘其道者。 不與他同弘其道者。 代不乏人。 代不乏人。 迄唐末五代。 迄唐末五代。 有高麗諦師准大部之旨出教儀二卷。 有高麗諦師準大部之旨出教儀二卷。 而于初機不無小補。 而於初機不無小補。 但僅明判釋之方。 但僅明判釋之方。 且於觀道未甚完備。 且於觀道未甚完備。 是以旭祖歎雲。 是以旭祖嘆雲。 四教儀出。 四教儀出。 而台宗晦。 而台宗晦。 指月錄出。 指月錄出。 則禪宗昧。 則禪宗昧。 則教觀綱宗不得不作也。 則教觀綱宗不得不作也。 茲書教觀並明。 茲書教觀並明。 無單只之弊。 無單只之弊。 所以發軫。 所以發軫。 即拓教觀為自行化他之要。 即拓教觀為自行化他之要。 次乃詳辨五時通別。 次乃詳辨五時通別。 為判教收經之方。 為判教收經之方。 明化儀。 明化儀。 則有部有相。 則有部有相。 令識頓漸名同。 令識頓漸名同。 而部相自殊。 而部相自殊。 論化法、則有解有行。 論化法、則有解有行。 俾知權實雖異。 俾知權實雖異。 而各有所歸。 而各有所歸。 約行名位。 約行名位。 而四教各分六即。 而四教各分六即。 約門論觀。 約門論觀。 而四教各具十乘。 而四教各具十乘。 其餘小大偏圓之目。 其餘小大偏圓之目。 判釋教證之軌。 判釋教證之軌。 莫不畢備。 莫不畢備。 所要皆具。 所要皆具。 可謂教海之司南。 可謂教海之司南。 禪門之關鍵也。 禪門之關鍵也。 第以文顯而義深。 第以文顯而義深。 辭略而意廣。 辭略而意廣。 雖旭祖自著釋義。 雖旭祖自著釋義。 發明其要。 發明其要。 大體既陳。 大體既陳。 而細目未備。 而細目未備。 上智者、開卷了然。 上智者、開捲了然。 童蒙類、于斯尚壅。 童蒙類、於斯尚壅。 由是不惴翦陋。 由是不惴翦陋。 隨文分科。 隨文分科。 逐句略釋。 逐句略釋。 而名科釋者。 而名科釋者。 意在此焉。 意在此焉。 修自發心聽講以來。 修自發心聽講以來。 得因斯典而得窺山門堂室。 得因斯典而得窺山門堂室。 是以欲廣其傳。 是以欲廣其傳。 誘諸初學。 誘諸初學。 鹹獲教觀之旨。 鹹獲教觀之旨。 具識解行之方而已。 具識解行之方而已。 曷敢以期達士披讀者哉。 曷敢以期達士披讀者哉。 民國二十年歲次辛未二月臺宗後裔靜修書于雲居聖水之禪室 民國二十年歲次辛未二月臺宗後裔靜修書於雲居聖水之禪室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