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指南宮步道上的石燈籠
2008/07/14 15:51:46瀏覽8415|回應4|推薦32

指南宮步道大部分有樹蔭,夏日健行時可稍免日曬之苦。

  木柵有個知名的道教聖地指南宮,建於清光緒16年(1890年),迄今已有118年,歷來香火鼎盛。

  目前,遊客多數自行開車或搭乘公共汽車前往,下車後步行個幾十級階梯就能到達凌霄寶殿。但如果這樣,就要錯過那條千級以上階梯步道的古意與清幽了。

  我過去常走這條登山步道,但純粹是健行,對周遭景物只有個粗淺印象,並未細究。最近比較喜歡拍照,對沿途景物就注意得比較仔細。我最有興趣的不是步道終點的指南宮主體建築,而是沿途修於日佔昭和時期(昭和十三年、十四年左右)的石建築及石雕,包括石燈籠、石涼亭、石獅、石椅等。除此之外,步道入口還有個牌樓,可惜係經過重修,原貌不復可見。另外,原來一千多級的石階,中間有一段修得特別,兩或三階短,一階長,走起來不太順腳,下階尤然,如此設計可能是為了方便香客朝山跪拜之用,但前些年也一併經過整修,原具特色的石階梯再也看不到。

入口的石牌樓前些年經過重修,並非原貌。前後兩塊石匾皆為今人題字。兩旁有屋,一為雜貨店,正好停了輛摩托車。有一次見到牌樓右側停了輛手推資源回收車,更顯凌亂。

  石燈籠的典故,據說可追溯到佛教經典供奉燈火為功德之說。佛教東傳,石燈籠成為日本神社必設之物,位於鳥居之後的參拜道兩旁;而中國寺廟則似無此風。有個說法是:穿過鳥居,就進入了另一個世界,石燈籠既為照明,亦為指路之用。難怪日本動漫中常有跟「結界」有關的玄幻故事,只要穿過一個界線,就不再是平凡人間。

  指南宮步道最有意思的,就是源自日本的石燈籠,可以位於中國式牌樓之後的步道兩旁,並通達於中國式道教寺廟。日本的鳥居—石燈籠—神社的神道軸線,在木柵指南宮變成牌樓—石燈籠—石獅—仙人—石獸—凌霄寶殿,兼有中日色彩的步行路線。我不禁猜想:是不是因為日本宗教文化與台灣民間信仰的某種結合,使得指南宮步道上的石燈籠,在日本政權退出台灣後,得能免於泄憤式的破壞,而可以保存得相對完好?

我對指南宮步道石燈籠的訪查,只做到「一見終南」鐵匾為止。以後有空,再繼續往凌霄寶殿方向做下去。

  我將指南宮步道上的石燈籠一一編了號,自登山口起兩兩對稱的兩具石燈籠編一個號,編至土地公廟前的「一見終南」鏤空鐵匾為止,不管是否完好,只要能辨認的基壇位置都編了號,計編了十八處。必須說明的是:由於有的石燈籠已經傾圮,傾圮後的石燈籠各部位或仍完備,或四散不全,更有的幾乎無跡可尋,或許湮沒於荒煙蔓草之中,需要更仔細的探尋,所以我的編號只是暫時的,未必準確。編號後的石燈籠拍了照,存放在「指南宮步道」相簿中,標題從 tourou01 至 tourou18,以後有新的資料再更新。這項工作應該早有人做,但我並非台灣史或地方文史工作者,不熟悉這方面的文獻及研究成果,若有更詳細的資料,請方家不吝賜知。

  石燈籠的位置大約位於步道上的各個平台上,平台短的只有乙對,平台長的則較多對。在指南宮步道兩側,除了石燈籠外,還間座著石獅子或石仙人,另文再介紹。

  繪有石燈籠圖解的陳志鵬,曾指出日本「春日型石燈籠」的「竿」為圓柱,而台灣石燈籠常見的方柱則應稱為「台灣型」。(註1)但我們若參照日本春日大社的石燈籠群相片,則可見日本石燈籠的「竿」其實不止有圓柱形,也有葫蘆形、方柱形的。(註2)因此,「台灣型」之說可能有誤。不過,指南宮步道旁的石燈籠的竿,確實多數為方柱形,而早年被拆除的「台灣神社」,留存下來的石燈籠也是方柱形(見圖),其整體形制可說是指南宮步道石燈籠的基本型。

竿為四方柱,上翹的笠尖,這具石燈籠的整體造型,可稱為指南宮步道石燈籠的基本型。

  石燈籠的建築結構單純,參見上面這張照片,各部位從上到下排列的名稱依序為:寶珠、笠、火袋(開口為窗,大部分為圓型,亦有例外)、中台、竿(如同「 I 」字,上下兩橫的部分稱為「節」)、基礎、基壇。(圖解

