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1/06 13:58:06瀏覽1494|回應81|推薦4 | |
2012.12.29 旺報(紅字部分未刊出) 兩岸間的「認同」議題倍受關切,連不久前的「臺北會談」,也以「強化認同互信、深化和平發展」為主題。臺灣大學黃光國教授日前在本報以「兩岸認同分歧擴大的關鍵因素」一文談此「認同」議題,論點堪值商榷。 首先,對於兩岸認同與互信的落差,黃教授認為,是因為「關鍵在於雙方意識型態的『全盤西化』」。如此說法,便可推敲﹕如果「雙方意識形態」真的都「全盤西化」了,雙方的認同和互信必然接近。但實況是,臺灣確實在「意識形態」上幾乎「全盤西化」了,目前正如黃教授所形容的,是用已經體制化的「自由、 民主、人權」「來抗拒大陸『統戰』」。至於大陸,哪裡有體制化的「自由、 民主、人權」?大陸的「意識形態」算得上「全盤西化」嗎?大陸只是在社會學科的思維方式和理論框架方面「高度西化」,而這離「意識形態全盤西化」還差很遠。黃教授的「雙方意識型態的『全盤西化』」說,欠嚴謹。 其次,如果兩岸間的差別真的「關鍵」僅在於「意識形態」的有無「西化」,則兩岸關係會遠比現在簡單。這麼說,是因為臺灣內部對兩岸關係並非只有一種「主流」聲音,而是兩種﹕藍營和綠營的不同聲音,兩岸關係因此變複雜。 在認同「中華民國」,因而也很容易認同「既是臺灣人,也是中國人」的藍營眼裡,兩岸矛盾是單純的「意識形態」隔閡,只要大陸民主化,和臺灣有相同的「自由、 民主、人權」,兩岸很容易走到一起。但在綠營看來,兩岸不僅是目前的「意識形態隔閡」,更是永恆的「族群隔閡」﹕臺灣人不是中國人。 兩岸目前的「意識形態隔閡」,是由對岸在民主化上的落後造成的,是共產黨責任;但綠營的「族群隔閡」起源,卻與共產黨無關,是國民黨要擔部分責任,具體來說,讓綠營「中國認同」全盤消失的源頭,就在當年國民黨擴大化鎮壓本地臺灣人反抗國府不當統治的「二二八事件」。「意識形態隔閡」易於化解,因此,以歐洲為例,1989年東歐一民主化,只有「意識形態隔閡」,沒有「族群隔閡」的東西兩德立即統一;「族群隔閡」正相反,是難以化解,易於分裂,也因此,在1989年的「蘇東波」民主化浪潮中,原本統一的「捷克斯洛伐克」依「民族界線」分裂成兩個國家﹕以「捷克族」為主的「捷克共和國」和以「斯洛伐克族」為主的「斯洛伐克共和國」;大一統的蘇聯,依「民族界線」分裂出立陶宛、烏克蘭等十五國;而後的南斯拉夫也如此裂解了。 臺灣對大陸的「意識形態隔閡」,簡言之,即是「反共」,是目前藍營的主流思維,「族群隔閡」是「反中」,是綠營思維。以這兩個「隔閡」來看臺灣目前的「認同危機」,其趨勢令人擔憂﹕藍營在最近二十多年的藍綠對峙中節節敗退,地盤日小,「泛藍減半」,綠營卻「鐵板一塊、穩固增長」,且勢頭不衰。換言之,在臺灣,是「易於化解」的「意識形態隔閡」在消失,而「難以化解、易於分裂」的「族群隔閡」裂紋在擴大。這意味著什麼,看看國民黨遭遇即可明白。 國民黨與民進黨並無「意識形態隔閡」,兩者都是民主政黨,但哪怕國民黨已經民主化,已經用最大誠意解決了二二八事件,民進黨不管這些,只一口咬定他是「外來政權」。用「本土」的姿態嚴拒國民黨的「外來」,這就是「族群隔閡」的可怕之處。 黃教授將大陸學界的理論思維「西化」現象擴大解讀為「兩岸意識形態全盤西化」,更將其放大成兩岸認同分歧的「關鍵因素」,這不但失焦了兩岸認同分歧的真正原因,混淆了兩岸的「意識形態」本質差異,又似乎在關注大陸學界思維「西化」時,忽略了臺灣的族群問題。如此思路,恐無助解決兩岸間的「認同」危機。 對象文網址﹕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4/112012122000525.html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