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大陸已為洪承疇翻案
2007/02/27 10:11:34瀏覽5878|回應4|推薦12
  歷史課本上的「漢奸」洪承疇,在大陸早已翻案。最早為之翻案的應是蘇雙碧,他的看法如下:
洪承疇之所以成為明王朝重臣,是靠鎮壓農民起義軍發家的,不值得稱頌。而他投降清王朝後,成為清初的開國功臣,在促使清朝統一、緩和民族矛盾等方面,于國家于民族于百姓都是有益的。況且,在歷代改朝換代時都有一大批舊王朝的官員走進新王朝裏,參加新王朝的鞏固和開拓,這是任何一個王朝也不能例外的。

對洪承疇降清不應有過多指責,應該承認,清王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王朝,而滿族是中華民族的重要成員,這樣把洪承疇說成「漢奸」,從政治上學術觀點上都是錯誤的。洪承疇是一位應該基本肯定的歷史人物。[出處]

  1991年北京的紅旗出版社出版了蘇雙碧夫人王宏志撰寫的《洪承疇傳》,即持上述觀點。

  2003年11月16日,「開清重臣洪承疇學術研討會」在福建南安召開,會議共識是:

洪承疇「審時度勢、安邦濟民」。

洪承疇在以清代明封建王朝的更替中,對中華民族的統一,緩和滿漢民族矛盾,減少戰爭損失和生靈塗炭,以民為本,關注民生,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等方面曾作出巨大貢獻,是一位有功於國家,有利於社會,有益於人民的傑出歷史人物,必須給予充分肯定。

專家學者還對進一步加強洪承疇的研究提出寶貴建議,如將洪承疇的事蹟編入鄉土教材,作為對中學生進行「成才之路」和愛國主義教育內容等。[出處]

  從「大漢奸」變成「愛國主義教育」的題材,是對歷史人物評價起重大變化的顯例。但不知台灣現今對洪承疇評價是否亦已改變?

  為洪承疇翻案,意義非同小可。過去中國歷史上歌頌的從來是「義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齊,寫《正氣歌》的文天祥,從不認可一人事兩主的「貳臣」。

  此後,「文天祥模式」(忠於國家/君主)仍將被稱頌,但「洪承疇模式」(實際有功於人民)也有被肯定的餘地。

  但問題也許沒這麼簡單。依照「洪承疇模式」,與敵國作戰,仗打輸了可以投降,並幫助「異族」收拾天下,再利用自己手中握有的權力,以及向新主提出「安邦定國」的種種建議,在可能的範圍內較平穩地建立「新秩序」,稍減政權轉移的大陣痛,就可以被肯定。

  依此模式,過去歷史上公認的「漢奸」,似乎有機會獲得較好的評價。從此,奸不奸的判斷,不是看對舊政權的忠不忠,而是看實際上對天下(或局部如汪政權)蒼生的影響是好還是壞而定。

  這實際上是從人民的角度來看,而不是傳統的從執政者的角度來看。有意思的地方就在於中共政權竟然容許這樣的歷史翻案。

(原寫於2005年3月9日,重發時稍作修改)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ustavq&aid=763780

 回應文章

人微延卿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真英雄
2007/03/08 12:40
兩軍作戰,投降與否,真的不是那麼容易論斷是非的事。我想到電影《王者天下》,奧蘭多布魯飾演的鐵匠貝里昂後來成了領軍作戰的英雄,但是英雄並非一定要戰到最後一兵一卒然後光榮赴死就義才叫英雄,而是為生民尋求最大利益者才堪稱英雄,貝里昂最後雖然投降,但是因為他心中掛念的是百姓,而不是個人榮辱,所以他是英雄。

古士塔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謝謝提供資料
2007/03/04 18:17
李治亭看來是位嫺熟明清史的專家,史事、人物,如數家珍。

Guoding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強烈支持為洪承疇翻案的文章
2007/03/02 19:28

作者是吉林省社會科學院的李治亭

總結上述,評價洪承疇和與之相關的許多人,以“降清”為標準定性,這就是政治標準第一,氣節標準第一,唯階級成份論,唯民族成份論,以此來判斷是非,只能離真理更遠!在君主專制時代,如何確定一個人的政治態度?就是說,一個人的立場,必須與皇帝“一致”才正確?在民族面前,只能站在漢人一邊才正確?至於氣節,在專制時代,就是忠君盡節,所謂“餓死是小,失節事大”,就是此標準的最高境界!封建的道德觀、節操觀、繼統觀,都構成了氣節觀的內容。提倡這種道德,不論是非、好壞,不論情與理,只要是君主即使是昏君也要忠到底!如,寧願餓死首陽山也不食周栗的伯夷、叔齊,難道值得提倡嗎?他們如此頑固,不能順應潮流,包道忤時,守缺到底,如果都這樣,社會還能發展嗎?人類還能存在嗎?用此氣節評價人物,只能陷入困境!誰都知道,這是上個世紀盛行的極“左”理論,早已被學術界所廢棄,而今,已進入一個新世紀,還有人用這種過時的荒謬理論評價人物,豈不同樣荒謬! 


lukac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學習心得
2007/02/27 12:11

洪承疇與張獻忠等等的定位,淺見以為仍有很強的建構性。歷史評價很大程度要為當代某個集團,或說Gramsci的「歷史性集團」(Historical bloc)服務。中共以農民起義和工人造反起家,所以歷代農民「起事」(借用「杜學」的中立用法),中共都要稱許,投靠政府無助革命如水滸諸豪,難免挨批。現在慢慢要接受「和諧社會」與西方價值接軌,張獻忠、洪秀全等未能「和諧」治世的就要遭殃了。但仍不至於像國府那般踐踏他們。國府基本上堯舜禹湯比三民主義多些。

洪承疇、岳飛等的評價之所以與「堯舜禹湯」不同,是因為現代中國國家正當性需要鞏固。尼布楚條約以前中「國」並非西方17世紀後發展成的主權國家,更非晚近的民族國家。蘇聯瓦解後,除了熔爐式移民雜居的美國,包括西班牙、英國、加拿大等都出現「族國不純」的問題。中「國」必須趕上「現代化」,即將社會主義多民族國家實際上轉換為正當性更鞏固的「族國」,不利「想像共同體」的因素都需要被write off。以今日歷史需要回放,岳飛頑固破壞「民族團結」、洪承疇「講大局」,差別待遇由是產生。汪精衛難翻案,儘管他也講大局,可惜中共的一大正當性來自「領導抗日」,而蔣汪都多少被懷疑不夠甚至不抗日。中間是一個「日本因素」。

如果來年中日關係繼續改善,大陸能開放「硫磺島來信」在內地播出,那較為客觀看待汪精衛的日子就不遠了。

中國客觀看待二戰,中間本來還有個「國府因素」。這個障礙到今年算是徹底消除了。感謝我國。

學生淺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