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孩子 老師帶你們去旅行
2005/12/18 15:06:02瀏覽3472|回應3|推薦20

黃淑文    台灣省文藝節徵文社會組第二名

身為地理老師,常有一年級新生問我;地理課程學些什麼? 

我總會回答:「學地理可以培養一個人對故鄉的情感,而那份感情就是地方文化發展最寶貴的資產。」看著學生似懂非懂的神情,便決定利用假日舉辦一次「鄉土地理實察」。 

以前在台南市南寧國中服務,南寧國中的學童大部份來自灣裡、喜樹地區。根據地理環境的變遷,早期台南市西部是台江內海,在台江內海西緣,有一連串形狀像鯤魚的沙洲,稱之為「鯤鯓」,按照順序排列有七鯤鯓:一鯤鯓是安平,二鯤鯓是億載金城,三鯤鯓是海濱秋茂園……而五鯤鯓即是「喜樹」,六鯤鯓是「灣裡」。 

因此,在鄉土地理實察之前,便和學生們討論灣裡、喜樹地名由來,以及灣裡「萬年殿」、喜樹「萬皇宮」建廟的典故。 

經過學生們回去請教父母,以及考據圖書館的記載,灣裡的地名由來,則是因位於台江某個海灣「裡面」,因此有些地標寫成「灣里」是不對的,會失去最初命名的意義。 

喜樹的地名由來,意見比較分岐,有三種說法:第一種是黃景湖老師認為:早期該地居民常在大樹底下辦喜事,因此稱「喜樹」。也有部份學生認為早期辦喜事時,會採樹上的葉子墊在紅龜粿的下面,因此才在樹下辦喜事。 

第二種是根據台南市解說員莊龍和先生的說明:早期該地樹上常有喜鵲棲息,因此稱「喜樹」。 

第三種是黃萬章老師及大部份學生提供的意見:有一年喜樹居民在海上捕到一條大海龜,全村居民興高彩烈的把大海龜刮分吃掉了,只有兩戶人家沒有應和。沒想到當晚喜樹村落發生火災,只有那兩戶沒吃海龜肉的居民沒有受到大火侵襲,由於差點成廢墟,從此村落稱為「死樹」,但因「死」不吉利,而「死」台語音和「喜」國語音相似,所以「死樹」後來才改為「喜樹」。 

雖然我不是灣裡、喜樹的在地人,但與學生、家長追根溯源的過程中,卻有一份相同的情感在彼此的心頭交會著。我突然領悟到:對一個地方是否有感情,並不是在於你的身份、籍貫,而是在於你是否願意真心去了解這個地方,願意為它付出。經由了解、付出昇華而來的感情是可以超越一切的,即使你不是在地人,也會珍惜這個地方,發現它的可愛。 

台灣是一個移民社會,在台灣開拓的過程中,寺廟往往扮演著祈安納福、消災解厄,凝聚宗族感情的角色,因此在帶領學生尋根溯源、鄉土地理考察的第一站,便來到灣裡萬年殿、喜樹萬皇宮。 

經由廟裏的碑文、柱子的對聯,以及訪問當地的耆老,這兩間廟宇的奉祀過程,還頗有一段淵源呢?據說:在乾隆四年,有一夜風清月明,在喜樹、灣裡的海面上,忽然聽到鐘鼓之聲、管樂之音,嘹亮徹天,村民看了很訝異,因此在天明之時,乘坐竹筏前往觀看,想不到看到一艘王船,舟內有三座金製的神像,即葉、朱、李三千歲,因此以為是神力庇佑,將會帶給村民福祉。於是兩地村民合力在喜樹與灣裡中間建廟奉祀三府千歲及王船。但在不久之後,兩村發生糾紛,各自建廟,喜樹由筊杯可奉祀神像三座、並建萬皇宮。灣裡則奉祀王船,並建萬年殿。 

聽說以前萬皇宮與萬年殿為了爭奪神像,經常發生「角頭」之爭,糾紛之處往往選定兩村的交界點「天冰橋」做為戰場。但漸漸隨著歲月的歷鍊,發現爭吵無法解決問題,兩村村民也開始學著和睦相處,萬皇宮與萬年殿也成為「邦交廟」了。如遇有慶典,另一廟一定會前往「熱鬧」。 

我望著萬年殿的廟口,昔日「天冰橋」戰場己不見蹤跡,而萬年殿、萬皇宮這兩間廟宇走過歷史、走過風風雨雨的成長歲月卻依然挺立。地方文化發展的過程中,常有廟宇為爭「正統」,學者專家以及村民不惜唇鋒如戰,甚至為此交惡時有所聞。也許我們該對廟宇存在的意義做一番省思: 

