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勵志台灣大哀詞──明鄭清初篇
2007/04/01 06:49:57瀏覽1392|回應2|推薦22

勵志台灣大哀詞──明鄭清初篇

婆娑台灣島福摩     原民漢胞此漸分 

殖民屠殺陰狠毒     通事護民獻地圖

曲折鄭氏征東成     致治勵精陳永華 

兩岸啟釁原民苦     軍備既重失和誤

遂使康熙揚名遠     免賦奢華錢淹足

何以故  何以故     牆自古速末路 

泥土自註。。

今主流論述談荷據時代,只談我台地處要衝,因而日荷貿易如何繁盛;對於前述郭懷一事件固儘量不與重視,連帶也不重視荷人之苛毒究竟如何,似乎郭氏固不值一顧,同時七八千先民犧牲也不值得加以關切;以致於對於明鄭的錯誤原民政策也就無法反省。則主流論述所謂之「我台人的主體性」,如何能落實? 那麼我先民──原民與漢族──各自的不幸境遇究竟應如何看待?

由郭懷一事件,我們可見原漢關係之轉變;然而,經郭懷一事件後,荷漢關係的關係的發展又如何?史書所見不多,不過,我們倒可以求諸於我華人在印尼與菲律賓,所受荷西人的悲慘待遇來參考──荷人沒有理由善待在台華人──難怪擔任翻譯工作的通事何斌要趕快向鄭成功獻台灣地圖,請求鄭成功收復台灣了。

那是,菲律賓與印尼的殖民統治者,來到東南亞的統治方式,不約而同地都採取了利用中國閩粵移民進行工商活動,然後在華人強大之後,就以土著與華人衝突的方式,加以殺戮;例如,馬尼拉在1602年華人曾增至三萬人,1603年發生大屠殺,1609年僅餘八千人;1639年增達八萬人,又發生大屠殺;在1652年,荷蘭人在台灣利用原住民敉平郭懷一起義事件;另1622年則在澎湖發生虐殺華人奴工1,200人,其餘載至巴達維亞則販為奴隸的慘事。該通事在擔任翻譯工作期間,應會有種種華人的悲慘消息吧。〈據說,何氏與荷人可能還另有糾紛〉 相傳鄭成功是借此海圖而相當順利地東征取得台灣。

鄭成功在台灣事業的成敗,則大致在於下面這「曲折鄭氏征東成 致治勵精陳永華 兩岸啟釁原民苦 軍備既重失和誤」兩句之中── 第一小句,是描述鄭氏取台灣的過程,有將起義失敗的郭懷一事件也解為鄭氏的煽動或指導;經過何斌的獻地圖,講解水文變化,有利於海戰取勝;更有荷軍司令的逃亡與其軍曹為結束戰事對鄭氏獻策事,有利於陸戰取勝,故稱「曲折」。

第二小句,陳永華,是明鄭的重要謀臣,除了及早以屯墾政策解決大軍入境後的糧食問題外,鄭成功卒後,又廣招移民而保糧食生產,並且積極說服鄭經在台推動教育與文化工作,因而奠定了日後我島嶼的文化基礎;可說物質與精神兩者都立下了日後的根基。

第三小句,是慨嘆兩岸開戰,由於郭懷一事件,原漢關係可能明顯分化──但是此原民可能並非助荷為虐的那批原民──此時,應檢討的史實,以當年晚開闢的北台為例,有所謂「初軍戍雞籠者,遇北風盛發,船不能往,則命土番轉運,沿途供役,土番苦之;督運者又嚴為驅策,遂相率為亂,殺通事,掠糧餉,竹嶄、新港各社應之,道無行人。」,所幸,明鄭進勦,番懼,遁入山;原民傷亡應不大,而後則改勦為撫;然而,較早開發的中台灣則未能如此幸運了。

第四小句,是慨嘆明鄭敗亡諸原因中,除為了維持強大軍備負擔,使得人民生活難以改善外,可能內部問題是真正主要的問題。例如,鄭麾下竟不能容大將施琅,致使施叛而投清外,由鄭成功因子鄭經私通其弟乳母;堅欲斬經,諸將不可;尋成功卒,以致其弟鄭襲與鄭經爭位,彼此武力相向,支持鄭襲的遠親重臣鄭泰被經誘殺,泰曾拒成功斬鄭經之嚴命,負經貿之大任,惡耗傳出,泰之弟與子率所部官民近八千人,以舟艦180艘投清;大失人心,可以想見。有大志者,欲策群力者豈可如此?故有「軍備既重失和誤」之語,而伏筆本篇結語「鬩牆自古速末路」之慨嘆。

最後兩小句,是描述康熙在處理明鄭問題上,顯示了少有的氣度;其值得一提的,至少有三,

一是並沒有以其帝王之尊,堅持其「台灣海外地方,無甚關係」與「海賊乃疥癣之疾,台灣僅彈丸之地,得之無所加,不得無所損」之主張,卻接納了施琅重視台灣的建議,把台灣納入版圖;

二是對於鄭成功與其部將並未否定,並不殺降;其名言「朱成功係明室遺臣,非朕之亂臣賊子」;頗發後人深省。

其三,是康熙接受了施琅的建議,把台灣的田賦減輕舊有之十分之四,可說成為往後台灣的定制〈其它如瓦厝稅降30%,草厝稅降50%……等,所減稅負都極可觀〉;這就是我們後人所熟知的台灣著名的俗諺「台灣錢淹足踝」的真正理由;據史料所見,清廷取台後的30年後,台灣縣的內地移民社會有「俗尚華侈,衣服皆用綾羅。不特富厚之家為然也。下而輿隸之屬,庸敗之類,非紗帛不袴;內地之人初至者,恆以為奢;久之,習之固然」,可窺其時的概況。 這些使得傳說裡,當年,聞得台灣捷報,康熙揮筆寫下《中秋日聞海上捷音》一詩時所自稱:「萬里扶桑早掛弓,水犀軍指島門空。來庭豈為修文德,柔遠初非贖武功。牙帳受降秋色外,羽林奏捷月明中。海隅久念蒼生困,耕鑿從今九壤同。」,倒讓人感覺並非完全無稽之談了。

            原刊於3.27「流觴亭」城市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1234567am&aid=861587

 回應文章

叮咚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煩請
2007/04/09 23:10

戚嘉林的「台灣史」,史明的「台灣人的四百年史」。

對於這兩本書可否一併告知其出版社。

先給您阿里阿多



前往【心靈花園】城市免費專車

泥土‧‧‧郭譽孚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很高興──
2007/04/03 23:31

很高興您的提問。

可惜我由讀台灣史到自己寫台灣史,就是由於我覺得理想的台灣史還沒有出現:才會自行動手。所以,您要我推薦哪本書,還真滿困難的。不過,您既是在此提問,已是對我文章的某種肯定,真是謝謝;謹此推荐如下──

就我所習慣的態度,由於主張以發問求知,所以,我此時會建議最好找兩本立場明顯不同的書,對照著一起看;以形成思考、探索的自然形勢。例如,戚嘉林的「台灣史」與史明的「台灣人的四百年史」;前者是一般的通史,1200頁,後者是台獨革命的通史,1500頁。兩者都是您所要求的相當詳盡的書。

泥土敬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