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11/03 11:27:47瀏覽1391|回應11|推薦19 | |
民主,不僅表現在政治選舉實務,它還必須走入其他領域的決策過程,也更應成為生活態度。就第二個層面來說,大學的校務,從「教授治校」口號提出後,就成為觀察民主實踐的一個有趣場域。 若干年前我出席一次校務會議,會中討論的一個重要議案,是評選教學優良教師的辦法,事先委託專人設計了一套問卷,把跟教學有關的事項切割成二十個指標,每個指標均為五分,教學的好壞便可以加減乘除,求得平均數,比出高下,試圖以量化的方式來評量質性的教學,而評量方主要是學生。由於事關重大,討論熱烈。討論的焦點先是集中在評量問卷的技術問題,討論得差不多了,最後便有教師代表對學生能否客觀評量提出心中疑慮,而這也確實值得詳細討論,集思廣益,以求得設計出更周延的評量辦法。但出席的一位學生代表說了一句話,立即封殺了這方面的討論,而草案儘管還有不少瑕疵,卻便立即通過。學生講了什麼話,效果這麼大?講的是:「老師應該相信學生有客觀獨立判斷的能力。」此言一出,所有老師無論對原方案贊同與否,都不再發言。老師能公開承認不相信以全稱為名的「(全體)學生」的「客觀獨立判斷能力」嗎?這頂帽子對老師而言,實在太沉重,沒人願意拿來戴上。 我相信那位學生代表的講話是他個人當下真切的想法,並無意為任何人戴帽子,但本來可以理性討論的議題,卻因為他的發言方式而出現了寒蟬效應,實際上則阻止了持不同意見者的發言。 民主社會有很多的爭議,本來都應該訴諸理性的討論求得解決,但常見的卻是,以一頂大帽子扣在對手頭上,把原本很複雜的問題,簡化為宏大敘述,而長久累積的偏見和主觀的好惡,則決定了爭議的走向。如此一來,即使號稱為民主社會,但實質上則相去甚遠。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