寶珠及笠

  指南宮步道上的石燈籠一般刻有「敬獻」二字,並刻有捐造者的姓名、地址,如編號 6,捐造者為林舜日、周智等二人,分別住於臺北市太平町三丁目和宮前町。捐造者少者有一人,多者達十五人,應與財力有關。出資捐造者多來自台北市,也有來自基隆市的,更遠的則來自日本神戶市。此外,還刻有建造年代,但其中的「昭和」年號幾乎已全被鑿平。不過,當年(可能在台日斷交後)負責抹平年代的人有的做事比較馬虎,有一、兩具石燈籠還是依稀可見「昭和」二字;在同一步道上的一座石獅子,建造年代在背向步道的那一面,昭和年號也被有意無意地忽略了,仍然完好如初。

傾倒的此竿建置年號「昭和」二字已被鑿去。從中可見,竿和兩端的節一體成型,是由同一塊石頭鑿刻出來的。

編號18,捐資者為振發洋行的林文德、林春元,地址則為神戶市。

刻於一尊石獅背面的「昭和十四年」字樣。拍這張照片時,幾乎沒地方落腳,只能由上往下斜拍。

  除了基本型外,指南宮步道上的石燈籠還有不少造形上的變化,以下舉出較特殊的幾具說明:

編號1,由黃金塗敬獻。可惜火袋上的四面圓窗被填實,不知何人所為。能夠修建在入口一上來的位置,表示捐造者是個有辦法的人。

編號4,由葉伸城敬獻。這是唯一留下圓窗鐵燈罩者,極為寶貴。

做工精美的圓窗鐵燈罩特寫,五芒星中央有一「南」字。

兩具燈籠的鐵燈罩,一面全毀,剩下七面皆有殘缺,此圖和上圖並觀,可拼出全貌。

編號7,唯一的圓竿石燈籠,其圓笠造型很美,惜已傾圮。

編號8,由李校茂等人敬獻。此石燈籠雖無基壇和基礎,但非常樸拙可愛。我猜想捐造者可能僱請不起工匠,因此自己運來石頭,以己力鑿刻而成。火袋的窗,也只有兩面。

編號13,竿短有腰。

編號14,基礎加高,竿短有腰。

編號16,由林萬慶敬獻,特殊之處在於:(1)基壇、基礎、竿、中台、火袋、笠、寶珠皆為六邊形;(2)窗不是圓形的,有四個長方形窗,兩個特殊造型的窗。

編號16,火袋特寫。

編號18,葫蘆形的竿,跟編號13、14的竿造型相似,但葫蘆造形特別明顯。

  指南宮步道上的石燈籠,建置迄今已逾八十年,雖然不是很久,但對於歷史不太長的台灣來說,仍然是值得重視的古蹟——管它是幾級古蹟。昭和十三年是民國27年,西元1938年,台灣被日本統治已經四十三年,潛移默化的結果,日本的文化已相當程度地滲入台灣住民的方方面面,不僅包括飲食起居,也擴及精神層面,因此才有了中國寺廟和日本石燈籠的結合。

小津安二郎導演的《東京物語》片中,有兩種不同造形的石燈籠。

  台灣在移入日本石燈籠時,是否有自己的變化創造呢?這個問題看來很難回答。由於石燈籠在日本非常普遍,可以想見造形也是五花八門,非常多樣。除非對日本石燈籠有徹底且深入的考察,否則要明確回答上述問題並不容易。不過,指南宮步道上的石燈籠至少有一點跟日本的不一樣,即日本石燈籠上的「奉納」二字,在此全部改為「敬獻」。參照由日本移民所建的花蓮碧蓮寺,它原來是日本神社,原神社雖已毀,代之以道教廟宇,但參拜道留存下來的石燈籠,「奉納」二字有的被塗去,有的則被保留了下來,恰可用來對照指南宮石燈籠,由日本移民所立者與台人所立者的不同。

建置於昭和元年,花蓮碧蓮寺石燈籠,保留「奉納」二字。寶珠石色較新,可能是後人修補上去的。

  從指南宮步道上的石燈籠,可以看到日本文化對台灣的影響。信徒特選的堅硬石材,比較能夠禁受得住風霜雨露的長期侵蝕,如果沒有人為的刻意破壞,這些石燈籠就能夠長久地做為歷史的見證。

  指南宮步道上的石燈籠大部分都完好如初,少部分傾圮者,其實是可以修復的,如編號3由王員捐建的乙對,其中一具屹立如故,一具雖已傾倒,但各組件卻均完好,相信不必費多大的工夫便可拼合。期待指南宮廟方,有一天能夠真正重視這批珍貴的歷史文物,多花點精神在上面。

