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從法德軍火公司合併看歐美關係發展
2008/08/25 00:40:17瀏覽691|回應0|推薦0







從法德軍火公司合併看歐美關係發展

                 
十月中旬,法國和德國兩家最大的航天軍火公司正式宣布合併。粗看起來,這不過是經濟跨國化和全球化,大企業大公司紛紛重組的世界潮流中的又一事例。可是進一步觀察各方的反應和評論,就會發現這一合併並不如此簡單,並且可能對未來的歐美關係以至世界局勢產生深遠影響。

事情是德國的戴姆勒克萊斯勒航天公司(戴姆勒克萊斯勒航空航天銀)和法國的馬特拉航天公司(宇航馬特拉SA )的宣布聯合,組成「歐洲航空,防務和空間公司(英文:歐洲航空,國防和空間公司) 「 ,簡稱EADS的。這一發展的重要性,首先見於法德兩國各自的政府首腦若斯潘和施羅德均親自出席在法國斯特拉斯堡市舉行的正式合併簽字儀式;而兩國總理在儀式上的講話,也透露了此舉的真正意義。德國總理施羅德聲稱這一合併代表了「歐洲意志的象徵,因而具有世界性意義「 ,法國總理若斯潘則更明確地宣布:

   面臨大型國際尤其美國〔軍事工業〕集團的出現,歐洲的力量   必須聯合起來。

顯而易見,這一發展是法德兩國力圖抗衡美國在國際軍火工業上的壟斷地位,所以建立一個強有力的歐洲軍火集團。除了與美國競爭之外,更為重要的政治意義,是獨立的歐洲軍火工業可以保證歐洲的防務不至於完全受美國控制支配。

合併後的該公司擁有員工8萬9千人,年銷售額2 .. 27億美元,僅次於美國波音公司的5.6億美元和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2.3億萬美元,穩坐世界第三。 EADS的控制了空中公共汽車(空中客車)股份的75.8 % ,亞利安納火箭的23.9 % ,新成立的阿斯特里姆公司(製造衛星和導彈)的75 %等,並對歐洲的聯合戰鬥機和直升機計劃擁有控制權。 EADS的在歐洲的迅速擴張也在預料之中,例如擁有空中公共汽車百分之四股份的西班牙家集團已經宣布要加入該公司。

此事反映的另一個現實,是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之下,歐洲各國尤其是目前社會黨執政的法國認識到必須將國營企業逐漸私有化。若斯潘政府近來將馬特拉航天公司的國營股份減少到15 % ,便為它和德國戴姆勒克萊斯勒公司的合併創造了前提。

但是最為有趣和發人深思的是英國在這項重要進展中的表現和反應。法德兩國事先邀請擁有空中公共汽車20 %股份的英國航天公司(英國航空航天)加入EADS的,這使得英國陷入進退兩難之境。如果加入該公司,則意味著英國必須隸屬於一個由法德聯盟主持的工業集團;如果拒絕,則英國航天公司要么在日益由大型國際集團支配的世界軍火工業界淪為煢煢孓立的單幹戶,要么和美國合作,變成由美國支配的小兄弟。

英國目前的對策,充分反映了英國的猶豫不決和騎牆態度。英國航天公司拒絕直接加入EADS的,而是由它屬下的子公司-馬可尼電子系統公司( Marconi的電子系統)出面,和該公司共同組成製造衛星和導彈的阿斯特里姆公司。但是英國航空公司對這一新公司25 %的控制權,將會隨著意大利阿萊尼亞空間公司宣布也要加入阿斯特里姆公司而進一步減少,注定了英國在歐洲防務工業中只能扮演一個少數次要角色。

這一國際軍火防務工業集團的重組,反映的是歐美地緣政治的未來發展趨向,特別是英國夾在大西洋兩岸之間的左右兩難困境。一方面,隨著歐元的出現,歐洲的一體化已經指日可待。而歐洲一體化,明確是以法德聯盟為核心和主導力量,英國只能扮演一個次要邊緣角色。這是英國至今還徘徊在歐元體系之外徘徊觀望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如果不願被徹底「歐陸化」 ,英國就只能加入被山姆大叔絕對控制的「盎格魯‧撒克遜世界」 ,最終淪為某種形式的美國「海外州」 。

