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無中生有的「無感復甦」
2011/03/30 13:05:54瀏覽1623|回應4|推薦10

    11.03.29旺報

刊登時有刪減

「無感復甦」是最近一兩年臺灣的流行語,說的是經濟雖然復甦了,但復甦的只是少數行業,其他更多的「未復甦」行業感覺不到這景氣,所以對「復甦」沒有感覺。倡此說的人舉例為證,經濟「復甦」後,高科技電子產業訂單增加,盈利豐厚,員工的年終獎金可多達幾十萬臺幣,其他眾多行業都沒有如此好康,他們便是「無感復甦」;陸客雖然一年來了一百多萬,但都是「團進團出」,計程車都攬不到陸客,對計程車行業來說,這樣的陸客再多,也是「無感復甦」。

以上兩例「無感復甦」,聽來很有道理,它表示﹕經濟復甦時,行業之間是互相孤立隔絕的,一個行業復甦不會帶動其他行業。這道理如能成立,就應該不限於臺灣,而是全球經濟的常見現象。臺灣由於「基本經濟資源」還算多元,有農業、漁業、觀光業、製造業等,經濟如果復甦,得益的行業會不止一個,「無感復甦」的「傷害」還不大,最慘的是單一經濟資源國家,如中東的沙漠產油國,他們的唯一經濟資源就是石油,世界經濟復甦了,石油需求增加了,受惠的也只有石油產業,石油業之外,統統是糟糕的「無感」。

如果拿這理論去請教經濟學家,他一定笑掉大牙,因為經濟運作的實際常識是,就算只有一個行業復甦,只要這個行業規模夠大,它就會通過兩條途徑帶動其他眾多行業復甦。這兩條途徑,一是「行業消費」﹕只要預見到復甦,該行業就會先行投資於人力與設備,為擴大生產能力預作準備,結果,這個該復甦的行業尚未復甦,他們的「預作準備」就已帶動其他行業先行復甦。2008年國民黨一選贏總統大選,大家就知道,「陸客」要來了,於是觀光業先動起來﹕蓋旅館、擴餐館、培訓導遊、採購觀光禮品、整備觀光巴士、修葺觀光景點……,結果,觀光業自己還沒賺到錢,建築業、建築材料業、室內裝潢業、禮品業、汽車修理業……已先獲利,「先感復甦」。經濟學有一個專用名詞﹕先導性指標(Leading indicator),說的就是這種現象(註)。

帶動復甦的第二條途徑是個人消費﹕復甦行業的從業員賺了錢,就會花錢消費 --- 上餐館、購新衣、更新家俱和3C產品、休閑旅遊……,讓餐飲、百貨零售、觀光……的所有消費產業也跟著受惠,這是「後感復甦」。

無論是「行業消費」的「先感復甦」,還是個人消費的「後感復甦」,都是一個行業復甦,會因「蝴蝶效應」帶起整個社會的景氣。就算個人消費「後感復甦」的「蝴蝶效應」會有一些時滯,也不會拖延很久,更何況,被「行業消費」的「先感復甦」一平衡,可以說,只要是復甦,就是全社會的整體復甦。就算退一步,「無感復甦」作為一種現狀描述或多或少還算不假的話,作為一種人的感覺,它基本上不存在 --- 只要復甦是真實的,雖然暫時還見不到「錢影」,卻讓人憧憬期待,充滿「有感希望」,哪裡是什麼負面的「無感」?

那麼,臺灣怎麼會冒出這個莫須有的「無感復甦」來的?

眾所周知,這是解釋為什麼這三年來的選舉國民黨節節敗退。馬政府執政三年,廉政、經濟、外交的「三大政績」可說亮麗,與之前的扁政府是天壤之別,但選票大量流失,眾人在廉政、外交方面都找不出毛病,經濟復甦也是無可否認的,於是便有人認定問題出在「無感復甦」。

「無感復甦」本來就違反經濟規律,是生硬杜撰的怪論,而作為對選舉現象的解釋,更有至少兩點不合常理。首先,就算「無感復甦」現象或多或少存在,那也必須是只有少數行業復甦,多數行業都「無感」,即,獲益的只有少數選民,大部分選民只能流涎艷羨,選票才會大量流失。臺灣目前是少數行業復甦,多數行業蕭條嗎?其次,選舉的遊戲規則是「希望」,選民如果對現狀不滿,在野挑戰者只要叫出「改變」的口號,描繪出一隻未來美景的「畫餅」,就會吸引到選票,2000年的陳水扁、2008年的馬英九和美國歐巴馬,都是如此風光上台的。「希望」的「畫餅」內容空空都有如此神效,「無感復甦」雖然暫時「無感」,但已是美麗晨曦,復甦的燦爛陽光很快會溫暖照來,「畫餅」就要成真,選票應該大幅增加才對,怎反會嚴重流失?

藍營檢討為何接連敗選,找出的三大理由依次是「無感復甦」、「貧富不均」和「地方經營不力」。如果「無感復甦」是不能成立的,「貧富不均」和「地方經營不力」就是正確答案了嗎?