編號03,竿以上的中台、火袋(見下圖)、笠、寶珠已掉落,但組件完整,修復應不難。

延伸閱讀: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ustavq&aid=2032452

 回應文章

對神社有興趣的高中生
石燈籠
2013/01/19 21:16

我在大雄寶殿附近的民宅也有發現一對石燈籠

附近的人說當時(民40)流行拿時燈籠來當路燈

而附近也有疑似神社的欄杆基樁 和疑似鳥居龜腹的椅子

但 當地人說以前並無神社


lukac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Master Piece
2008/07/15 20:10
我是說古師的文章,所以用單數。
古士塔夫(gustavq) 於 2008-07-15 20:26 回覆:
文末應加一段話,回來後,再修改。

BB 咖啡。以淚封印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珍貴珍貴給古師用力拍拍手
2008/07/15 06:37
謝謝古師收集整理這些古物照片,真是難得,又讓我長見識了 。參考附錄的索引資料,有幾個小問題,跟大家討論。
A)編號 #4的石燈籠,保有完整圓窗鐵罩,是古師收集及文中所有其它資料照片中,唯一有燈罩的古物,實屬珍貴。不過從使用功能性來看,封上燈罩的石燈籠,在舊時是要如何放入油燈或臘燭,做照明用途,assuming in the old days people did use the stone lamps for illumination at night time. 還是說,這類神社的石燈籠,在舊時主要目的,是奉獻敬神、裝飾或造景,而非照明?
B)在〈春日大社的石燈籠〉相片集中,收錄了許多不同型式、大小尺寸的石燈籠,對擺放的問題,也有些提示,好比有些是一個平台放置兩具相同的石燈籠,有些平台則放單具。有趣的是,它們好像不在乎左右對稱的問題,這跟傳統中國寺廟藝術中,強調左右對稱的基本概念,有些差別。
C)東風西進,現在美國到處瀰漫東方熱,以前類似的石燈籠就「會」出現在美國人庭院造景,不過畢竟少,這幾年,可是越來越多,連園藝店及花圃,都能看到現成的小型石燈籠。呵呵,全球化把世界變平了,但是可能很少老外知道”供奉燈火為功德之說”,也不會知道”穿過鳥居,就進入了另一個世界,石燈籠既為照明,亦為指路之用”。
古士塔夫(gustavq) 於 2008-07-15 09:37 回覆:

  感謝Beaver看得這麼仔細!

  從您提的第三個問題,就知道我的文章沒寫好,應該在文內交代的,不要讓讀者疑惑。以石燈籠為庭院造景,源自日本一位有名的茶師千利休。引一段文字:「石燈籠,可說是日本庭園中常見的特殊景觀,也是茶庭中不可或缺的擺設。而石燈籠原本是放在神佛之前,作為供奉之用的道具,可說是和茶庭一點關係都沒有。大約在四百多年前,一位名為利休的茶人,在一處叫做鳥邊野的墓地中,看見了在夜晚的幽暗之中明滅閃爍的燈火,感到十分有趣,便突發奇想的將石燈籠裝設在茶庭之中,頗有『借景寓情』的含意,也從此石燈龍有了另一種嶄新的價值之美。對於石燈籠的擺設,最忌諱的是讓它清楚的暴露在陽光之下。應讓它在草木堆中若影若現,藉著那閃爍的燈火強調出幽寂之趣;如此一來,反而能襯托出強烈的存在感。出處

  第二個問題,我覺得奈良春日大社的石燈籠特別地多,應該是個特例。日本人還是講求對稱之美的。

  第一個問題,正因為燈罩是鏤空的,所以不管是點油燈或蠟燭都不會是難事。我從網頁照片中,看到有些石燈籠加上不能穿透的燈罩,但應該有一面窗可以活動才是,不過,這要親臨現場才能確認。春日大社的石燈籠因為有好幾千個,每年還舉辦「節分萬燈籠節」,祈願者即以蠟燭點亮這些石燈籠,如能親歷應該可以感受到那一份壯觀。(參見這文)我的看法是:石燈籠具有實用的用途,它首先必須滿足「燈籠」之用,然後才拿來觀賞。


隨便說說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也是該路上的石雕
2008/07/14 22:06


古士塔夫(gustavq) 於 2008-07-15 08:53 回覆:

這石雕總共有十二個:十二生肖,另外在石豬之後還加上了個寶塔。十二生肖後面為何刻個寶塔,不明其故。

我全拍了下來,但雜草長得尤勝您去的時候,十二生肖之首的鼠,就看不到嘴尖。

這些刻工精細的石雕不曉得是什麼時候刻置的,由於放在高台上,行人根本無法近看,也不知道刻者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