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4/26 21:49:47瀏覽7391|回應5|推薦39 | |
文/黃淑文 只要有愛,一切都有可能。 在藝術史上,很少有藝術家像夏卡爾,不斷的往心靈深處挖掘愛的美好,哪怕經歷再大的苦難,都可以化為幸福的珍珠,透射出愛的光芒。 令人敬佩的是,夏卡爾的愛,是從痛苦和苦難中淬煉而來。打從出生被視為死胎,在俄國貧困的猶太家庭中長大。成年後經歷俄國大革命、兩次世界大戰,猶太民族被迫害屠殺的苦難,兩度為藝術流亡。夏卡爾在九十八年的人生歲月,經歷生命種種磨難,卻始終在絕境中萌芽,將痛苦化為創作的沃土,在畫作裡展現永不放棄的勇氣。 愛,就是全部,是一切的開端 這個世界帶給夏卡爾一生坎坷,夏卡爾卻用顛沛流離的一生,歌頌愛與幸福回饋給這個世界。難怪畢卡索說「夏卡爾的內心一定住著一位天使」。這個「天使」,正是夏卡爾的愛人蓓拉。 夏卡爾在二十多歲時,愛上珠寶商女兒蓓拉,家境的懸殊,原本不被看好,兩個人的愛情卻克服門戶之見。1915年夏卡爾二十八歲生日那天,蓓拉帶著自己採集的鮮花前來慶生,驚喜萬分的夏卡爾,以跳躍般飛起來的狂喜,伸長脖子還繞個大彎親吻貝拉,表達內心的濃情密意。超現實的筆觸,畫出了飄飄然的幸福,也展現愛情的力量,足以「打敗地心引力」,飛躍現實中任何的藩籬。 - 愛,是夏卡爾的全部,是創作的源頭。這幅1923年所繪的《生日》畫作,不僅描繪夏卡爾當時生日的喜悅,也蘊含蓓拉為他帶來愛的花束和愛的渴望。如同夏卡爾在自傳所描繪:「我只要打開窗,藍色的空氣、愛情以及花朵,便會隨著蓓拉一起進入畫室….有很長一段時間,她彷彿飄浮在我的畫中,引導我的藝術創作。多虧有她的建議與讚嘆,我才能完成許多畫作。」 1915年生日過後,夏卡爾終於如願和蓓拉走上紅毯。無奈一次大戰爆發,夏卡爾被困在俄羅斯長達八年,卻因擁有蓓拉的愛情,超越所有戰亂帶來的痛苦。在《花束中的戀人》這一幅畫中,可以看出夏卡爾目不轉睛凝視著愛人,用團團錦簇的鮮花,緊緊包裹著兩人濃濃的愛情。愛,變成夏卡爾抵禦槍砲,最強大的力量。彷彿再怎麼無情的烽火,也拆不散在畫面中緊緊相偎相依,合而為一的愛侶。 《艾菲爾鐵塔的新婚夫婦》是夏卡爾於1928年展現愛與幸福的典型代表作。畫面中他與愛妻沉浸在當年新婚的甜蜜,不論是窗外飛進來的天使,帶來祝福的花束和美酒,看得如痴如醉傾倒九十度的大樹,還是窗外喜氣洋洋的「紅色地毯」,彷彿連艾菲爾鐵塔都沾染紅色喜氣,見證兩個人的愛情。 蓓拉一直是夏卡爾創作的謬思女神,可惜在二次大戰為了躲避納粹的迫害,與夏卡爾流亡美國紐約,戰爭結束後一起重返歐洲,原以為兩人終於可以回復恬靜簡單的幸福,卻沒想到蓓拉竟不幸染病離世。失去摯愛的夏卡爾,悲慟萬分,一直無法忘懷蓓拉,久久無法再拾起畫筆作畫。即使後來再娶英國女子維吉尼亞,在畫作出現的新娘,面部卻同時交疊著維吉尼亞的側臉和蓓拉的正臉,顯現夏卡爾對蓓拉一直無法忘情。 蓓拉是夏卡爾記憶裡,永不凋零的花朵。每一道思念,就像蓓拉在另一個世界,為夏卡爾捎來愛的種子。因此,在夏卡爾的畫裡,總是開滿了燦爛的花束。對他而言,「花就是一種能在幸福之中發出光芒的生命」,宛如天使守護著每一對愛侶,讓彼此的愛情長長久久,永不分離。 愛,是找到心靈原鄉,乘著夢想飛翔 有人說,夏卡爾總是透過「愛的稜鏡」看世界,因此能折射生命所有的傷悲。正因內心那一股源源不絕愛的湧泉,夏卡爾總能將過往的記憶儲存在心上,化為各種繽紛的色塊。