廟宇的存在是一種歷史的見證,解讀碑文、匾額、對聯可以了解過去的歷史背景、地理環境及建廟的緣由。 

看建築、木雕、彩繪是一種藝術欣賞;尤其是壁畫的歷史典故大多取自忠孝節義,頗具教育深意。 

看神像種類可以了解人們信仰的寄託──是航海神之媽祖、文教之神文昌帝君、還是醫神保生大帝、商業之神關聖帝君?甚至可以了解人民的祖籍──如潮州移民奉祀三山國王、泉州移民奉祀廣澤尊王、漳州移民奉祀開漳聖王。由這樣的角度去思考、探索,不僅可以保存地方文化的特色,也可以提昇人民信仰祭祀的層次。 

由於南寧國中位於台南市南區,因此第二站便帶學生們往早期屏障台南市南區的「大南門」出發。沿途經過金華路,便請學生記錄金華路的商站以何者居多?看著學生瞪大眼睛,專注的拿筆記錄,最後興高彩烈的告訴我金華路好像一條傢俱街。 

我發現每一個地方的居民可以透過這樣簡單的記錄方式去發現自己的地方特色。譬如台南市就有許多這樣的專業街──例如:西門路像「銀樓街」、中正路像「服飾街」、北門路像「書街」等。 

來到大南門城,發現城牆是三合土牆壁,是以細泥、糯米汁、糖漿、蚵殼灰等依比例混合而成。稻米和糖是台灣早期兩大農產,蚵仔殼則是因台灣本島四面環海就地取材而成,與地理課本所講不謀而合。看著學生用手好奇摸牆面的蚵仔殼,還有人起哄要舔看看牆面是否有糖的味道。我想,用這樣直接實察的方式去了解地方文化,比只看地圖或長輩口述,要來得實際深刻多了。 

最後一站來到南門城附近的孔廟,三百多年前明鄭政府在荒僻孤島上建造了這座象徵道德與知識的殿堂,紅瓦朱牆,綠樹掩映,門柱不像一般廟宇刻寫對聯,據說是因為怕被譏為「孔老夫子面前賣文章」之故。 

本想透過這樣的機會及孔廟「左學右廟」的風格,向學生介紹古代讀書人做學問的風範與氣度,那知學生早被孔廟清朗疏闊的空間氣氛所吸引,好奇的觀看孔廟裏面各式各樣人的生活方式:有人練中國功夫、有人下棋、拉胡琴,還有人來拍婚紗。 

看著學生追追跑跑,倒也不以為意。覺得古蹟若只是一棟建築,只是偶爾有人去欣賞,那麼它還是死的。古蹟若加上人民的生活展現,它的生命力就出來了。想想廟埕就是一個很好的生活空間,不僅可以凝聚人民信仰的力量、也可以在廟埕舉辦各項文化活動,相信廟宇在地方文化發展的過程中可以發揮最大的功效。 

回程再度經過南門城,已有不少同學看到南門城又稱「寧南門」,是不是和南寧國中的校名有淵源呢?我笑而不答,這要讓同學自己去尋根囉!也有人提議下回地理實察去七股賞鳥、欣賞鹽田,我笑著回答:三百多年前明諮議參軍陳永華曾在瀨口開闢鹽灘,教民晒鹽,第一畝鹽田就在今南區區公所東南隅,喜樹附近,現在何必跑大老遠去七股看鹽田呢? 

同學難以置信的瞪大眼睛,滄海桑田、地理環境變遷實在太大了。當年濱海鹽田早已變成一大片農田,再也看不出昔日鹽田景觀。也許喜樹當地可以追溯歷史軌跡,開闢一畝「示範鹽田」,為走過的歷史留下見證,也保留當地地方文化發展的特色。 

 記得看過一篇童話「小王子」,雖然地球上有滿天遍野的玫瑰花,但對小王子而言,只有自己星球上的那朵玻瑰花,才是獨一無二的,因為小王子對那朵玫瑰花有付出、也有關懷。 

因此,推展地方文化,要先讓居民了解追根溯源的重要性,畢竟一個人對故鄉的感情,才是社區村落獨一無二的寶藏。

 

 

 

( 心情隨筆校園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28712623&aid=128582

 回應文章

zero
是我印象中的那位嗎?
2008/07/14 12:29

老師:是嗎?是那個在南寧國中任教的留著短髮、瘦瘦的年輕女老師?

身為老師教導過的學生,我不知該如何形容我的驚喜,我還記得老師的那本自製講義──橘子色的封面上畫著當時最夯的漫畫--灌籃高手人物,內容則是喜樹及灣裡的由來……

是嗎?您是那位熱血年輕女老師嗎?

黃淑文(桂花樹)(h28712623) 於 2008-07-19 07:33 回覆:

呵   沒錯喲

是老師

好開心哪

老師在今年九月初

由圓神出版社出書<最長的辭職信>

你會在書中看到老師的故事喔


黃淑文(桂花樹)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老師的責任
2005/12/21 08:10
哈哈   這是我  一個老師的責任哪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很棒的解說員
2005/12/19 21:42

經過你的解說

我們對這片土地就更有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