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4/21 23:58:09瀏覽1008|回應17|推薦7 | |
《馬關條約》是涉釣危機的禍根 郭都人 北京所控制的《環球時報》網站日前刊載了有關《馬關條約》的社評,全文如下: 社評:輿論重提《馬關條約》是集體勵志 中國南海艦隊沿海訓練編隊17日上午在釣魚島附近海域巡航,有人在互聯網上提醒,17日是《馬關條約》簽署118週年,這一背景信息使得這次巡航在中國輿論中獲得特殊意義。中國各大網站紛紛將中國艦隊在《馬關條約》簽署紀念日巡航釣魚島海域作為標題,在首頁突出處理。 南海艦隊這次巡航與《馬關條約》簽署日重合,是否是一種特意安排,我們不得而知。但是第一,中國民眾很願意把它們兩者聯繫起來,這樣的集體心理非常強烈。第二是今天的中國重獲派艦隊去釣魚島海域巡航的能力和自信,這個紀念日即使是偶然撞上的,也有著歷史的必然性。 《馬關條約》是中日實力那次歷史性轉折的紀念碑,118年後,兩國的實力關係朝著反方向再次轉折。關注釣魚島危機成為許多中國人找回民族自信的一種方式。不能不說,中國人對日本的情結是很例外的。 但中國人與日本的意志較量並非是情緒化的。整體而言,中國人的眼和心都在逐漸超越日本,只要日本不主動刺激我們,我們並不願意在它的身上耗費過多注意力。圍繞釣魚島的針鋒相對,並不是中國國家戰略方向的宣示,它更像是中國就事論事的選擇。 中國崛起處在「越來越有底」的特殊階段,前方有了輪廓,但後面離得還不遠。中國人的思想素材浩瀚而龐雜,自信和自卑交織浮現。這顯然是個過渡期,中國人思想和情緒擺脫不穩定尚需時間。 中國人需要更多大國國民的自信,但這不是我們僅僅通過精神建設就能實現的。它需要中國物質成就和國際關係成就的一層層鋪墊,它的漸進式建設過程同樣是這個國家和民族繞不開的。 應當說,中國人目前的自信程度遠不理想,但處於國家運轉和發展的最低需求之上。不自信給中國內外政策的執行都增加了曲折,它們生出來,又被一一克服,或者化為中國前進複雜合力的一部分。當中國人的自信越來越多時,我們對世界和對自己的看法必將更加清晰。 日本不是中國戰略胸懷的邊界,釣魚島不應是中國要證明自己的地方,它更應是中國磨礪意志、增長智慧的一塊岩石。中國既要堅決捍衛釣魚島的主權,又要不被絆在這裡,這的確需要中國的大胸懷、大智慧。 《馬關條約》已經塵封於歷史,中國站在完全不同的國家力量基礎之上。那個時代的屈辱將永遠留在我們的記憶中,但在我們的感情簿裡,那一頁應該翻過去了。 上述《環球時報》社評的毛病是:嚴重失焦。 《馬關條約》是台獨陣營長期津津樂道的題目,其衍生的謬論、讕言特別多。最奇特的是:該條約是「清國」與日本之間的協定,如今「清國」已經消失,因此《馬關條約》繼續有效,云云。 問題是,蔣介石、羅斯福、邱吉爾在中華民國三十二年十二月發表的《開羅宣言》已經指出日本所盜竊的台灣、澎湖,等地,必須歸還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三十四年七月,中、美、英三國又發表《波茨坦公告》,其中最關鍵的第八條,聲言《開羅宣言》所有條款必須實施。中華民國三十四年八月,日本國王兼特級戰犯裕仁被迫服從《波茨坦公告》,宣告無條件投降。 因此,《馬關條約》早已成為廢紙,不是什麼「塵封」之物。 日本二戰翻案運動的最重要目標之一,無疑就是恢復《馬關條約》,而目前的涉釣危機的禍根無非《馬關條約》。因此,解放軍艦隊選擇在今年四月十七日蒞臨釣魚台海域,不能說是為了紀念《馬關條約》之恥。恰恰相反,正確的、務實的提法是:解放軍艦隊以實際行動表明《馬關條約》已經作廢。 說白了,《馬關條約》雖然已經作廢,餘毒猶在。要掃除《馬關條約》的餘毒,必須聚焦於日本二戰翻案運動在美麗寶島的猖獗活動。對這類危害東亞和平的邪惡活動,最能先發制人的舉措莫如,要求日本火速退還勒索所得的馬關贓款(又稱甲午贓款、乙未贓款)。 當然,馬英九總統的「東海和平倡議」也不乏二戰翻案運動的陰影。例如,「以和平方式處理爭端」之說就是明顯的敗筆。根據《聯合國憲章第五十三條》,任何創始國可以不經安全理事會同意,自行採取武力對付日本。馬英九奢言所謂「遵守國際法」,完全落了空,只能暴露出日本眾多甲級戰犯子孫們在台灣享有非份影響力。也許,上述《環球時報》社評的作者應該聚焦於日本二戰翻案運動,以及東亞的戰爭前景。 (見附錄一、附錄二、附錄三) 作 者 是 旅 居 北 美 的 業 餘 文 化 工 作 者 圖一,釣魚台危機的禍根就是《馬關條約》 附錄一:《觀長安城圖》陸游 許國雖堅鬢已斑,山南經歲望南山。 附錄二:《挽劉道一》國父孫中山先生 半壁東南三楚雄,劉郎死去霸圖空。 附錄三:滿江紅 閩于山戚繼光祠題壁用岳武穆韻 郁達夫 三百年來,我華夏,威風久歇。 會稽恥,終當雪。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