--------------------

註﹕「Leading indicator」現都譯成「領先指標」,這是不對的,應該是「先導性指標」或「先導指標」。同類的還有「Lagging indicator」,應該譯成「滯後性指標」或「滯後指標」,但不是「落後指標」。「Coincident indicator」是「同步指標」。

( 時事評論財經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zhl2005&aid=5035166

 回應文章

農天雨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問感覺,這是個白癡問題
2011/03/31 12:54

近來看每一台的記者,都追著民眾跑,追問你對現在的薪水滿不滿意,追問您對現在的經濟有沒有感覺變好了,我真覺得些記者問這些白癡問題,難道不覺得很不好意思,會有人嫌他的薪水多嗎?在全國面前告訴大家,他對他的薪水滿意嗎?月底到了,錢包空了,是錢太少了嗎?還是花太多了?那要多少才算夠呢?

我只是發現乙件事,我已連續四週的週五預訂西堤餐廳週六、日晚上的位置,想全家吃一頓,但每次服務生都告訴我不論中午及晚上預約都滿了,需週日20:30分以後才有位置,難道叫我去吃宵夜嗎?我在想,為何台灣經濟都都這麼差,差到假日需跑到餐廰去吃舨,這種經濟無感,真慘!

我想應該是要每週都上國賓吃大餐,才會有感!

國政論(gzhl2005) 於 2011-04-05 02:05 回覆:

臺灣的記者,畢竟程度太淺了,就算敬業,態度認真,也是不夠的。為什麼都是年青記者?還都是女的?又不是開車展,要女模。不是歧視女性,而是嫌太年青,又太在意臉蛋,內涵就會被忽視,不是能拿了個麥克風在那裡流暢地發聲,就是一名好記者。

我好像沒在西堤餐廳吃過,不了解它,您這麼寫了,下次該去嚐嚐。

國政論(gzhl2005) 於 2011-04-05 02:08 回覆:
原來全是牛排,那就不行了,我是不吃肉的。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M形化
2011/03/31 08:16

M形化下的經濟成長﹐本來就會造成多數人都無感的復甦

大多數的經濟成長都被富人取走

但是富人的營業場所都不在台灣﹐營業人事費用付到外國﹐只有毛利留在台灣

富人不會因為多賺錢﹐而多吃青菜﹐多吃肉﹐多買日用品........

他們買進口車﹐進口精品﹐這些對國內就業幫助不大

前幾周﹐馬英九還呼籲企業能加薪

如果真的有感復甦﹐馬英九不是脫褲子放屁嘛﹗﹖

國政論(gzhl2005) 於 2011-04-05 01:58 回覆:
馬英九脫褲子放屁的事多了,他的問題不是「無感復甦」,是「無感政績」,再亮麗的政績,也是「泛藍減半」,他該深刻檢討為什麼這樣。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消費者信心指數
2011/03/30 18:23

非常贊同版主的這篇文章,我去年也寫過,是真正的復蘇,不是無感的。我補充一個資料,也是我非常看重的資料。

中央大學的消費者信心指數在過去的一年裏,屢創該指數發佈以來的新高,但是媒體政府對這個指數熟視無睹,老馬哥這種不懂經濟的,成天也只會講那些大家耳朵聽膩的數字,卻鮮有引用這個這麼重要的指標。美國密西根大學的消費者信心指數,可是美國股市重要的風向標。在臺灣,卻沒有人理這個非常重要的指標。

華人普遍都有藏富的心理,賺到錢嘴上不說,還甚至哭窮,這就是老馬哥碰到的最大問題,得到好處都不出來說,然後反對黨就一直抹黑。這種嘴上的口頭上的復蘇賺錢被刻意的掩飾,但消費者信心卻騙不了人的,這個指數不斷創新高,可見復蘇的力道和普羅大眾賺到錢的程度。

看看北臺灣那些餐館,飯店的熱絡程度,就知道復蘇的力道還是很強勁的。但媒體卻一直執著於 “ 大家說了自己賺錢沒? ” ,真正準確的是 “ 看大家的消費行為就可以推測大家賺錢了嗎? ” 。

國政論(gzhl2005) 於 2011-04-05 01:54 回覆:

謝謝您「消費者信心指數」的知識,我是不懂經濟的,只是從常識的邏輯看問題,再加一點零星的經濟知識。否則,就會把這「消費者信心指數」寫進去了。

您去年就寫過,是前輩!


no body
不像臺灣人寫的文章
2011/03/30 15:10

沒有歧視的意思,看作者文章裏的

經濟名詞第一個感覺,不是唸臺灣

的大學,看作者簡介,果然沒錯。

作者所述經濟專有名詞雖看得懂,

但習慣用法不同,也許那天會一樣吧。

其實都是洋學問,經濟名詞怎麼翻譯

都有當時的考量不用太計較

國政論(gzhl2005) 於 2011-04-05 01:49 回覆:

我有時和是會計較名詞、定義什麼的,也算是「重名分」吧,名不正,言不順,還是應該講究一下。

如果是「領先指標」,你解釋了這「領先」的意思,再給你一個詞「領先幅度」,你會發現,這兩個「領先」的意思,會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