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4/09 22:09:23瀏覽3705|回應2|推薦22 | |
勵志台灣大哀詞 三、清代要邊篇 婆娑台灣島福摩 原民漢胞隔土牛 雍乾舊制渡禁眷 遊民既夥多械鬥 幸有文忠舉健儒 治績姚瑩勝英夷 奈何西方霸權盛 檻車泣罷又美夷 惡艦事件牡丹社 原漢漸此天地黯 何以故 何以故 祖國積弱台地哭 泥土自註── 本篇前段,主要描述清代中葉,島嶼內社會的概況──土牛,始於明鄭時代,大行於清;是在原漢地界處,除了樹碑立禁令,明示雙方皆不許越界之外,並挖下深溝以隔離雙方的活動。希望借此減少可能 發生的種種衝突。作為一種保護政策,雖對弱勢者有保護作用;但是,強者並不因而自我約束。故問題仍層出不窮,頗令人遺憾。 清廷採取消極的治理政策,不僅對原漢關係採隔離方式,對移民則採禁眷禁渡的方式;不過,移民的漢族社會卻在前篇所提的「減賦」定制下,吸引了許多無眷的流民與偷渡人口;無眷無產的流民當然易於彼此發生衝突;加以,原本閩粵地方就多異姓或異族械鬥的問題,如今更有閩客相爭的問題,因而,島嶼社會中就有了所謂「三年一小亂,五年一大亂」的情況;清初以來,其最著名的先後有朱一貴、林爽文之起義,都曾使整個島嶼陷於危機之中;清廷雖隔海派軍征討,並不能輕易敉平亂事。 因而乃有此「雍乾舊制渡禁眷 遊民既夥多械鬥」之句。本篇後段, 幸有文忠舉健儒 治績姚瑩勝英夷 奈何西方霸權盛 檻車泣罷又美夷 惡艦事件牡丹社 原漢漸此天地黯
它是描述安徽健儒姚瑩在台故事; 文忠就是清代名臣林則徐;台灣以「三年一小亂,五年一大亂」,難治出名。姚氏當年曾出仕漳州龍溪,其地械鬥、仇殺、盜賊無虛日,官兵無如何;其履任後,嚴捕誅除強暴,聽斷勸諭,悉以至誠;每親臨四鄉,皆自出費用,即有圍捕,亦以身先;循行田野,親至各社,曉以大義,經其疆理,字其孤幼,暇則課農勸學,一時棄刃修和者七百餘社,漳人大悅。有「閩吏第一」之稱; 林則徐薦之於朝;姚瑩,為桐城派健者,平素慕賈誼與陽明之體用兼備,不為空談;學派大老方東樹推重之,稱「其齒少於余,而其才識與學之勝余,相去之遠,中間恒若可容數十百人者。」;據稱,彼「甫弱冠,慨然有任天下之志。故人聚處,劇飲大醉,往往縱論歡呼,至於痛哭或發據為文章,雖未有設施,識者已知為天下材也。」;是與前述之行狀,確可沛然一貫,故作者稱之「健儒」也。 奈何西方霸權盛 檻車泣罷又美夷 這是描述當時西方霸權先後來侵犯的情況;姚瑩竟被英人指為冒功,致使功在國家的他,在英國使臣的威壓下,逮送北京。當時我台灣人兵民曾洶湧抗議,共為之伸冤。 在「台灣通史」中所記載的情形如下:
而當年更遺憾的是,西方霸權國家的虎視眈眈,鴉片戰爭與英法聯軍固然是當年首惡,其實西方基督教世界早有共同所謂的「白種人的負擔」之說,「合理化」他們自身的種種侵略作為;尤其,立國於十八世紀末的美國,立國雖短,其打擊分化異種世界之陰謀已萌;當1874年,他們就聳動、扶植了野心的日本當局,展開了南下的侵略活動──這就是該年的日軍征討我台牡丹社原住民事件。。。日人的侵略中國可說也是由這裏開始的。。。原漢間原本頗為簡單的處境,從此因日美的滲入而逐漸複雜,其問題就日益難於處理了。 也因而,本篇之末,乃有── 惡艦事件牡丹社 原漢漸此天地黯 何以故 何以故 祖國積弱台地哭 的悲情結尾。。。 註1‧ 達洪阿,號厚庵,台灣鎮總兵,滿州人,武將,人皆畏其驕悍;近兩年,常與姚瑩齟齬,而姚一以誠待之;一日終於醒悟,親臨謝罪,稱「武人不學,為君姑容久矣,媿悔無及,自後台事,唯君是聽,死生禍福,願與共之」。自此之後兩人合作無間,可惜國家戰力不足,兩人最後只能在我台人的憤怒與洋人的逼迫下,一起離開台灣。姚氏有詩記之:「早歲嘗為任俠行。中年猶覺萬金輕;孤寒欲下千人淚、悍將真尋共死盟,白首天涯時事改,青衫夜半旅魂驚,歸舟得遂成春水,始見嚴公贈杜情。」〈滿漢相洽此段,撫今追昔,讀來不免含淚〉 註2‧王得祿,嘉義縣人,以武舉人集義軍,平亂有功,入官軍;以攻海盜蔡牽屢勝,至總統閩、粵、浙三省水師,終滅橫行20年之蔡牽於黑水洋;論功,晉子爵,世襲,官至浙江提督。姚瑩自台灣罷官後,遇於廈門,兩人結為兄弟。姚氏亦有詩記之:「海上妖星二十年,將軍韜箭靖烽煙;如何帶礪昭青史,獨善書生許並肩。」 〈英雄惜惺惺,慷慨共悟醒,何日啟兩岸,嗚呼痛哉行〉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