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10/18 00:27:44瀏覽488|回應0|推薦0 | |
金融風暴沖擊獨派 郭都人 全球金融風暴的一大特點是,有獨立傾向的地區,受不起風暴的沖擊,不得不承認或者暗中同意,反對獨立的陣營並非完全沒有道理。 例如,蘇格蘭的獨立運動就不得不暫時降低聲浪,先渡過難關再說。作為蘇格蘭的統派最高領袖,英國首相布朗正好趕上這場史無前例的全球風暴,以行動証明蘇格蘭作為英國一部分,也有大佔便宜的時候。 原來,倫敦當局這次撥款拯救蘇格蘭的幾家銀行,數額極為龐大,如果蘇格蘭現在已經是獨立國家,根本無法負擔。布朗本人就振振有辭,夸說650億美元是任何蘇格蘭政府都負擔不起的。換言之,英國有能力負擔,蘇格蘭要鬧獨立,代價不菲。 在布朗領導之下,英方為了挽救八家主要銀行,到今天為止,涉及的款項達到幾乎7000億美元,相當蘇格蘭五年的生產總值。顯然,布朗能夠如此威風八面,先決條件是他的統派屬性。相信最熱中獨立運動的蘇格蘭人也不能否認統派比獨派在全世界范圍內,目前擁有更大的影響力。 當然,蘇格蘭獨派格於形勢,暫時降低調門而已。一旦經濟局面顯著改善,獨派將恢復全面鼓吹獨立,北海石油資源又重新成為話題,這次金融風暴不能長期阻止英蘇最終分家。 在歐美近代史,不難找到財政困境導致獨派被迫暫時偃旗息鼓,甚至永久作鳥獸散的實例。其中,加拿大和紐芬蘭的關系最富有悲喜劇的味道。 1929年的金融風暴,引起大蕭條。紐芬蘭本來和加拿大,都是英國的帝國自治領,理論上和英國、澳洲、新西蘭、南非平起平坐,互不統屬。不料,大蕭條引起紐芬蘭財政極端困難,加上政治腐敗,以致走投無路,被迫重新成為英國殖民地,由倫敦派員直接統治,同時負擔當地的財政赤字,可謂不勝負荷。 1945年,英國在二戰慘勝之後,再也沒有能耐面對紐芬蘭的政經難題。倫敦的自治領事務部門於是要求紐芬蘭方面另謀出路,不能指望英方繼續殖民統治。 當時,紐芬蘭的選擇不外就是恢復獨立(自治領),或者成為加拿大的第十個省。經過1948年的兩次公民投票,紐芬蘭統派先敗後勝,最終如願以償讓全省加入加拿大。有意思的是,在統派勝利之後的30多年期間,紐芬蘭的省旗依然是英國國旗,默默為一段不很光彩的歷史作物証。 金融風暴打擊獨派有其歷史的必然性。目前的特大風暴相信在台灣、香港、新疆、西藏都有極大的震撼力。在加拿大,幻想脫離加國獨立或者索性加入美國的西部分離主義者固然採取低姿態,更值得注意的是,加拿大作為獨立國家的地位得到增強。原因是,與美國相反,加國金融政策成功,使國家逃過劫數。 作 者 是 旅 居 北 美 的 業 余 文 化 工 作 者 |
|
( 時事評論|國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