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8/18 16:50:49瀏覽3173|回應12|推薦41 | |
一般大眾,對精神病友總是避之猶恐不及。翁美川卻認為:「精神病友比正常人還可愛」。這樣的觀點,無疑一腳踩進人性的禁區。 「其實大部分的病友都沒有攻擊性。」美川澄清病友只要吃藥控制,還是可以正常生活。 「就好像生病了,生命會有修復的本能,回復最初的純真,把自己找回來。」所以美川接觸的病友,都很真,很單純。有時反而是一般所謂正常的人,心機很重,不講真心話。
「有何不可」咖啡屋,和精神復建結合 美川接觸精神病友,緣自民國81年,台北市立療養院(今台北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護理長羅春嬌,邀請美川擔任「有何不可」咖啡屋的輔導老師。 由於受到簡院長的支持:「精神病人不一定要關在醫院。真正的治療,應該讓病人受到人性對待,回歸社會。」因此美川便和羅護理長及其他同仁整理醫院的閒置空間,設計出溫馨的咖啡屋,模擬工作的情境來訓練病友。 因病友病況不同,來咖啡屋上班的病友須經過甄選。也就是由日間留院(即白天留在醫院治療,晚上可以回家的病友)的「個案負責人」先施以相關工作訓練,再由咖啡屋負責人面談,才能正式錄用。
開始上班後,美川從煮麵、泡咖啡、帶病友到市場買東西,一點一滴從細節(準時、注意儀容)開始訓練。再依病友進步的程度,逐漸增加上班的時數和工作量。 除了按照時數給予薪資,全勤、準時上下班者還給予獎金鼓勵。現場不僅有美川和工作人員固定陪伴,協助解決病友工作上遇到的難題,每週還會不定時聚會討論咖啡屋的營運和病友情況。這在當年台灣,是一大創舉。 工作的成就,為病友的生活帶來改變。「從初期臉色呆滯,到後來出現笑容、開始打扮自己。」美川難掩欣喜的說:「這就好比一朵沉睡的花朵,受到陽光雨水的滋潤,又漸漸綻開美麗的容顏。」 主婦聯盟「共同購買」中心,為病友張開庇護的大傘 雖然咖啡屋的訓練,是期待病友能夠自力更生。但回到社會,歧視的眼光和工作的壓力,還是導致大部分的病友回醫院掛急診,或躲到家裏不敢出來。 現實的無情,使美川大受打擊,她不停的反問自己:「花這麼多心力去關心一個人,到底值不值得?」「這樣是不是造成醫療浪費?」 就在美川處於低潮,急欲尋求支援的同時,當時(民國84年)「共同購買」團體,從日本的生活俱樂部,看到「廢油做肥皂」工廠,有一群媽媽帶領精神病友在裡面工作。引發美川把兩位已經在咖啡屋受過訓練的病友,嘗試帶入共同購買團體(士林好所在),負責做包菜、包雞蛋簡單的工作。 「精神病友在一個受保護的環境,還是可以繼續工作。」「病人回歸社會,應該就近回歸他附近的社區。」美川再度燃起對精神病友照顧的火苗。因此在民國86年,當總倉搬到三重後,她又嘗試與總倉較近的中興醫院合作, 可惜經費的申請,往往因為政治政策的因素,無法「永續」。導致病友迫不得已又回到家裏,或住進醫院。 「現在病友生命的火花、希望又沒有了,真的好殘忍。」美川痛心的為病友發聲,並轉向勞工局申請經費。 雖然如願申請到經費,但是配合程序,往往要在時限內做成果結案報告。美川又陷入沉思:「精神病友需要的是長期關照,況且生命的改變,隱微而內在,無法用具體的數據,看見表面的績效。」 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用自己的力量幫助病友站起來 接著,美川又想:「幫助病友好好活下去,不是靠救濟而是要靠自己。」因此合作社不再靠經費補助,決定靠自己的力量,以雇用員工的方式錄用病友。經過美川長期的協助,目前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已有七位精神病友(奇夢子),以良好的表現,成為不可或缺的工作夥伴。 一路走來,雖然歷經波折,卻也引發美川、羅春嬌督導和蔡盧浚主任企圖為病友建立一個健全的醫療體系。他們認為除了支付病友薪水,在工作的場域,應有輔導員(社工人員、心理師)在旁協助。
美川持續拋出一顆又一顆動人的種子,許多醫院陸陸續續仿效成立咖啡屋、工作坊。甚至在便利商店、披薩店也開始雇用精神病友。當初美川所做的創舉,終於在醫療體系生根,引起回響。 回首來時路,美川說:「不要把痛苦當厄運,哭一哭發洩之後,想想自己可以做些甚麼,又重新站起來。」 有多少生命的黑夜,精神病友有美川這樣靜靜守護。那個不離不棄的身影,真叫人動容。 文/黃淑文 主婦聯盟綠主張月刊八月號採訪稿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