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站在「台灣詩壇」一個僻靜的角落
2022/05/15 16:59:27瀏覽134|回應0|推薦1

我在卡爾維諾的文字裡,被一種迷人的文明氣氛所吸引
我意識到「特質」這個名詞,在它成為一種心靈的鎂光燈之前,
就已成為一個必要的靈魂記號,一道潛在的意識之門,被型塑
的認知場域,說明著思想、語言以及扮演著進出
歷史圖騰的文化語碼及其必然衍異的情感流變;我們很興奮
後資本主義旗幟底下的解構氛圍,抓住了你眼神中出奔的想像
沒有任何一個名詞曾經死亡,但沒有任何一種意義繼續銬打舊日的出走
你在流動,你也曾意識牢籠的詭詐與所有可能。我放下手中的瓷杯
發現了「冷戰年代」所釋放的巨大現實主義的朦朧詩意
那些都已歇息的被緊緊擁抱的親暱
或也蹲倨如一座繁花盛開的歷史墓園,在無人靠近的窗口
飄進冷涼的星光,你或已撿獲我的凝神,所有的
兀自散放生命氣息的「符號」在你被觸動的心靈版圖之中,如此
讓你總是想到那風中的魚骸,曾經活跳似你放縱的童年。所以

你能在這兩本書中,看見我留下的腳印,以及
口中的驚呼與心律的輕微撞擊........
三十歲以後,佛教經驗開始滲入我的生命意識之中,有一兩年的時間,我對古時禪師們的詩作產生了興趣,也嚐試作了些帶禪意的七言詩,感覺日子與紅塵之間的間隙,那種精神上的寬闊感可以調和些隱逸的滋味,果真是難得的愜意。文字中出入禪意是挺好的書寫經驗,對往後開拓自我的創作意識,有絕對的幫助。
文字語言有它自屬的獨立生命與殊異性,這一個現象在每一個時代都有個殊的意含,文明的變革自能產生文化上自屬的詮解,現象詮釋學面對一種文化空間的衍異與流變,往往著墨於時間意義與意識變革的個別性與影響力。我在後現代美學的情境裡,發現了這個令人頗為驚異的語言特質,尤其在當代詩學裡那種有意無意的陌生化現象。

內心的視境透過語言的推展,必有美麗的秘境。我對詩的語言有一種與生俱來的信任,始終,它就跟隨在我的對藝術的認知當中。閱讀,閱讀,再閱讀,是我多少年來唯一不變的良方。我曾有過三千幾百本到四千本之譜的藏書,我為自己設計了一個對智性嚮往的生活氛圍。因為年輕,自然在某種知識的蘊藏中,被學理上探索的自由與吸引人的研究氛圍留置,八十年代我蒐藏了很多詩集、詩刊與相關資料。但事過境遷,擯棄了甚麼或者刻意忽略甚麼,在命運的捉摸中覺醒,其實,我能感受到某種無以名之的錯亂如邊境的風沙,吹襲過情性的動盪,往外追索,等於背離原始的初衷,至今,轉換了幾個住所,歲月從指尖逸失,曾經有過的花草庭園,早已衰朽不復當年。

我寫詩,有著一種自然的天性。

緣於個人性格或個性的拘囿,我尚且必需掙脫某種成長之中無以迴避的範限,那些屬於生活的、心智的或人生際遇的必要付出;我還沒有真正走到自我認知當中應該有的與詩的融會或心境的愉悅。詩,該當如何?詩本於人性,詩屬於人本主義;詩應運於宇宙人生像人類面對神話世界的多層譬喻,只為了尋索一安心的存在認知與慰藉;神話之流傳凜於詩性之隱喻,證明了詩語言之靈動與神詮,有其藝術性的象徵必然以及超現實的生命意義。

我們應該找到一種自我認知的解釋,換句話說,試著為自己找出自我與詩之間的關係,試著去找出一種解釋。我確實為詩付出過許多的時間與精力;一九九三年以後,攝影成為我的職業,詩與影像的結合當然是內在聯繫的,這裡情感的轉折,必需是人間的,所謂人間的,指的是一種必要的思維方式。如此,影像的生命力就掛寄於符號學的範疇而有了詩一般的詮釋旨意,以及情感的延伸。我們注重情感的延伸,同樣的,跋山涉水也是一種影像創作的歸屬,但離開了人味,詩意不會為你濃烈的酣睡停留。創作必須是清醒的。至少,不能掉入色彩與構圖的陷阱,我曾經這麼疲倦的進出暗房,發現了影像之中可怖的偽善,當一切藝術性的吸引被人性的顢憨替入,你就會想離開。

回到詩,讓你重新辨認,人生是一只精密的濾網,看那真情的咆嘯滾入你生命的曠野,去找回靈性的歸屬。我曾經看過有人在詩裡寫過黑雨,也有人在詩裡寫過紅雨,但我覺得那是一種對生命的誤解,因此,一種被過於刻意安插的詩性就成了一種偽善,一種失去敬意的謙懷隱暱了詩的真情與遼闊。

詩常常是隱匿的,當我們處於極度的衰疲時。

我會習慣性的架起閱讀的防禦,以構設自我與作者對話的空間。我不認為散漫的誤讀是一件值得誇耀的事,在理論的認知上,誤讀只是一個正確的忙碌盡頭小小的娛興,一種不必然應該存在的錯誤夸示以及美感的割裂。小丑的存在價值,在於他提示了一種娛樂架構的深度感,因為他是靈性的語彙與智慧的微笑的匯融。

卓別林的偉大在於他並不只是卓別林。

如果誤讀可以被輕易視為閱讀的樂趣,我認為那是一種知覺的退化或說是感性的淪喪。真正的樂趣不會只是樂趣,還有一種生命被重置的審美經驗在詩意的建構中。此處提到的詩意,當然是整體人生價值的一環。

 2007/07/05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uogin300&aid=17419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