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11/08 01:53:27瀏覽468|回應0|推薦1 | |
反美作家獲諾貝爾文學獎 郭都人
品特無疑是當代最偉大的英文劇作家。他的作品充滿「可怕的沉默」,風格對英文文學發揮重大影響。他長期猛烈抨擊美國外交政策,對伊拉克戰爭特別深惡痛絕,相信是得獎的最大因素。 原來,諾貝爾文學獎無非政治文學獎(或者文學政治獎)。證據不勝枚舉。 1953年,英國首相丘吉爾得獎,理由是:「他在描述歷史與傳記方面的造詣,同時由於他那捍衛崇高的人的價值的光輝演說」云云。其實,當時在他的領導之下,英國在非洲、中東、東南亞進行維護殖民主義戰爭,所謂「崇高的人的價值」,毋乃天方夜譚? 蘇聯作家得獎經過同樣發人深省。 1958年,俄羅斯詩人、小說家帕斯捷爾納克憑小說《日瓦戈醫生》得獎,理由是:「在當代抒情詩和俄國的史詩傳統上,他都獲得了極為重大的成就」云云。但是,授獎目的在聲援赫魯曉夫的清算斯大林罪行運動。 1965年,蘇聯作家肖洛霍夫憑小說《靜靜的頓河》得獎,理由是「在那部關於頓河流域農村之史詩作品中所流露的活力與藝術熱忱——他籍這兩者在那部小說裡描繪了俄羅斯民族生活之某一歷史層面」云云。 但是,得獎實際背景是1964年的蘇聯不流血政變,赫魯曉夫下台,使得斯大林時代文人肖洛霍夫的聲望看漲。 1970年,蘇聯異議作家索爾仁尼琴,憑小說《癌症病房》得獎,理由是「由於他作品中的道德力量,憑藉它,他繼承了俄國文學不可或缺的傳統」云云。其實,他對非俄民族、文化沒有好感,對東亞更缺乏同情。 所謂「道德力量」,只是宣傳高調。1970年,蘇聯飽受壓力,境內異議人士都被西方視為至寶。因此,索爾仁尼琴得獎,理所當然。 這種政治掛帥的頒獎標準,在九一一慘案之後表露無遺。當時,懷疑、嫌惡伊斯蘭文明的風氣在西方爆發。於是,平素以批判回教為己任、嘲弄第三世界為能事、出身移民家庭的英國作家奈保爾,頓成2001年諾貝爾文學獎的當然得主。 他得獎的表面理由是,「其著作將極具}察力的敘述與不為世俗左右的探索融為一體,是驅策我們從扭曲的歷史中探尋真實的動力」云云。但是,奈保爾的著作充滿以美英世界為中心的優越感,很難說他有能力從事「不為世俗左右」的什麼探索。 奈保爾得獎,將文學政治化的風氣,提高到空前的階段。 作 者 是 旅 居 北 美 的 業 餘 文 化 工 作 者 |
|
( 時事評論|國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