一個有別於盎格魯‧撒克遜英語世界的獨立歐洲勢力,是歐陸絕大部分國家的明顯努力目標,而法德兩國則是這一過程的主導。不妨說,法國是歐洲統一獨立的文化領袖或曰靈魂,而德國則是歐洲統一的經濟基礎或曰肌體。早在1966年,法國總統戴高樂將軍就因為反對美國對歐的支配性影響,宣布退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一體化軍事系統,迫使北約總部從巴黎撤往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震驚世界。當時尚處於分裂狀態的德國顯然無法有類似的獨立意志表示,但是以法德聯盟為核心來統一歐洲,是戰後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歷屆政府始終遵從的政策目標。前幾日,德國前任總理科爾還公開發表談話,提醒因經濟實力而越來越自信的施羅德政府不要忘記這一德國國策。但是統一後的德國將在經濟上主導歐洲,是無法避免的發展。而目前法德軍火集團的合併,表明兩國聯合主導歐洲的主流,並沒有受到這一現實發展的影響。

在這一前景下,英國顯然在歐洲被日漸「邊緣化」 。它如果要成為歐洲的一員,則不能不接受法德的領導。這在文化和政治心理上,明顯是英國各界十分難以接受的前景。英國對歐洲一體化的三心二意和長期抵制,其根本原因不出於此。近年來,特別是從巴爾幹半島和伊拉克局勢的發展,英國頗有滑向變成美國跨洋小兄弟的傾向。

但是這一前景,也是曾經號稱「日不落國」的英國在心理上難以接受的。此外,英國在地理上屬於歐洲,在許多文化層次上距離歐洲比距北美更近,也是無法改變的事實。美國的自以為是和自我獨大,更使英國經常感到難堪。特別是近日美國參議院一意孤行,不顧包括英國在內的所有歐洲國家的殷切意願和戰略利益,斷然拒絕批准國際全面核禁試條約。這對其歐洲盟國產生了極大的震動,尤其是日益向美國靠攏的英國。

正如在歐美極有影響的倫敦「經濟學人」雜誌新近評論說,美國的這一單方面行動,顯示美國不顧盟友利益的獨斷獨行。美國拒絕核禁試條約和近來準備單方面廢止其他軍備控制條約,以便自己發展先進的導彈防禦體系,表面上以對付所謂「流氓國家」可能的核攻擊,完全是出於孤立於大西洋彼岸的自我安全考慮,對歐洲「盟友」的實際好處極微,而長遠負面後果深重。這對曾經個人出面呼籲美國批准核禁試條約的布萊爾首相及其工黨政府而言,不能不是一個巨大衝擊。

在法德合作日益密切和美國「新孤立主義」抬頭的雙重壓力之下,布萊爾政府顯然感到英國有必要在外交政策上和美國保持一定距離。從這個意義講,江澤民近日訪英受到非同尋常的盛情接待,並不是中國的實力或江氏的個人影響。英國的這番苦心,和法國著名學者暨政論家尚-呂克‧多曼納克在江澤民訪法前夕的下述公開主張,頗有心照不宣之處:

   法中關係的進展,有利於法國與歐洲的世界戰略。法,歐,中組   成力量,有力量抗衡美國的威權,使國際關係平衡更為容易。

但是這並不是說歐洲聯合是中國易於駕馭利用的外交籌碼。其他不說,新合併的EADS的對台灣軍火市場的覬覦,便可能對北京的台灣政策形成挑戰。至於英國,則象著名哲學寓言中處於兩堆乾草之間無所適從的一頭餓驢,它如何在美歐之間尋找自己的最終平衡和歸宿,是一個無法預言的難題。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uoduren&aid=2158813