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造謠也是中東鬥爭手段?
2012/02/05 23:45:31瀏覽207|回應1|推薦3

造謠也是中東鬥爭手段?

郭都人

北京的中東問題專家之中,並非沒有真知灼見。

經常在「央視」訪談節目出現的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李姓副院長就說過:造謠也是鬥爭手段。原話如下:

伊朗和西方國家在核問題上的纏鬥將是全方位的、這不僅包括外交、武力等常規手段,謠言或許也會成為雙方手中重要的王牌。

其實,造謠不但是鬥爭的手段之一,有時還被當作最重要、最有效的手段。

在中東,最經典的例子是,蘇聯的國家安全委員會(克格勃,即KGB,俄文Комитет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й Безопасности)針對布熱津斯基博士發動的謠言攻勢。

布熱津斯基博士是原籍波蘭的美國地緣戰略家。他在卡特總統任內(1977-1981)擔任國家安全顧問。 1979年,鄧小平在訪美期間,特別去布熱津斯基博士住宅作客。

波蘭人大都厭惡俄國,布熱津斯基也不例外,而卡特總統對他言聽計從,當然引起蘇聯領導人極度煩惱。蘇聯的國家安全委員會於是散播謠言,無端硬說他是猶太人,其目的在離間阿拉伯世界與美國的關係。

這種謠言在中東無疑具有爆炸的功能。但是,蘇聯造謠者的知識水平與世界觀都有嚴重的局限性。發動謠言攻勢之際,他們顯然沒有注意到:中華民國二十年至二十四年,布熱津斯基的父親是駐德國的波蘭外交官,在任內曾運用特權拯救過受納粹迫害的猶太人。

如果稍有猶太背景,哪麼,在中華民國二十二年納粹反猶法律開始陸續出台之後,老布熱津斯基根本就不可能在德國擔任波蘭外交官,遑言拯救納粹迫害對象。蘇聯謠言攻勢於是露餡失效,而布熱津斯基博士的事業取得更大成就。

他的鐵桿反蘇政策,在東亞、東歐、中亞都對蘇聯造成沉重打擊。 1978年的兩位羅馬天主教教宗先後歸天、兩次選舉新教宗的戲劇化事件,最終導致波蘭籍的若望保祿二世登基、東歐變色、蘇聯解體等一連串劃時代事件,都源自布熱津斯基博士的戰略設計。

蘇聯當年的謠言攻勢,顯然不只弄巧成拙,種下的是國家消亡的禍根。目前在伊朗與以色列的纏鬥中,製造謠言的政治實體與個人,都應該引以為誡。

某些北京中東問題「專家」更千萬不可與謠言攻勢掛鉤。理由很簡單,他們沒有中東的實際、正常的生活經驗,即使曾經光臨中東幾個國家,也只是蜻蜓點水的遊客,與中東的三大語文(阿拉伯文、波斯文、土耳其文)連點頭之交都談不到。

說白了,他們的能力與俄國、以色列的中東問題專家相比,不是小巫,而是微巫,只能為大巫們提供笑柄。

因此,日前在以色列流傳的驚人的聲明:「中國反對任何針對伊朗的軍事行動,因為它會破壞地區穩定、干擾原油運送。但是,如果以色列決定攻打伊朗,中國也不會予以阻止。出於所有這些原因,以色列和中東都需要一個像中國這樣的國家,以色列需要中國的力量」云云,恐怕只是原創者「黨外專家」的自我陶醉的論述,一廂情願而已,不足為慮。

但是,如果與某些謠言相互作有機結合,一廂情願自我陶醉的論述,也可以造成災難,例如:其一,部分美軍或在軍演結束後長駐以色列;其二,以色列國土面積小無懼核武器打擊;其三,伊朗核打擊以色列將遭滅國亡種;其四,以色列恐懼真主黨報復或致萬人傷亡,等等。

如果,北京領導人輕信這類的謠言與論述,哪麼,大陸「黨外專家」有可能重蹈台灣某些「黨外」人物的覆轍:讓己方無端喪失原有的優勢,失去戰略主動,徒呼荷荷。

作 者 是 旅 居 北 美 的 業 餘 文 化 工 作 者

圖一,布熱津斯基、鄧小平
圖二,卡特、鄧小平
圖三,布熱津斯基新著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uoduren&aid=6088676

 回應文章

MayMay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請教格主
2012/02/06 14:28

文章中,下列這段話,可否講解清楚:

“但是,如果與某些謠言相互作有機結合,一廂情願自我陶醉的論述,也可以造成災難,例如:其一,部分美軍或在軍演結束後長駐以色列;其二,以色列國土面積小無懼核武器打擊;其三,伊朗核打擊以色列將遭滅國亡種;其四,以色列恐懼真主黨報復或致萬人傷亡,等等。”

謝謝。

您文中提到的李先生在央視的今日關注節目分析美國歐巴馬的1+戰略時,第一句話就委婉的解說,這是因為美國沒有錢了,無法負擔龐大的軍費。雖然他用非常日常的口語解說,但說到重點,不像其他分析專家,說了好多,但沒有重點,觀眾聽了半天,也沒學到任何知識。

放眼天下 縱橫寰宇(guoduren) 於 2012-02-07 02:39 回覆:
按:


所列出的謠言(或者臆想)的標題均來自互聯網,都屬於同一名中東問題專家。
謠言、臆想似乎互相呼應,有其特定的目的。


參考網上文章:http://www.atimes.com/atimes/China/NB07Ad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