「畫作裡一再重複出現的戀人、花束、故鄉、動物、小丑與提琴手,宛如記憶的萬花筒」,每一次輕輕扭轉,往內心深處探尋,就會重新組合出不同的意象,為生命找到不同的出路,成為夏卡爾在困境中心靈的寄託。 很特別的是,不管是巨大的花束、或者是公雞、乳牛或馬,漂浮在空中的人和天使,都常常以不合邏輯的比例,倒置或墜落的形式出現在夏卡爾的畫裡。對夏卡爾而言,他覺得人的心靈所感受到世界,比眼睛所看到的現實還要真實。因此,生命可以倒過來看,出現另一種心靈視角;人也可以在空中漂浮,讓生命自由起飛。 其實,夏卡爾在年少時,就喜歡沉浸在這種超自然的世界,看到各種「心靈風景」。他在小小年紀,就曾經頑皮的向上帝禱告:「神啊,如果你真的存在,請把我染成藍色….讓我變成月亮吧!」上帝並沒有向夏卡爾證實祂的存在,卻讓夏卡爾在畫中把自己變成各種美妙的化身,乘著夢想的翅膀飛翔,找到自己心靈的原鄉,以及根深蒂固的猶太母體文化。 夏卡爾待在故鄉的歲月並不長,但故鄉的一景一物卻不斷重複出現在他的畫中,彷彿透過手中的畫筆,穿越時空,生死不渝的守護這塊生命的原鄉。《我與鄉村》這幅畫作,主要是描繪夏卡爾年少的故鄉維台普斯克裡的教堂、扛著長柄鐮刀的農人、擠牛奶的農婦…等農村的景像。 畫面中綠色臉孔的男子(暗喻夏卡爾本人),從白色公牛的眼裡,看到自己對故鄉的情感和鄉愁。而白色公牛彷彿聽得懂夏卡爾的心靈語言似的,帶著溫暖的理解和微笑,讓流亡他鄉的夏卡爾在異地,仍然能用雙手緊緊抓住故鄉的根鬚,長出新葉,開出生意盎然的小花。 從夏卡爾的畫中,我們深深感受:「在藝術與生活中,一切都是有可能的,只要愛是它們的基石。」不管是在法國,還是在美國,夏卡爾終其一生都沒有忘懷他生命的原鄉,總是在烽火戰亂中,用手中的筆,乘著夢想飛翔,尋回故鄉最美好的記憶,相信「愛」一定能超越一切,帶領人們通過痛苦,找回幸福。 正因這種堅信不移信念,夏卡爾的畫作,總是展現無以倫比的力量,用愛溫潤了我們的眼。 ◎ 展覽資訊: * 主辦單位:國立故宮博物院、聯合報系 * 日期: * 時間:09: * 地點: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大樓特展室:台北市至善路二段221號 * 票價:全 票:250元 學生票:220元 敬老票:150元 * 電話:02-8692-5588# 2312 * 網址:http://chagall.ishow.gmg.tw/?unit=exhibition4 ◎ 夏卡爾簡介 馬克.夏卡爾(Marc Chagall)1887年,生於維台普斯克(Vitebsk,現屬白俄羅斯共和國)的猶太家庭。 1915年與蓓拉結婚,並因第一次世界大戰、俄國大革命的動盪,滯留俄國8年。由於夏卡爾的創作自由,不見容於俄國革命之後建立的蘇維埃政權,夏卡爾只好揮別故鄉,為藝術而流亡。 1922年夏卡爾重返歐洲,發現留在柏林、巴黎等地的畫作多已散佚流失,夏卡爾被迫捲土重來,重繪早期作品,重建戰爭毀損流失的心血結晶。無奈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殘殺迫害猶太人,夏卡爾只好於1941年遷居美國以避開戰火,再一次流亡,並於1948年重返法國。 1973年,於法國尼斯開幕的「馬克夏卡爾國立聖經福音美術館」,是法國政府首座為仍在世的藝術家,所設立的國立美術館;1977年夏卡爾榮獲法國總統頒贈大十字榮譽勳章。1985年夏卡爾逝於法國南方的聖保羅德旺斯,享壽98歲。 <圖片摘自網路> |
|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