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11/18 08:54:14瀏覽524|回應1|推薦2 | |
中國經濟超英越法 郭都人 2005年六月,台灣媒體報導北京外交圈流傳的一個故事:寧波市領導人對外交部官員說:「國家想造潛艦是嗎?不過是一百多億人民幣,寧波來出,條件是不能讓日本入常。如果放縱日本入常,寧波市從此拒絕接待外交部任何一個人!」 故事有另一版本,內容略同,氣魄更大:「潛艦」變成「航空母艦。」台灣媒體為了避免引起驚惶,也許不願輕言航空母艦。 事實上,英國也正在建造兩艘航空母艦,造價是每艘25億美元,合人民幣200億,按購買力計算,實際不過一百多億人民幣。由於北京早已建造多艘潛艇,相信寧波高官所指的是航空母艦。 「寧波航空母艦」故事流傳不久以後,北京終於表態反對日本入常,「四國方案」遂告流產。如果說北京表態是寧波官方施壓的直接後果,恐怕失諸誇大。可是,作為東南沿海的發達地區,寧波的確擁有充分的財富、民智、敵愾,使得航母故事十分可信。 半年之後,中國官方公佈一系列數字,顯示2004年大陸經濟總量接近16萬億人民幣,幾乎相當於美元20000億,因此,中國大陸已經超越意大利,排名升到第六。許多經濟專家相信,中國已經超英越法,排名第四,而官方數字只有低估,沒有誇大,因為北京要避免引起外國驚慌,也要減少對人民幣值的外來壓力。 例如,官方數字顯示,服務業在國民生產總值所佔比例是40.7%,引起經濟專家的驚訝。原因是,服務業在印度國民生產總值所佔比例在50%以上,而中國大陸的服務業比例顯著超出印度,40.7%的數字極可能是低估。 服務業比例提升,與製造業比例減低互相對應。因此,中國經濟對輸出的依賴有日漸減少的趨勢,對中美關係的衝擊,可說不言而喻。 中國在是當今最大的煤、鋼、鋅、銅的消費國,次大的石油、電力消費國。大陸的龐大經濟體系,對中國與非洲、拉丁美洲、澳洲、中亞、中東的外交提供有效的後盾。 中國按人均所得,排名尚在世界100名之外,實在無可誇耀。大陸的貪官橫行,若干貧困地區幾乎民不聊生。整個大陸的社會風氣、道德觀念都令人對華夏文化的前途不敢樂觀。 即使不按購買力計算,大陸的經濟體系,早晚超出德、日,迫近美國。但是,如果不能解決農村困境、重建醫療保險,等等當務之急,那麼,大陸經濟越是蓬勃發展,貧富差距越大,動亂越有爆發的誘因。 大清乾隆、嘉慶年間,中國是世上最大的經濟體。然而,中國還是難逃劫數,鴉片戰爭以後的一連串慘禍,導致割地賠款浪潮。可見,政治改革、道德重整關乎民族命脈,不是巨額外匯儲備,或者多少艘航母所能代替。 作 者 是 旅 居 北 美 的 業 餘 文 化 工 作 者 |
|
( 時事評論|國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